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必 2 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必 2 第二单元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17: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材料,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新课讲授: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根据下列材料,总结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出现的背景
1751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悬赏征求“发明一架出色的能同时纺六根棉纱或麻线而只需一人照管的机器”。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英国)国家权力的推波助澜,使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经国会批准的圈地法案,1717—1727年共15件,1728—1760年共226件,1761—1769年达1482件……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虚;与此同时,一支“自由劳动力”的大军在喧嚣的城市里形成了。
——李宏图等《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到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伦敦促进自然知识皇家学会”。皇家学会的成员已意识到在技师与科学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好处,开始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
——亚当·斯密《国富论》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种种条件,诸如丰富的煤铁资源,流动的社会结构,健全的财政金融体制等等。就某一方面条件来说,在欧洲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
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更易于修饰(染色和印花)、清洗和更换。即使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棉制内衣的普及也改变了传统的洁净、舒适和卫生的概念。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戴维·兰得斯《国富国穷》
1.背景: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工厂出现。
工厂制度
背景: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影响:
世界: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剥削工人,摧残人性。
中国:①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材料: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成一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坐列捡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插制匠,将呢折成匹。
——17世纪美国手工工场的歌谣资料
特点:①时间:实行倒班制
②规章: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④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根据下列材料,总结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材料:1870-1920年,城市人口由990万增至5430万。1920年城市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51.4%,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蒋维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城市化》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建设。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蒸汽铁路。1850——1870年全国铁路从1万公里增加到2.4万公里。今天英国的铁路网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材料: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
材料:余秋雨教授在做客中央台文明之旅谈中国文化的隐忧的时候讲道: 2008年杨振宁和余秋雨到日本有一个演讲,杨振宁先出示了一张自己出生时自己的住宅的照片——这是中国安徽合肥的一条街道当中的房子,我在这儿出生了,这个时候在合肥的街上,如果想找一个识字的人,我可以肯定,两个小时找不到,现在要在合肥的街上,找一个不识字的人也是两个小时找不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初等教育的成就。
总结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
生活准则。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国家
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政府与1904年推行“癸卯学制”)
课堂探究:依据下列材料,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
这个时代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退的征兆,这种衰退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总之,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1856年马克思如是说
材料:我们发现六个星期以来他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工作。
——社会活动家亚当斯
材料:“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工能穷和纺从工同生厂个时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课堂练习:见配套课件。
课堂小结: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②工厂的出现:
2.出现: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3.影响:①时间:倒班制②规章:严格③生产:流水线、监督④原料:统一供配
4.特点:(1)世界:①②(2)中国:①洋务派 ②民族资本家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所涉及的工业革命,学生在高一时已经学习过,所以教师在讲解本课的过程中,要帮助同学们展示材料,鼓励学生总结知识点,提升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