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到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复习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到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复习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09: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单元第1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上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2019 Ⅰ卷45·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 37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4上海·三国鼎立;
2020 Ⅲ卷25·曹魏屯田制 Ⅰ卷47·苏绰“六条诏书” 2北京·魏晋民族文化交融
2021 甲卷45·孝文帝改革; 乙卷 25·江南开发;乙卷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 16北京·孝文帝改革;3河北·三国地方治理;3福建·儒家正统;3山东·江南开发;2广东·东汉到魏晋尚书台权力的变化;25浙江·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
2022 乙卷25·皇族分封 3海南·民族交融;20广东·孝文帝改革;2北京·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
考情分析:注意与2020课标对照,2020年之前的考情仅作参考。
i
王莽建新
420
316
280
220
公元9年
曹丕建魏
西晋灭吴
匈奴灭晋
刘裕建宋
589
隋灭陈
政权更迭
南北对峙
孝文帝改革
区域开发
光武中兴
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
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的演化结果
三国鼎立
九品中正
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晋室南迁
士族门阀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蜀 吴
东汉


十六国东晋
北朝:
南朝:
西晋
宋→齐→梁→陈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i
十六国东晋
匈奴灭晋
刘裕建宋
隋灭陈
李渊建唐
朱温废唐
907
618
589
420
316
960
赵匡胤建北宋
朱温废唐
短暂分裂
周世宗改革
中原正统
民族交融
晋室南迁
士族门阀
江南开发
政权更迭
南北对峙
孝文帝改革
区域开发
统一南北
通大运河
广建仓库
盛极一时
经济繁荣
制度创新
民族交融
文化繁盛
对外频繁
北朝
南朝
唐朝
五代
十国
隋朝
i
朝代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东汉 军阀混战,曹丕篡汉 窦宪出击北匈奴,南匈奴内服
三国 魏 曹丕建魏,洛阳 征乌桓,边疆屯田
蜀 刘备建汉,成都 征西南,开发西南
吴 孙权建吴,建业 征东南,开发东南
西晋 魏灭蜀汉,司马氏夺魏建晋,晋灭吴,统一 五胡内迁,匈奴灭西晋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十六国—北朝 汉族、匈奴、羌、羯等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鲜卑拓跋部建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取代 建立政权,学习汉典制度;氐族的前秦曾短暂统一北方;各族频繁接触,原有布局被打乱。
孝文帝改革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打下了基础。
东晋南朝 晋室南迁,建康 宋—齐—梁—陈,建康 门阀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特权,执掌朝政。
江南开发: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表现:农业(土地、品种、产量)、手工业等明显进步
影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i
朝代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隋朝 杨坚代北周建隋灭陈统一南北。广建仓库、洛阳城。 修大运河,沟通南北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周边民族归附,边疆推行郡县制。
加强对岭南地区治理,派人到达流求。
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常骏到赤土国,国王遣子到中国。
唐朝 李渊建唐 贞观之治: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外重内轻导致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 突厥:先灭东突厥,再平西突厥。设安西、北庭都护府,通辖天山南北。
吐蕃:太宗和亲(文成公主入藏);9C中期唐蕃会盟
回纥(回鹘):太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名安北都护府;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9C政权瓦解后迁居河西—西域,成为维吾尔族的前身。
靺鞨:玄宗封粟末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女真、满族前身)
南诏:唐朝加封国王,遣子弟入唐学习。
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作用:对开发祖国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与西域、大食商路畅通,接触频繁。日本遣唐使到华。
五代 (后)梁唐晋汉周;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i
根据以上两幅图示,简述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1.三国至西晋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2.东晋至隋朝
根据所学知识,将左边六幅图示进行排序。






i
根据左边六幅图示,
简述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
i
根据左边六幅图示,
概述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2.东晋至隋朝
北魏建国之始,用人即采取兼容并包之方针。……除以拓跋氏宗室及鲜卑贵族为骨干外,对于被征服地区之汉族地主阶级以至各族人物皆注意吸收使用。举凡石氏苻氏旧臣之后裔,姚氏慕容氏赫连者人,无不兼容并包。……此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子考虑者,迥不相同。……北朝终于灭南朝而统一全国,此种情况当亦有关。
——周一良
士族政治 政治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君主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孝文帝
官员总数/人 123 124 260 186 190 483
非汉臣人 78 73 128 88 77 150
汉臣人 45 51 132 98 113 333
汉臣所占比例% 36.5 41.1 50.8 52.7 59.5 68.9
i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3.唐朝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五代王朝的统治者都理直气壮的称帝,而十国政权一般只称王而不敢称帝。戴显群等: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
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比,同是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国有何不同?
4.五代十国
然而即便在这空前的动荡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顽强地生长,从混乱走向有序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前有后赵石勒的小统一,后有前秦苻坚的大统一。尽管两次统一都很短暂,未来的走向却毋庸置疑。而且无论羯人的后赵,氐人的前秦,鲜卑的北魏,都自称中华。……只要有统一的文化认同,迟早都会迎来疆域的再一次统一。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中原地区长期积累下来的政治威望、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对南方各割据政权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
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是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一大特征。
——戴显群、高学钦:《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4.五代十国
一、三国至五代的政权更迭
分裂中
的统一
因素
政治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少数民族汉化建立了相似的制度
经济
区域经济开发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
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消除了民族隔阂和矛盾
形成了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心理
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
长期战乱使人们渴望统一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分裂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表现出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实行了诸多不同于前代的制度,处于从两汉“三公九卿”制过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依然有较大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文化领域也出现异常活跃的景象,玄学开始出现,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道教被改造为适应统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史学、文学和艺术也高度繁荣。可以说,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变得更加兴盛。 ——张鹤泉《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表现出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实行了诸多不同于前代的制度,处于从两汉“三公九卿”制过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依然有较大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文化领域也出现异常活跃的景象,玄学开始出现,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道教被改造为适应统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史学、文学和艺术也高度繁荣。可以说,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变得更加兴盛。 ——张鹤泉《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用所学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14分)
观点:(4分)
魏晋南北朝呈现在分裂中发展的趋势:
(1)制度变化(过渡);
(2)区域开发;
(3)文化活跃;
(4)民族交融;
(1)制度变化(过渡) 选官和考核制度 曹丕创九品中正制,从重家世、道德、才能到只重家世,渐成维护士族的工具;士族垄断选官,考核流于形式;
中央机构 把尚书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
地方机构基层治理 沿袭州郡县三级制;恢复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基层上庄园邬堡、三长制和俸禄制;
法律教化 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重视家训;
土地户籍赋税制度 土地制度:曹魏屯田制破坏后,西晋实行占田制;北魏实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北齐、北周、隋唐沿袭,为盛世奠基;
户籍制度:东晋承黄籍外,“白籍”“土断”化,(土著化);
赋税制度:北魏实行租调制(配合俸禄制);
史实论证1:(任意2点即可得3分)
(2)区域开发 江南开发 (1)原因:环境;稳定;北民;融合;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对江南开发起重要作用;
(2)表现:农业(耕地、产量)、手工业(纺织、造纸等;南朝匣钵)、商业城市(草市、外贸港等)等;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
(3)影响:为统一和重心南移奠基;
北方恢复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北齐、北周沿袭,为统一奠基;《齐民要术》;陆上丝路和草原丝路依旧;
(3)民族交融 (1)形式多样:迁徙;斗争或战争;交往;杂居;政策等;
(2)交融表现:汉化、农耕化为主如孝文帝改革;胡风补充;北朝末年,胡汉差别消失;
(3)交融特征:相互学习;汉化为主;方式多样(官方推动和民间自发交融);
(4)交融影响:统一的向心力;少数民族发展;汉族扩展;
史实论证2:(任意2点即可得3分)
史实论证3:(任意1点即可得2分)
(4)文化活跃 (1)思想体现分裂交融特点,三教并存:家族儒学和律令儒家化;道教传播;佛教(释教;石窟艺术;法显)盛行;玄学(用老庄解释儒学)清谈;
(2)文化:
①风格各异的文学:从建安文学到田园诗(魏晋风度),再到南朝骈文、北朝民歌;②体现江南开发:书画(王羲之、顾恺之)成艺术(士人和造纸术)、圆周率、葛洪;
③体现北方重心:西晋国子监和《禹贡-》、《齐民-》;
④造纸术外传;
史实论证4:(任意1点即可得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