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复习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复习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09:4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单元第1讲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Ⅱ】24·商汤政权的合法性 4.浙江·宗族制的特点
28.浙江·土地制度
2019 【Ⅰ】24·王位继承制度 【Ⅲ】24·宗法制 1.浙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4.江苏·二里头文化
1.天津·青铜冶炼业 1.江苏·土地制度
2020 【Ⅲ】41.西周的都城和政治制度 1.浙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天津·土地制度
1.江苏·手工业(冶金业)1.海南·分封制 1.北京·礼乐制
1.上海·国家建立 1.天津·井田制 1.江苏·手工业
2021 【乙】24·分封制 1.广东·青铜制造业 1.湖南·《诗经》 1.湖北·等级制度
1.辽宁·良渚文化 1.福建·史料运用
1.浙江1月·分封制内容 1.浙江6月·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2022 【乙】24 ·青铜器 1.浙江1月·宗法制影响 1.浙江6月·分封制
2023 1.浙江1月·良渚古城遗址
第一单元第1讲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考情(2020年用新课标):
1、文明起源【知识梳理】
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阶段分期 代表遗址 分布位置 工具 生产生活 文化特点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1万年) 元谋人 长江中上游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早期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社会诞生
北京人 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早期(1万—8000年) 贾湖遗址 河南 磨制石器 已经饲养猪(选必二P3) 母系氏族社会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兴隆洼遗址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 半穴居;华夏第一村(选必二P56)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代表:姜寨聚落)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饲养猪和狗(选必二P3)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包括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 黄河下游 磨制石器 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 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玉器、祭坛、积石冢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玉器、城墙、祭坛、神庙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基础整合:
概况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代表遗存
社会生活
1、完成文明起源知识表格: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晚期被龙山文化代替;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后期的良渚文化;辽河的红山文化;
从群居到母系氏族,采集渔猎;天然火;
农业革命(新石器革命)(融合选择性必修):
①经济:粟稻;猪狗(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定居(村落);手工业(丝陶;后期黑陶、玉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物物交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②政治:父系;私有制→阶级→国家、城市、文字
③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宗教(祭坛、神庙)产生,科技发展;
2、早期国家【知识梳理】
朝代 政权更替 主要政治制度 主要经济状况 主要文化状况 其他表现
商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后期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1)内外服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政治影响: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1)农业: ①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井田制: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3)商业: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工商食官”(选必二P36) (1)“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记载了商朝的历史;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青铜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代表性文物?),造型雄奇,纹饰华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3)民本思想:从商朝“残民以事天”到西周“敬天保民”有一点的进步性(选必一P45) (4)教育:学在官府(选必三P80) (5)历法: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原始民主传统:
法律:
民族关系:
货币:
生产工具:
农业劳作方式:
信贷与契约:
城市发展:
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 (2)灭亡: 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③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1)贵族等级分封制(选必一P2)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选必一P2)举例:同姓贵族:燕鲁;异姓功臣:齐;旧贵族:宋(注:西周的封国没有秦国) ③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 ①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②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形成大小宗关系 ③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内外服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时期 特征 史实
早期国家 夏

西周
总特征 2、完成早期国家知识表格:
奴隶制社会形成
国家(王称后;中央);从禅让到世袭;
文字;迁殷;青铜器;内外服制度;商人货币;
奴隶制社会发展
奴隶制社会繁荣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度(补);
①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虽有青铜器时代,工具仍是石器,井田国有制下奴隶集体劳作;②贵族政治:宗法制是权力或财产继承的依据,等级森严有序;分封制下贵族分权,王未实现权力集中;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的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中原核心: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漫天星斗(苏秉琦):群居的食物采集者(采集渔猎、天然火);
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前1万年;母系到父系)
政治:父系;私有制→阶级→国家、城市等
经济:粟稻→定居(穴\巢居,村落)→猪狗→手工业-丝陶(坯车)→物物交换的集镇;
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宗教产生,科技发展;
重难突破:
“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良渚玉琮
2、早期国家的特征:
(1)结合教材P5第一自然段,分析夏朝为什么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期?
(2)结合教材P5第最后一自然段和P6第二自然段,分析商朝为什么是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
(3)结合教材P6最后一自然段和P7两个自然段,分析西周为什么是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的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国家(王称“后”、中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字;迁殷;青铜器;内外服制度;商人货币契约;工商食官;
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度(补);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
材料一:
(1)商和西周在王权的继承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个更稳定?为什么?(8分)
天下归宗(嫡)
例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代替原来混乱的世袭制,避免了统治阶级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拓展:宗法制的特征。
①“嫡庶有别”: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大宗)地位高于庶子(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等级森严;
②“男尊女卑”:女子被排除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之外,遵守严格的夫权家长制;
③贵族政治:贵族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特权,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也叫世官制。宗法制是“贵族政治”的继续和发展。
④“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权力与财产继承上都使用宗法制,实行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如祖庙、祠堂、宗谱、祭祖扫墓等;
⑤“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例4.(2022山东卷·17·13分)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父母早亡、姊妹三人、家产殷实、过继堂兄)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李超的悲剧的根源在哪里?
材料二:
(2)商和西周在地方制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个更稳定?为什么?(8分)
天下归一(周)
(2)商朝内外服制度建立在武力基础上,很不稳定;西周分封制建立在血缘分封基础上,疆域巩固,天下归一(周);注意:“封邦建国”是奴隶社会(贵族社会、集体劳作社会)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官僚社会、个体劳作社会);
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利:开疆扩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弊: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国家统一;
拓展:分封制的沿革及利弊。
汉晋宗藩裂土临民:“七国之乱”、“八王之乱”;
唐宋宗室不胙茅土;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靖难之役”;
清初将明朝降官分封为异姓王:“三藩之乱”;
材料三:
(3)指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8分)
礼乐制度使天下归序。《礼记》:礼不下庶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
西周城市的严格的礼制(三等定制)
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的来历?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于是孔丘斥责其越礼。
拓展:青铜文明。
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鼎,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说文解字》“后者君也”。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其所处年代相当于史籍所载夏王朝时代,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器时代,由于其贵重,甚少用于农业生产,青铜器成了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礼记》:刑不上大夫。我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始被铁器时代所取代,青铜器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始终。
例5.(2020·江苏7月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材料四: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田里不鬻”(受田者不得转让和买卖土地)
(4)指出西周土地经营的基本形态、性质及后来发生的变化及造成变化的原因。(10分)
(4)土地经营的基本形态是井田制,在这种落后的集体劳作下,天下归田。(2分)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奴隶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4分)
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被私田瓦解;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井田制瓦解。(4分)
①商周原始民主遗存:
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______”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选择性必修1 P2-3)
国人
国野制:“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称“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②神权思想: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拓展:井田制下的思想观念。
③“敬天保民”思想: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4、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刘周岩《寻找夏朝》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朝真的存在吗?(BC2070-BC1600)
例6.(2021·福建高考·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小结
1、原始社会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2、早期国家(原始社会)的特征: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①宗法制:贵族特权;男尊女卑;家国同构;
②分封制:松散的贵族分权政治(最高统治者未实现集权);
③礼乐制度:青铜礼乐文明(等级森严);
④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下的集体劳作、刀耕火种;
⑤其它:城市三等定制;工商食官;甲骨文、刑不上大夫;敬天保民、神权、原始民主遗存、“中国”意识等;
3、中国奴隶社会(西周代表)的特征:
材料一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
(1)依据材料指出夏朝是否能称为文明社会。(6分)
(1)夏朝禹传子启,王位世袭,有中央机构和职官等,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和统治管理的制度;但无文字记载的一手史料和礼仪系统,所以夏朝不完全符合文明社会的标准,需要二重证据进一步论证。(6分)
素养提升
材料三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3)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和道具”的原因?(6分)
(2)创宗法制,权力继承由混乱到稳定;创分封制,地方治理逐渐稳定;创礼乐制度,规范社会行为;创同姓不婚制度,避免了近亲结婚,利于社会进步。(8分)
材料二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2)据材料指出西周在制度方面的创新并简析其作用。(8分)
(3)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用具,是神权与王权的象征;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青铜礼器是个人等级地位的标志。(6分)
3.多元一体: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所谓“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历史舞台上曾经生息繁衍着灿若群星般的古代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经历过无数次的民族迁徙、征伐与融合,最终形成56个民族多元的、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4.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父系氏族是在原始社会的晚期,母系社会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之后,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5.宗族、氏族、部落、民族:宗族亦称“家族”指同宗同族的人,按父系单系结构排列的同姓亲族。氏族又称“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中为了生存,以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最早的生产组织和社会单位。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是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语言和文明的进步,居住在同一地区的相关部落逐渐融合并形成起来。
6.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其最高权力机关是联盟议事会。
7.彩陶、黑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8.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设有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恩格斯的国家概念: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9.内外服制度:又称“方国联盟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10.井田制: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其瓦解。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把其中最好的部分留给自己,叫“公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土地,分给统治者同族的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叫“国人”,国人负担军赋和兵役,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把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坏田,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这部分人叫“野人”,也叫“氓”。“野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他们每年要先在公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维持最低生活的小块土地。
1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里以生产方式划分的社会形态之一。宗法制:同祖曰宗,“法”即行为规范,“宗法”意为宗族之法、宗族法规。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贵族按父系血缘关系分配权力、财产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大宗)继承制,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即所谓的“家国同构”。
12.青铜器时代: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其所处年代相当于史籍所载夏王朝的时代,是为奴隶制国家建立时期。至商代,则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始被铁器时代所取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始终。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器时代,由于其贵重,甚少用于农业生产。
13.礼乐制:“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是周礼。“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14.西周乡遂制度、工商食官: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城市及郊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或称“庶人”“鄙人”(郊外田野)居住之所。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工商食官指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百工)和商业现象,盛行于西周时期。工商业家族具有职业世袭的特征,擅长经商者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商人是“国人”的一部分,在理论上属于平民阶层。不过,因为职业的强制性和服务国家、贵族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国家、诸侯、贵族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不完全拥有自由人的地位和权利。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彻底终结,但是由此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
15.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各级贵族掌握,他们依靠宗法血缘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也叫世袭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实行后,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官位不能世袭。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秦朝以后各级官僚成为政治上的主角,被称为官僚政治。
16.“三代”、先秦: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的现象。秦朝统一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先秦,广义先秦指秦朝建立前的所有历史时期,也称为先秦时期。
17.甲骨文、铭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1899年的秋天,皇家大学国子监祭酒(校长)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有奇奇怪怪的刻划,这些刻于龟甲、牛骨、鹿骨以及人骨上的文字遂被称为“龟甲兽骨文”,后简称“甲骨文”。甲骨卜辞除记录大量人文资料外,也是部包罗万象的科学记录,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农业、医学、数学、生物、交通等等。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成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钢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18.历史传说、考古资料、二重证据法:古文献中有一些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透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故事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考古资料: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以实物形态证实所处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历史研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二重证据法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9.国野制:“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称“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1.多元一体: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所谓“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历史舞台上曾经生息繁衍着灿若群星般的古代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经历过无数次的民族迁徙、征伐与融合,最终形成56个民族多元的、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2.母系氏族: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3、父系氏族是在原始社会的晚期,母系社会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之后,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4.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其最高权力机关是联盟议事会。
5.彩陶、黑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6.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设有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恩格斯的国家概念: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7.内外服制度:又称“方国联盟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8.井田制: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其瓦解。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把其中最好的部分留给自己,叫“公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把距城市较近的土地,分给统治者同族的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叫“国人”,国人负担军赋和兵役,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把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坏田,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这部分人叫“野人”,也叫“氓”。“野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他们每年要先在公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维持最低生活的小块土地。9.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里以生产方式划分的社会形态之一。宗法制:同祖曰宗,“法”即行为规范,“宗法”意为宗族之法、宗族法规。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贵族按父系血缘关系分配权力、财产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大宗)继承制,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即所谓的“家国同构”。
10.青铜器时代: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其所处年代相当于史籍所载夏王朝的时代,是为奴隶制国家建立时期。至商代,则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始被铁器时代所取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始终。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器时代,由于其贵重,甚少用于农业生产。
11.礼乐制:“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是周礼。“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12.西周乡遂制度: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城市及郊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或称“庶人”“鄙人”(郊外田野)居住之所。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
13、工商食官指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百工)和商业现象,盛行于西周时期。工商业家族具有职业世袭的特征,擅长经商者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商人是“国人”的一部分,在理论上属于平民阶层。不过,因为职业的强制性和服务国家、贵族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国家、诸侯、贵族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不完全拥有自由人的地位和权利。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彻底终结,但是由此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
14.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各级贵族掌握,他们依靠宗法血缘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也叫世袭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15、官僚政治:秦朝郡县制实行后,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官位不能世袭。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秦朝以后各级官僚成为政治上的主角,被称为官僚政治。
16.“三代”、先秦: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的现象。秦朝统一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先秦,广义先秦指秦朝建立前的所有历史时期,也称为先秦时期。
17.甲骨文、铭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1899年的秋天,皇家大学国子监祭酒(校长)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发现有奇奇怪怪的刻划,这些刻于龟甲、牛骨、鹿骨以及人骨上的文字遂被称为“龟甲兽骨文”,后简称“甲骨文”。甲骨卜辞除记录大量人文资料外,也是部包罗万象的科学记录,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农业、医学、数学、生物、交通等等。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成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钢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18.历史传说、考古资料、二重证据法:古文献中有一些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透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故事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考古资料: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以实物形态证实所处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历史研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二重证据法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9.国野制:“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称“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高考题选
1.(2023·浙江1月·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3.(2022·全国乙卷高考·24)
图4
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4、(2022·辽宁卷·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 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 质疑了祭祀功用
C. 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 否定了君权神授


5.(2022.6·浙江高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6.(2022·天津卷·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7.(2021.6·浙江高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8.(2021·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9.(2021.1·浙江选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10.(2021.6·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11.(2021·湖北卷·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12.(2021·广东卷·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13.(2021·辽宁卷·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 社会组织的复杂
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等级秩序的确立
14.(2021·湖南卷)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所示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作品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15.(2020·上海卷·1)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于是人民开始
A.聚族定居 B.建立国家 C.冶炼青铜 D.创造文字
17.(2020·天津7月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25.(2020·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6分)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6分)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7分)
26.(2019·江苏高考·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2分)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2分)
史料:传说;追记。(2分)
(2)路径:考古发掘。(1分)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