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9: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夯实基础】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发展和继承。
B.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演员们能够多学习些演技,少做点哗众取宠的事。
C.目前,我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基本现状并不相符,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D.有些品牌的空调产品宣称能去除甲醛,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配置相关去除甲醛模块来完成,而这种模块的技术目前并不成熟。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978年,谢铁骊、陈怀皑执导了电影《大河奔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的形象是一个背景,远远地站在黄河大堤上。
①影片以黄河的变迁为线索
②毛泽东由于是之先生饰演
③周恩来由王铁威饰演
④描写了黄泛区人民自抗战全面爆发后二十余年走过的道路
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部分设计了毛泽东观察黄河大堤、周恩来指挥抢险救灾的剧情
⑥毛泽东、周恩来的银幕形象首次被塑造
A.⑥①④⑤②③ B.④③⑤②①⑥ C.①④⑤⑥③② D.⑤②③①④⑥
【提升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先烈的话语虽________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________,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________,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俊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积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却________,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平淡无奇 言简意赅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B.平淡无奇 微言大义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C.朴实无华 言简意赅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D.朴实无华 微言大义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积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积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C.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积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D.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积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6.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迎前景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开拓精神。
材料:进取 创新 担当
增繁荣创富强 求和平促发展 展和谐谋共蠃
国家统一 生活美好 “一国两制” 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
【核心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们。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8.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可能需要修正。
9.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从根本上讲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看书本上的理论、听口头的汇报,下去时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
10.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11.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发展和继承”语序不当,可改为“继承和发展”;B项,“演员能否将提升演技作为职业信仰,事关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事关影视业能否健康发展”;D项,“其功能实现主要依靠……来完成”句式杂糅,可改为“其功能主要依靠……来完成”。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衔接排序的能力。材料说的是电影《大河奔流》中,出现了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的形象,六句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大河奔流》的具体内容,饰演毛泽东、周恩来的演员等。选择时,可具体分析六句话的内容,如①句写的是影片内容,话未说完从标点的角度分析,这句话不能放到第一处横线,排除C;再如②句,从⑥句分析,②句应在③句前,排除BC;再如⑤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词语可以看出这句话应该放在④句后,排除D。用排除法即可得到答案。故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平淡无奇”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补实无华”意思是指质朴而不浮华,指保持自然本色而不事雕饰,不尚奢华。结合前文可知,语境强调革命先烈的话语很朴实,故选“朴实无华”,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第三空:“斗转星移”指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结合上下文可知,语境强调人们在品读红色家书时仿佛回到了革命年代,应选“斗转星移”,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积聚……精神”应改为“积聚……力量”,据此排除C、D两项;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有信念,然后积聚力量,最后斗争,排除A项。故选B。
5.答案:①“杀身成仁”和“矢志为民”都是形容中国共产党员意志坚定、为正义献身的词语,两两相对;“恨不饮尽”和“何能老去”、“倭奴血”和“革命心”也是两两相对。意义紧密相连。②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杀身成仁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提示手法为对偶,需要分析其构成。对偶一般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对。画线句中,“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写出革命者不畏牺牲、成仁取义的精神;“矢志为民”“何能老去”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
6.答案: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求和平促发展,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进取精神。②“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展和谐谋共赢,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③民族复兴,生活美好,增繁荣创富强,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担当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例句特点首先判断所给材料中“进取”“创新”“担当”三个词的位置应该对应“开拓”。然后根据“民族独立”这个主谓短语的特点判断与之对应的短语为“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民族复兴”。接下来判断主谓短语“人民解放”对应的短语分别为“生活美好”“社会稳定”“改革开放”;“迎前景谋幸福”对应“增繁荣创富强”“求和平促发展”“展和谐谋共蠃”;最后一句反复用“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精神”即可。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一步确定排列顺序。比如“进取”精神对应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求和平促发展”,“创新”精神对应着““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展和谐谋共赢”,“担当”精神与“民族复兴,生活美好,增繁荣创富强”为一组。
7.答案:B
解析: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
8.答案:C
解析:“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不一定要“借助血的教训”。
9.答案:D
解析: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D项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10.答案:①运用举例论证,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写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的反面事例,后写毛泽东的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解析: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和论证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从正面论证了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
11.答案: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解析:材料一是对毛泽东的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再认识,这可从文段的出处以及具体内容的引用上看出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联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