6.2 五石之瓠—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
重难点: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僻絖为事(“统”同“纩”,丝绵絮)
一词多义
或
或以封(代词,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或许)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动词,迷惑)
将
吴王使之将(动词,统率部队)
田园将芜(副词,将要)
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虑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用绳结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动词,思考,打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名词,思想,意念)
异
则所用之异也(形容词,不同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代词,其他的,别的)
上天降异,大变随之(名词,灾害,怪异)
渔人甚异之(动词,对……感到诧异)
古今异义
剖之以为瓢(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古义:江水和湖水。今义:泛指四方各地。)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用作动词,树,种植;实,容纳)
冬,与越人水战(名词用作状语,在冬天)
(2)形容词的活用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功用)
句式积累
(1)倒装句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状语后置句,应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应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乎江湖浮”)
(2)省略句
剖之以为瓢[应为“剖之以(之)为瓢”]
以说吴王[应为“以(之)说吴王”]
或以封[应为“或以(之)封”]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应为“何不虑以(之)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瓠:葫芦。
樽:盛酒器。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世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该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练习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庄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之一。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天下》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7.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8.下文是一份请柬的草稿,其中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校文学社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庄子》文化报告会”,您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文化有所研究。今诚挚邀请您亲临,为我社《庄子》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务必届时到会。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项,“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句意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当:有了。
故选C。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故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⑥无古今异义。故①②③⑤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A。
4.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然后根据平时课内外的积累和字音字义进行辨析。
A项,“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翻译为: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就像吃剩的饭和多长的肉瘤。 “行”通“形”,形体。
B项,“其脆易泮”翻译为: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消解。“泮”通“判”,分离。
C项,“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翻译为: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没有通假字。
D项,“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翻译为: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龟”通“皲”,皮肤冻裂。
故选C。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说法错误。应为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C。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读懂文章后,理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故事给人的启发。
C项,“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原文庄子只是说曾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曾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所以,原文没有“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意思。庄子的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于用心。
故选C。
8.①“决定”改为“定”;②“有所研究”改为研究造诣深厚;③“亲临”改为“光临”;④“务必届时到会”改为“恭候您的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中得体的能力。“得体”主要考查语境的是否得体、礼貌语的正确使用、还有敬辞谦辞的正确区分等。因此考生务必细心辨析语境、词语的适用对象等。
本题,“决定”一般指决定要做什么事情,此处是举行报告会的时间,应该用“定”;“有所研究”表达的程度不够,此处是著名的研究专家,应该是造诣深厚;“亲临”与“邀请”搭配不妥当,此处应该用“光临”表示欢迎;“务必届时到会”用语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