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
2.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
4.历史解释: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5.家国情怀: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难点: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1:“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2: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含义: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
(2)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3)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材料1:“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材料2:“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材料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1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行》
材料2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3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4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宋代商业的特点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
②出现专业化市场;
③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材料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要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工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比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3.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埃及的商业贸易
①古埃及商业历史十分悠久,
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
人们在市场交换商品的场景。
②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国王经常拍商队到国外去从
事贸易活动。
③公元前3000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④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2).古希腊商业发展
材料 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
——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①古希腊各城邦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②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
③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专门汇票雏形。
(3)古罗马商业发展
①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②拜占庭一度垄断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4)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商业发展
①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还包括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③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材料 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3)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4)影响: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5)瓦解: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 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5.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1)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增多,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含义: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契约。
(2)生产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
(3)表现:
①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作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4)意义
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含义: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2)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3)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4)古代世界各地区信贷的发展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②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③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⑤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特点:
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
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3)发展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两河流域
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③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 :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分析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