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复习课件(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复习课件(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09: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一单元第3讲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秦汉时期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所以常常用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大国等来形容。 ——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第一单元第3讲秦汉考情(2020年用新课标):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Ⅱ】25·汉代赋税制度 【Ⅲ】42·汉代儒学 2海南·汉承秦制;2 浙江11月·军郡国并行;3浙江4月·汉代手工业的发展;2江苏·汉代选官制度;37北京·从汉至元的政治演变、汉代儒学、丝绸之路;
2019 【Ⅰ】25·汉代中央集权 【Ⅱ】25·汉代儒学 【Ⅲ】25·汉代儒学 3上海·匈奴(秦汉少数民族);2江苏·郡国并行制;21海南东汉中后期选官制度;13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7浙江4月·刺史;12天津·董仲舒新儒学;
2020 【Ⅱ】24·秦汉社会文化 【Ⅲ】25·东汉屯田制 2浙江7月·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3浙江7月·秦汉政制的沿革;2山东·重农抑商 ;22上海·汉武盛世(史学理论)
2021 【甲】25·汉代监察制度 【乙】25·汉代社会经济 28浙江1月·秦的统一;26浙江6月·郡县制;2山东·王国职官设置;2湖南·汉初防外戚干政;2河北·中央政令的运行;2湖北·中央集权;20湖南·汉初地方制度改革 2广东·尚书台 17广东·汉代儒学 2重庆·文化交流;3浙江6月·古代丝织业的发展 2福建·民族融合 4浙江6月·汉代儒学;
2022 【乙】42·汉代儒学 2湖北·史料阅读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28浙江1月·商鞅变法;4浙江1月·刺史; 2湖南·以农为本;3浙江1月·司南;6浙江6月·造纸术;2广东·地方治理;
“大一统”国 家 秦朝建立 条件
过程
措施
意义
汉朝巩固 背景
措施
文化
意义
各自衰亡原因: ①客观:私有;秦岭;人心;②主观:商鞅、历代秦君(王);
一个策略(远交近攻)两个方向(北击匈奴南伐南越);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什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上计制、文书制度等;②经济文化:统一车轨、度量衡、货币(半两)、文字;颁《秦律》,户籍分类登记;迁贵族;整风俗(鸠杖);③民族关系:典客典属国;修灵渠定越族;修长城拒匈奴;修驰道直道五尺道;
①促进大一统国家发展;②中央集权体制影响后世;③易出现暴政(秦暴政而亡);
①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②出现三大问题:经济问题、分裂问题、边疆问题;
①经济:文景薄赋俭刑(黄老思想);武帝改币制(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财产税(算缗、告缗);开通丝路、重农抑商等;②政治思想:汉承秦制,有所损益:A、汉初承皇帝制,承三公制,承郡县制等,行郡国并行制,承上计制、编户、赋役等,行轻徭薄赋;B、武帝集权:中朝、推恩令、司隶校尉刺史;察举制(常科、特科)征辟制;酷吏;尊儒(春秋决狱);C、光武回归汉正轨:强中朝控外戚整吏;清田放奴重儒。③边疆:大鸿胪管理;屯田戍边;武帝设四郡通西域,后人设西域都护;武帝三击匈奴;89燕然勒功;
①疆域基本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巩固;②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巩固;③儒学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巩固;
秦朝是暴政(田赋高,丁税重,徭役重)亡国;西汉是外戚篡权;东汉是外戚宦官专权及豪强地主拥兵自重造成;
大一统促进文化统一:文(汉赋)史(史记;汉书)科(中医、数学、农学、造纸等)
基础整合(融合选择性必修):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一个核心:
两对矛盾:
三大成因(补充):
四大特点:
发展的四大阶段:
四大创新:
五大组成:
另: 五大集权方式:
六大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上:
皇权至上;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维护统一的需要;游牧民族骚扰,维护私有制(小农、地主)的需要;法家基础;
皇权至上是核心且逐步加强;官僚机构是依托(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且等级森严);人治高于法治;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秦创;汉元发展;明清顶峰;辛亥结束;
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行省制度;科举制度;
调整中央机构(分、外、废);加强控制地方(收权、监察、简化行政区划、);注重选官;注重监察;加强思想控制或加强法治;
利于统一;但容易暴政、腐败;
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利于传统科技发展;但形成文化专制;
利于大工程建设和发展小农经济;但阻碍萌芽发展;
1.关于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国史大纲》
2、秦朝的特征:“大一统”建立。
(1)版图确立:
①遍布全国的驰道连通咸阳;②北击匈奴修长城、直道;③南伐南越修灵渠设三郡;④修五尺道连通西南;
例1.(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里亭


=5户
=10户
=100户
=500户
(2)政治上开创大一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
变化1:创立皇帝制,从王权松散到君主专制(朝议)、独尊、世袭;
变化3:地缘郡县制取代血缘分封制,中央集权取代贵族分权;
①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整理)
变化4:基层编户,组织严格,征发赋徭;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变化2:官僚政治(文书行政)取代贵族政治;秦律取代礼乐特权;提醒:宰相≠丞相;
(3)经济、文化统一模式: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奠定重农抑商经济模式;秦篆为统一文字;华夷差别消失,中华民族形成;
(4)思想专制模式:
废礼乐等级,“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学术思想专制模式奠定;
类别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产生 武力征服 宗法血缘 地域划分
长官及待遇 地方联盟首领,相对独立; 宗法世袭,封地治民; 皇帝任命或选官,国家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独立性强 独立性逐渐增强 绝对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历史作用 为地方管理奠定一定基础; 短时期稳定统治,巩固疆域,但时间长了形成割据。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利于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
同 都是维护统治的地方管理机构。 3、比较内外服制度、分封制、郡县制的异同
柳宗元《封建论》:
“周之失,在于制(分封制);秦之失,在于政(暴政),不在制(郡县制)。”
4、汉代特征:“大一统”巩固(经济、政治、思想、边疆)。
(1)经济巩固(解决贫困问题)(整理):
①重农抑商:文景薄赋俭刑(黄老思想,重节流);汉武帝开源:改币制、均输平准、盐铁官营、财产税等;光武清丈田亩等;②开通丝路:汉代陆地、海上丝路均已开通,丝绸远销欧洲,称“丝国”;匈奴西迁的“草原丝路”,汉武帝派人探索的“西南丝路”等;③地主田庄: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大量涌现。
改革币制 五铢钱;禁诸侯私人铸币;
盐铁官营 禁私营,增国家收入;
均输平准 均输官,减运输平价格;
财产税:算缗告缗 商征财产税,鼓励告发;(缗1000钱,算120钱)
(2)政治思想巩固(解决内忧问题)(整理):
皇帝
御史
大夫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及汉代的政治特色。
汉初:
①郡国并行制
①承皇帝制度
②承三公制度
③承郡县制度
汉武帝集权,突破秦朝模式:
皇帝
御史
大夫




①中朝(内朝)(尚书令,侍中,常侍)
②推恩令
③司隶校尉和刺史、酷吏
④察举制
⑤尊儒
光武回归模式:
强中朝,控外戚;整吏治;尊儒;
⑥币制改革,五铢钱
(3)边疆巩固(解决外患):
①国家管理:秦典客、大鸿胪管理,移民屯田、和亲等;②开疆拓土:张骞“凿空”后,西汉在前60年在新疆设西域都护;武帝三击匈奴;窦宪燕然勒功;设乌桓校尉;西南和南越设郡等;
(4)外交上朝贡体制形成:通过陆上丝路甘英出大秦(到波斯湾);光武帝赐倭国金印;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中西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
(5)文化:(黄本16)
①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儒学成主流思想;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②佛教传入:白马寺建立;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③文史兴盛,医学造纸领先世界。
5.汉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机构)
①张骞出使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②北击匈奴: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收复了河套一带(设 郡)、打通了河西走廊 (四郡: );
东汉:
汉宣帝时期:
③在东北:
(2)对外关系:
陆路:
海路: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汉朝在边疆推行屯戌政策;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成卒屯田。汉朝打通陆海通道
开通“丝绸之路”,中西商贸、文化等通过丝路不断交流;陆路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 最远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 金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