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班级
考号
☆☆☆☆☆☆☆☆☆☆☆☆☆☆☆☆☆☆☆☆☆☆☆☆☆☆☆☆☆☆☆☆☆☆☆☆☆☆☆☆☆☆☆☆☆☆☆☆
)祁县重点中学2023年高一年级8月开学考
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一空一分,共8分,请把答案填到试题后面答题卡横线上)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作者开篇就提出教师的职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到后面的表格中)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 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6分)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6.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洪亮) 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B.而闻者彰(清楚) 或师焉,或不焉(或者)
C.假舟楫者(借助)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7.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或师焉,或不焉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下列四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马之千里者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在《劝学》中运用比喻和排比,说理生动形象且富有气势。
C.韩愈运用对比论证,从三个层面有力地批判了士大夫不尊师重道的愚蠢,表露了
作者对这种不良风尚的愤懑之情。
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3小题,共9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321”东航事故中,通过梧州军民全力参与救援工作,使梧州赢得高度的赞誉。
B、因为各校开展了“明月颂中华活动”,所以梧州市掀起创建“诗词之市”的热潮。
C、为了发展、传承和保护六宝茶文化,市政府出台了梧州市六宝茶文化保护条例。
D、随着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相继圆满落幕,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五、六月份。
C。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3.在括号里依次填上符合语境的词语,选择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 );云漫开,( )。
A.鬼斧神工 一啸百吟 万千气韵
B.巧夺天工 一呼百应 万千气韵
C.巧夺天工 一啸百吟 瞬息万变
D.鬼斧神工 一呼百应 瞬息万变
14.衔接最顺当的一项是哪一项( )(3分)
学好文科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刘言和李莉两位同学各有所长:______________。 。
A、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但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B、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但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C、刘言的记忆能力比李莉强,李莉的理解能力比刘言强。
D、李莉的记忆能力没有刘言好,刘言的理解能力没有李莉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开篇就提出教师的职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试题共2页 第2 页一、名句默写(一空一分,共8分)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师说》作者开篇就提出教师的职能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选择题
D 2.B 3. C
4 B 5A 6 B 7 B 8 D 9 A 10 B
11D 12 B 13 A 1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