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劝 学
荀子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作为文言文
《劝学》之“而”(连词)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却。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却。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修饰/转折。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转折。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顺承/因果。
(8)蟹六跪而二鳌 并列。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并列。
(10)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修饰。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修饰/转折。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假设。
译文:雕刻,如果放弃了,那么朽木都不能被刻断;如果不放弃,那么金属和玉
石也可以被雕刻(出艺术品)。
哪几个“而”的用法和意思,你是知道的?
论述文的读法(初中):
找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道理、格言、名人名言、俗语、公理)和事实(事例、史实、数据)。
找论据
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结构、方法。
明论证
请你用此方法来梳理《劝学》。
二、作为论述文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 学
(目的)
论点:
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不舍、用心一
作用
——方法
论述文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般论述文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凡人
君子
圣人
论述文要有问题意识(现实针对性)
1.提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观点?
3.支持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4.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
论点: 。
问题: 。
理由: ;
;
。
办法: 。
小结:一般论述文的内容和结构(四问格)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关于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相似性)。
三、关于论证方法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木受绳直、金就砺利
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蚓——蟹
作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提高改变
过程艰苦
实践
利用条件
对比论证:将事物的正反两面或矛盾点进行比较,揭露事物本质,
呈现观点态度,增强说服力。
论点:
问题:
理由:
办法:
小结:《劝学》四问格及论证方法
学习半途而废
学习能改变原有的状态、弥补不足
学不可以已
整体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比喻
对比
要学习,还需要借助外力
积累、坚持、专一不可少
博学
参省
假物
积善
凡人
君子
圣人
1.提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观点?
3.支持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4.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
论点: 。
问题: 。
理由: ;
;
。
办法: 。
小结:一般论述文的内容和结构(四问格)
预习作业:请你用用四问格来分析《师说》的内容和结构。
论点:
问题:
理由:
办法:
师 说 韩愈
耻学于师
1.不明“从师”含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原因)
2.士大夫耻学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原因)
3.士大夫之智乃不及不耻相师之巫医乐师百工(结果)
1.必有师,师道
2.无常师
3.不拘于时
要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社会风气
针对现实
《教材全解》:“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本文的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吗?
论点,议论中阐述和论证的观点、主张。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皆有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既然不是论点,删去可好?
①具有震慑力;②暗含要从师;③引出师作用;
④与下文对照;⑤与倡古有关。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圣人无常师。
4.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这样的行文布局有何妙处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 说 韩愈
那现实的状况是怎样的呢?韩愈对此又有什么态度?
①耻学于师:愚。(古今)②小学而大遗:不明。(长少)
③群聚而笑:智不及贱。(贵贱)
批评,痛心,担忧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 说 韩愈
韩愈用一古一今两个例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指明从师的内容、途径、原则;
②与今之众人的不从师形成对照;
③用一古一今两例,增强说服力;
④表达劝谏众人从师学道的态度。
以例
说理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圣人无常师。
4.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要从师
正相反
圣益圣
医治愚
对症下药:对比说必要,举例明重要
作用,必要性,原则为“师道”。
对比:圣愚更加悬殊;小学而大遗;
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
阐明:师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举例:无常师的原则。(圣益圣)
举例:倡导师道。(医治:愚益愚)
依据上面图示,说说韩愈说理的合理性?
论点: 。
问题: 。
理由: ;
;
。
办法: 。
一般论述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揭示现实,提出针对性观点。
②提出观点,揭现象以示必要。
论述文写作使命:解决问题
①说理顺序的合理性。
②事、理,正反说理。
①与理由相对应。
②注意切实可行。
恰当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