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
通州市新联中学 孙振建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人性的美丑
2.体悟精巧的构思
3.品味含蓄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1.探讨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让同窗成为同学 让师生成为同学
2.老师发放课文(教材作了处理,删除了“但是”后面的小说结局部分)
3.布置预习任务:自主阅读:积累字词 圈点批注 提出问题
三、教学过程:
㈠ 讨论学法:
师:同学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小小说,它起初被选进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现在又被选进新教材第四册。我把这样一篇原来给初二、初三大哥哥、大姐姐学习的课文,拿来让我们初一的小朋友来学习,大家有没有信心?有难度,有挑战,怎么办?
师生讨论: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让同窗成为同学 让师生成为同学
师:读书重在感悟,感悟贵在思考。读书过程中我们总会产生一些疑问,而“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希望大家能够提出你读了本文之后最关心也最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
㈡ 导入文本:
1.师: 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老师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一幅窗的图片,板书“窗”字),并提示:透过这一扇窗,你想到了什么?(想象后自由发言)
提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房屋之窗、心灵之窗、社会之窗……
(教师随机点拨评价)
师:联想和想像是思维的翅膀。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我们翔宇教育集团是中国学校素质教育的窗口……
窗外固然有七色阳光,窗内也许会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下面我把课文发给大家(只发前半部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积累字词 圈点批注 提出问题
㈢ 合作探究:
1.第一次交流对话 :梳理情节
①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两位病人的处境与遭遇,说出这部分情节的梗概。
指名复述部分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评点。
小说内容梗概:《窗》讲述的是一间病房两个重病人之间的故事。一个病人靠窗,抬头能看见窗外的景色,一个病人不靠窗,也动弹不了身子,靠窗的病人每天为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有一天,不靠窗的病人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为什么靠窗的位置不属于我”。终于有一天,靠窗的病人生命垂危,命悬一线……
② 师:(设疑)我给大家的小说是不完整的,如果你是作者,你将如何发展小说的情节?你的理由是什么?(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情节顺理成章,具有故事的合理性;不考虑细节,只回答不靠窗病人按铃还是不按铃)
同学们平时如何分组?下面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各组代表发言。
提示:不靠窗的病人一是按响了铃,护士来了,靠窗的病人得救了。理由是不靠窗病人对病友充满了感激之情,想要报答他。二是没按铃,病友最终死了。因为他无法扼制自己占有那张床、拥有那扇窗的欲望,他泯灭了自己的良心。 三是按响了铃声,而这是没有理由的、本能的一种反应。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吧!四是按响了铃声,他虽然一度想见死不救,占有那张床,但最后时刻他还是良心发现了,伸出了援助之手。五是……
……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已见。)
③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作者笔下的故事结局又是怎样的(发放课文后半部分)。
2.第二次交流对话:剖析人性
师:重点研读第6、7节,启发思考:
⑴ 不靠窗的病人出于什么心理,对病友见死不救?这种心理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提示:
① 这是一种极度的自私心理,这种自私心理最初是潜藏的,后来被欲望慢慢激发,发展成为用生命作为代价。这是一种私欲与良心作战的过程……
② 同学们能用小说中的语句把这个具体的过程说出来吗?第6段中有一句“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他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想法?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表现出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与冷酷?
5、6、7节:津津有味 一种享受 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 感到惭愧 克制 困扰 彻夜难眠
9、11节: 纹丝不动 心想:…… 仍然盯着天花板
我们可以看到,嫉妒和自私是如何腐蚀人的灵魂的,就像铁受腐蚀而生锈一样。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个不靠窗的病人?
a:(他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曾有过一丝向善的念头, 但最终私欲膨胀,令其灵魂堕落 ;b:心胸狭窄 ,目光短浅 ; c:自私嫉妒 , 冷酷无情。
⑶ 如果不靠窗的病人是你,你会怎么做?
① 假如我是不靠窗的病人,我会毫不犹豫地按响铃,因为生命是如此宝贵。
② 我可能也会犹豫,因为每个人难免会有自私的心理,会有一种占有欲,但是我会学会控制私欲。
…………
师:我欣赏大家的坦诚和直率。刚才大家的一番话道出了你们心灵的美和善。如果我是不靠窗的病人,我也会救那位病友的。因为人是感情动物,但人区别于动物的更因为他有理智。窗外美景与病友生命,孰轻孰重,我们应该能够惦量得出来,理智应该战胜情感和私欲。一个追求崇高和完美的人,他绝不会忍心看着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无动于衷……(凡人也应该是好人,而不应该是小人甚至坏人。或许我们成不了伟人,一生也不一定能够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但我们不应该放弃做一个好人的追求。北大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多一些,那就是好人。”被誉为“当代毕升”的著名科学家王选也说过:“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那就是好人。”)
⑷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曾有过与不靠窗病人一样的心理历程吗?(比如,本属举手之劳的凡人善举,你却袖手旁观,从而带来了人生的缺憾)
⑸ 讨论“探究练习三”
提示:结尾最后一句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还是“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窗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沸腾的生活场景。他舒了口气,静静地去享受这一切……”呢?好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加激越腾飞。前一种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更具有讽刺意味,让我们看到“恶有恶报”,损人的人于人于己都有害,使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样的结尾让人更加感受到靠窗病人的美好心灵,讽刺了不靠窗病人的丑恶灵魂。这也是作者原文的结尾,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而后一种结尾给人一种“恶人反而有好报”的感觉,效果大不如前一种。
质疑:
⑴ 作者在小说结尾明明交待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而靠窗的病人为什么描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窗外美景?小说第4节为什么要详细描述窗外的景物?
⑵ 你喜欢这位靠窗的病人吗?理由是什么?
提示:这是靠窗的病人编的,为的是缓解自己和病友对死亡的恐惧。
这是他人生的景色,他追求向往的生活景色。
这是他曾经拥有的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的景色。
师:同学们喜欢、欣赏这位靠窗的病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我欣赏他……”的句式发表对靠窗病人的看法
我欣赏他的善意的、美丽的谎言
我欣赏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我欣赏他的善良、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a: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b: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c:心胸开阔, 意志坚强
师:我最欣赏他的是: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特别是对病友的真挚关爱。
3.第三次交流对话 :探讨方法
我们每个人读了这篇文章,都能鲜明地感受到人物的灵魂美丑,那么作者是如何凸现这一点的呢?
⑴ 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两位病人的整体看法。归结如下:
靠窗的病人:自编窗外美景,关爱他人尽显高尚心灵 可敬可佩
不靠窗病人:见死而不相救,牺牲他人以利一己之私 可鄙可憎
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两位病人一美一丑的灵魂。
学生很容易说出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教师接下来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两个人物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讨论:
a:心理上的对比:一个乐于助人,热情帮助伙伴;
一个嫉妒冷酷,对同伴见死不救
b:行为上的对比:一个是生命垂危,痛苦挣扎;
一个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c:人生态度的对比: 一个乐观,一个消极
d:思想境界的对比:人情冷暖 人性善恶 人格高下 灵魂美丑
e:前后情节的对比:不靠窗病人对靠窗病人前后态度的对比
窗外之景的前后对比 (虚—实,美—丑)
归纳:
对比反衬:扬善贬恶 爱憎分明
⑵ 除了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另外还有精彩的写法,让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了两位病人的美丑灵魂。请同学们说说看(学生可能会说出是文章的结尾特色,也可能说出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设疑:文章结尾最后一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对于这样一个最重要的事实真相,作者为什么却要放在结尾来写呢?
明确:文章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欧·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期的著名短篇小说作家,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就是小说一开始叙述故事的正常发展,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密,结尾才点出真相。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有波澜、有魅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不妨借鉴这种精巧的构思,给我们文章增添光辉。
“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 耐人寻味
(类似于中国相声里面的“抖包袱”)
推荐阅读:美国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
⑶ 讨论课题《窗》的含义。
① 同样一个窗口,在这两位病人眼里为什么会不一样?
明确:在靠窗的病人眼里它是传递美好的窗口,而在不靠窗病人眼里却成了满足私欲的通道。他们的心灵之窗不同,一个病人打开了心灵之窗,里面洒满阳光,窗外的美景是他眼中虚幻出来的多彩世界,是他纯洁心灵、高尚人格滋养出来的美丽花朵;而另一位病人却紧闭着心灵之窗,让阴暗在里面滋长,他眼中看到的光秃秃的那堵墙,其实是一堵心墙,他的心灵已经成为一块沙漠。
课题:一语双关 景窗亦心窗 人美景才美
② 说说在生活中你见到的类似的人或事(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道德细节)。
③ 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心灵之窗?又该如何对待别人?
明确:我们应该象靠窗病人那样,克制私欲,远离自私,调适心情,追求崇高。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不闷闷不乐,打开心灵之窗,洒满阳光,与人为善。不让自己的心灵生锈,不让它成为一块沙漠,而要让它成为一片开满鲜花的绿洲!
㈣ 课外拓展练习:
1.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谁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提示: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时,他的心里一定翻江倒海般变化着,他将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当又来了一位新的重病人时,他又会怎么做呢?
2.课后查找资料,收集素材,两个学习小组之间开展辩论赛,请另外一个小组的同学当评委。
论题是:
⑴ 正方:人之初,性本善 反方:人之初,性本恶
⑵ 正方:人性,是固定不变的 反方: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