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10: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
空间定位
时间定位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解放、大交融的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大变革:变法运动,社会转型
大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
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大交融: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变革之象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礼乐制

政局之变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

政局之变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来“求赙”
公元前717年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不得不向鲁国“求籴”
公元前618年 周王室公开向鲁国“求金”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面临怎样的处境?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政局之变
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
前770
平王东迁
前680
齐桓霸业
前546
弭兵之会
前510
吴越争霸
前476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春秋时期——争霸
前475
前422
李悝变法
前221
战国时期——兼并
前403
三家分晋
前379
田氏代齐
前379
吴起变法
前356
商鞅变法
各国称王
前318
合纵攻秦
前256
秦灭东周
相继称霸
兼并称王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夷夏之变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融入华夏
②新图例长城:交流、冲突和民族交融
仔细观察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两幅地图,二者有什么变化?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诸侯国竞争更趋激烈,形成区域强国
周幽王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西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入侵,西周王朝终于覆亡了……
诸侯国中,居处于中原一带的华夏诸国,与被视为蛮夷的楚、吴、越及秦(秦实际上遭到歧视)又有矛盾。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华夷之辩
相斥
民族冲突
材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
思考:
据材料,被视为蛮夷的周边民族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
华夏认同
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融合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族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战争 迁徙 交流
农业: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经济之变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经济之变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
阶级之变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这些变化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表二: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国家土地税收政策改革
时间 国家 政策
公元前685年 齐国 “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645年 晋国 “作爰田”
公元前618年 鲁国 “初税亩”
公元前548年 楚国 “书土田”
公元前538年 郑国 “作丘赋”
公元前408年 秦国 “初租禾”
井田制
概念剖析
生产力: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产品如何分配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经济之变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个体小农脱离氏族组织
宗法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阶级之变
1.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阶级关系变化:贵族和奴隶转变为地主和农民。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应变之策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
“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李悝改革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变法

申不害改革
大行“术”治;开垦荒地;
兵器制造,军事改革
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之教;
著《法经》;实行“武卒”制
以能任官;着胡服,习骑射

吴起改革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广纳言路
变法重点:
制定法律奖惩
削弱贵族特权
进行军事改革
建立君主专制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1.变法内容
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阐明该项措施的影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推行县制
什伍连坐制度
个体小家庭制度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新生之
制度变革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农业发展(富国)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破世袭的军事垄断特权,军事实力迅速发展(强兵)
推行县制、小家庭化、连坐制度
实行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集权)
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
上层建筑适应
经济基础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血缘政治
官僚政治
分封政治
郡县政治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变法运动(变革家)
百家争鸣(思想家)
B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自由宽松社会环境
C
文化: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D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
经济:铁器牛耕,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条件
请结合所学与教材内容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
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
孔子
“仁”——关爱他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1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①统治者:“为政以德”
②“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文化:
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②整理典籍,传世《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百家争鸣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
朴素辩证法
道”是万物之本——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晚期楚国人
2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道家学派创始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代表人物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性善论
荀子 战国 隆礼重法;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相生相克
小组探究:我为百家代言

百家争鸣
礼崩乐坏
儒家
克己复礼
以德治民
法家
弃礼从法
强国弱民
墨家
简化礼仪
兼爱非攻
道家
礼是束缚
无为而治
同:重建秩序
主张统一(战国)
显学横出
如何对待周礼?
【材料】作为思想敏锐的学术群体,诸子不约而同地继承“义”、改造“义”、发展“义”,以“义”作为建构自身学说的立足点,“义”不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也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一句话,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会和谐,这是诸子共同的心愿,也是战国文化精神的整体诉求。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士的抱负:寻找争鸣中的共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影响
二 律 背 反
权力的下移与集中
文化下移与显学横出
经济的破坏与发展
民族的相斥与相融
诸侯专政、大夫专权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民生疾苦,经济破坏
铁犁牛耕,工商突破
民族冲突、华夷之辩
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显学横出
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中孕育更高层次的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分散封闭的小农经济
儒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