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修辞立其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修辞立其诚—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9: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修辞立其诚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曲解(qū) 阿世(ē) 顺风转舵(tuó)
B.尊崇(chóng) 摒弃(bìn) 精辟(pì)
C.打扰(rǎo) 即使(jí) 混为一谈(hùn)
D.弥补(ní) 囚禁(jìn) 嗜血(shì)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 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⑥②①⑤④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修辞立其诚”,从写作要求看,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①__________,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中陈说的窘迫境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②__________。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即使思考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只有这样,写作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我们的心灵也才能获得成绩。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端正对写作的态度。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也就是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以随便应付、A( )的态度,为文造情、B( )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
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③__________,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写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C( )绝非一回事。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6.《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请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
【提升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
美国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达,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
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与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与国家或宇宙体之间寻求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节选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
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和取舍。
(节选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
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围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
C.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
D.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
B.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
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和取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一“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 )
A.“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在接触外物的时候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B.“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我们说话时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不可曲解经义迎合世俗,否则就背离了真理。
C.“爱真理,忠实地生活”“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所谓“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D.“小说和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以假的形式说真话”,文学创作既需要虚构,也需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之间并不矛盾。
10.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11.2020年,杨医生逆行湖北,援助武汉抗疫,如今,他打算撰写一本自传性质的武汉抗疫回忆录。请结合这几则材料,给杨医生提三条写作建议。
【核心素养】
12.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一观点与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句子衔接能力。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①又要求“真”;②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真诚;③有时可以直抒胸臆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既要……”的句式可知,此处应用“又要……”的句式;再根据后文“说真话,抒真情”可知,此处强调“真”,故此处可填“又要求‘真’”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列举李密、归有光、陶渊明的文章是为了强调“真情实录”,突出其作者的真诚,再结合话题一致的原则可知,此处可填“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可知,此处应与“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语意相反,故此处可填“有时可以直抒胸臆”之类的内容。
4.答案: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写作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解析: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心灵”“获得成绩”搭配不当,应改为“心灵”“获得成长”;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前文可知,写作是我们心灵的反映,故应先说“心灵”,再说“写作”。
5.答案:A敷衍了事;B言不由衷;C胡编乱造
解析:A处,所填成语作定语,修饰“态度”,根据其前的顿号可知,所填成语意思与“随便应付”相近,故可填“敷衍了事”之类的成语。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应付一下就把事情办了。B处,所填成语作状语,修饰“‘做’文章”,且意思与“为文造情”相近,再结合上文“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下文“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可知,此处可填“言不由衷”之类的成语。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C处,其前说的是“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是一种真实”,其后说“绝非一回事”,由此可知,所填成语与“合理虚构”意义相反,故可填“胡编乱造”之类的成语。胡编乱造:指光凭想象任意编造。
6.答案:《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要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作者对在“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强调善良是人的本性,而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强调了“正义”的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三篇文章的观点都涉及立身处世的法则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观点间的联系的能力。《修辞立其诚》章一开篇,作者追本溯源,先从“修辞立其诚”在文献中的意义说起,提出论题,继而分析了“立其诚”的意义,即坚持真实性,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阐明了论题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首先分析“立其诚”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然后在理论论证基础上,作者将论题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了学说、言论文章等方面诚伪问题的根源,并阐述了“立其诚”对端正学风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提升了论题的高度,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认为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愿想见解亮出来,深化主题,明确“立其诚”的现实意义。
《怜悯是人的天性》开头先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接着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文章强调强调善良是人的本性,而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应当坚持正义》节选自《柏拉图对话集格黎东篇》,主要记录的是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以后,在狱中与格黎东就自己应不应该越狱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正义的含义: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苏格拉底强调了“正义”的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三篇文章的观点都涉及立身处世的法则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7.答案:C
解析:“担当多少”错,纳博科夫的论述围绕文字的担当性进行阐述,没有触及担当多少的问题。
8.答案:A
解析:B项,“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中说的是“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C项,“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错,原文说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D项,颠倒了前后关系,材料三中说的是“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进行慎重的辨别和取舍”。
9.答案:D
解析:材料一“三个一致”指的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D项,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10.答案:首先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
解析: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第二段,分为两层,前一层“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先分析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后一层“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熏染着人们的心灵”论述只讲真话的危害。第三段,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
11.答案:①要坚持真实性,做到所写内容与自己抗疫的亲身经历一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要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用文字展现自己及大众的抗疫精神,激发国民的抗疫斗志。③真诚面对读者的同时,对抗疫时的复杂情绪进行慎重的辨别和取舍。
解析:结合材料一中的“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和材料二中的“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等,可得出答案①。结合材料二中的“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等,可得出答案②。结合材料三中的“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进行慎重的辨别和取舍”等,可得出答案③。
12.答案: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孟子认为同情之心,人人都有,也就是说同情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本性,不只是圣人君子、高官贵族具有,就是贩夫走卒、妇孺病残也是具有的,如孟子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卢梭主张“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具有天然性,“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卢梭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这是孟子和卢梭的观点不同之处。但他们都认为人都有“同情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人就必然趋向于善。那么,我们应当开发内心本来就具有的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美好品质不被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和理解名家观点的能力。这道作文题要求写对名家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孟子强调的是“恻隐之心”的普遍性(人皆有之),卢梭突出的是“怜悯”之心的“天然性”,这是两者观点的不同点;两者都认为人都有“同情心”,这是两者的相同点。据此展开议论,议论过程中,可引用名家的话作为道理论据,以增强说服力,如“孟子言‘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