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新高一上学期学生学科素养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新高一上学期学生学科素养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31 22:04:22

文档简介

2023 级新高一学生学科素养测试卷(地理)
试卷说明:
1 .满分 100 分, 建议时长 60 分钟;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共 64 分)
1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因辽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是为宫廷、帝王、侯爵服饰 之用。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料、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 清代更是名扬海内外,被誉 为“宫绣”。在清代,由于“宫绣”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京城民间亦纷纷效仿。清末期北京涌现了许 多家“绣坊”,传承了“宫廷绣”的一些特点和针法,使得图案内容更加民俗化、与生活更加贴近。这 说明( )
A.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B.文化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C.文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 生 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2.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来自(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4.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正确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 ②打坝淤地 ③开垦荒地 ④发展水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下图为“渭河平原形成示意图”。
渭河平原土壤肥沃, 其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乌伦古河发源于仅分布有 1.2km2 冰川的都新乌拉山, 注入新疆第二大淡水湖乌伦古湖。全长为 811km,流域面积约 3.7 万 km2,年均径流量近 10 亿 m3 ,每年 5-6 月径流量占全年60%左右。乌伦古河流 域人口约 15 万,牲畜蓄养量为 250 万头, 通过多年的水土开发,灌溉面积已达 100 多万亩。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乌伦古河下游水量逐年减少。下图是乌伦古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 1 页,总 4 页
6.乌伦古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雨水 C.冰川融水 D.积雪融水
7.导致乌伦古河下游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明显 B.全球气候变暖
C.生产用水量大 D.生活用水量大
8.近年来乌伦古湖流域( )
A.吉利湖盐度升高明显 B.下游土地荒漠化加剧
C.流域蒸发蒸腾量减少 D.河流下游含沙量增加
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 生 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9.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来自(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10.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植被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读我国某地典型植被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植被的主要特点是( )
A.树干高大 B.四季常绿
C.叶片宽大 D.根系发达
12.该地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荒漠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演变至今,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某美食 纪录片通过对食物的细腻描述, 折射出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 其中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 2 页,总 4 页
13.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
B .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 .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 .④菜系调味少反映该区岩溶地貌广布,交通不便
14.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 .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福”字的书写就融入了我国各地风俗文化、环境特色等元素,你认为下 图中的“福”字表示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
A.维吾尔族 B.傣族
C.藏族 D.回族
16 . 现有一批鲜鱼, 早上要从市郊区运往市区菜市场。最适合选择( )
A.水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管道运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大题,共 36 分)
17 .(18 分)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 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 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心头之患。在长期同水土流失的斗争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总结探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 保持措施——淤地坝。淤地坝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拦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保安, 而且能够淤地造田、 发展灌溉、便利交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生态建设措施。人们在缓坡修水平梯田, 在陡坡种柠条, 同时在沟谷节节筑坝、层层拦蓄、淤地种植……持续治沟治坡,既涵养了水土,又增加了粮食产量。下 图是打坝淤地的真实图片。
s
(1) 以前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土质 ________ (疏松/紧密),降水集中在 ________ (季节),过去植
被覆盖率 ________ (高/低), 由此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________ 。
(2) 从土壤的角度,分析在沟谷打坝淤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原因。
试卷第 3 页,总 4 页
18 .(18 分)“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古代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的描述。历史上的扬州繁盛,商客云集, 曾是我 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但近现代, 扬州的城市地位却越来越低, 目前在江苏省也只位居中上。下图为 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局部)和扬州区位简图。
(1) 指出放大简图中扬州市下属小城镇的分布特征,并指出长江对这些小城镇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2) 扬州市紧邻京杭大运河,推测大运河繁荣时期对扬州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 从交通方面简述近现代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 4 页,总 4 页2023 级新高一学生学科素养测试卷(地理)
教师版
试卷说明:
1 .满分 100 分, 建议时长 60 分钟;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
3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到相应的答题区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共 64 分)
1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因辽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是为宫廷、帝王、侯爵服饰 之用。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料、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 清代更是名扬海内外,被誉 为“宫绣”。在清代,由于“宫绣”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京城民间亦纷纷效仿。清末期北京涌现了许 多家“绣坊”,传承了“宫廷绣”的一些特点和针法,使得图案内容更加民俗化、与生活更加贴近。这 说明( )
A.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B.文化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C.文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京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辽、明、清三个时期,不仅受宫廷文化的影响,还有 民间文化的影响,说明一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D 正确。
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 生 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2.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来自(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答案】 B
【解析】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 B 正确;成土母质、 气候和地貌对土壤的形成会产生影响,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 ACD 错误。
3.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C
【解析】 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等酸性土壤的措施, A 错误; 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 土肥力作用不大,B 错误;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耕地, 恢复黑土肥力, C 正确;大量 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 D 错误。
4.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正确措施是( )
①植树种草 ②打坝淤地 ③开垦荒地 ④发展水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A
【解析】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生物措施是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有打坝淤地、在缓坡地带修建梯 田等, ①②正确;开垦荒地会加剧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不符合发展水田的条件, ③④错误。 A 正确。
5.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下图为“渭河平原形成示意图”。
试卷第 1 页,总 6 页
渭河平原土壤肥沃, 其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渭河平原所处的岩块断裂下陷, 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处淤积,形成冲积平原, 土层深 厚、土壤肥沃。故其成因为流水的堆积作用, B 正确。
乌伦古河发源于仅分布有 1.2km2 冰川的都新乌拉山, 注入新疆第二大淡水湖乌伦古湖。全长为 811km,流域面积约 3.7 万 km2,年均径流量近 10 亿 m3 ,每年 5-6 月径流量占全年60%左右。乌伦古河流 域人口约 15 万,牲畜蓄养量为 250 万头, 通过多年的水土开发,灌溉面积已达 100 多万亩。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乌伦古河下游水量逐年减少。下图是乌伦古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乌伦古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雨水 C.冰川融水 D.积雪融水 【答案】 D
【解析】 乌伦古河发源于仅分布有 1.2 平方千米冰川的都新乌拉山, 冰川融水少, C 错误; 乌伦古湖位于 干旱地区, 降雨少, B 错误;每年 5—6 月的径流量占全年 60%左右,主要是冬季降雪多,春末气温回 升,积雪融化, 成为主要补给水源, D 正确;地下水补给少, A 错误。
7.导致乌伦古河下游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明显 B.全球气候变暖
C.生产用水量大 D.生活用水量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乌伦古河流域人口约 15 万, 牲畜蓄养量为 250 万头,通过多年的水土开发, 灌溉面积 已达 100 多万亩。可知人口较少,生活用水占比少,而农牧业生产用水量大,过度引用河流水导致下游 水量减少, D 错误、C 正确;当地降水一直较少, 降水减少不会很明显,A 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 剧,但相对于生产生活用水,对水量减少影响较小,B 错误。
8.近年来乌伦古湖流域( )
A.吉利湖盐度升高明显 B.下游土地荒漠化加剧
C.流域蒸发蒸腾量减少 D.河流下游含沙量增加
【答案】 B
试卷第 2 页,总 6 页
【解析】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乌伦古河下游水量逐年减少, 加上人类过度放牧和耕种,破坏植被, 土 地荒漠化严重, B 正确;吉利湖有出湖河流联通布伦托海,盐度升高不明显,A 错误;气候变暖、大规模 的灌溉使流域蒸发、蒸腾量增加,C 错误; 河流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少, 河流下游含沙量减少,D 错 误。
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 生 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9.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来自(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答案】 B
【解析】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 B 正确;成土母 质、气候和地貌对土壤的形成会产生影响,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 ACD 错误。
10.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绿肥、掺砂、洒熟石灰 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C.秸秆还田、少耕深松、休耕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C
【解析】 掺砂、洒熟石灰是改造红壤等酸性土壤的措施, A 错误; 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对恢复黑 土肥力作用不大,B 错误;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耕地, 恢复黑土肥力, C 正确;大量 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 D 错误。
植被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读我国某地典型植被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植被的主要特点是( )
A.树干高大 B.四季常绿
C.叶片宽大 D.根系发达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该植被地下根系相当长、根系发达,而地上植被矮小, 且叶子进化成细刺, 可有效减少蒸发,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D 正确。
12.该地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荒漠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 是温带荒漠带, B 正确。热带雨林、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A 、C 、D 错误。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演变至今,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某美食 纪录片通过对食物的细腻描述, 折射出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 其中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 3 页,总 6 页
13.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
B .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 .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 .④菜系调味少反映该区岩溶地貌广布,交通不便 【答案】 D
【解析】 ①菜系口味麻辣与当地潮湿的气候特征有非常强的关联性, A 项不符合题意;②菜系主要原料: 鱼、虾、蟹等, 说明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B 项不符合题意; 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C 项不符合题意; ④菜系调味料少,是由于当地深居内陆, 交通不便,主要发展草原牧业,以食用牛羊肉 为主, D 项符合题意。
14.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菜系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区区位、 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①正确;以物产等自然条件为基础, ②正确; 各 大菜系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正确;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 件, ④正确,B 正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福”字的书写就融入了我国各地风俗文化、环境特色等元素,你认为下图中 的“福”字表示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
A.维吾尔族 B.傣族
C.藏族 D.回族
【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福字中包含了孔雀舞和山水风景,应为云南,孔雀舞是傣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傣族主要分 布在我国云南省,B 正确。
16.现有一批鲜鱼, 早上要从市郊区运往市区菜市场。最适合选择( )
A.水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管道运输
试卷第 4 页,总 6 页
【答案】 B
【解析】 鲜鱼属于鲜活产品,需要快速到达,从市郊区运往市区菜市场属于短途运输,最适合的运输方式 应是灵活的公路运输,B 正确; 水路运输较慢,且在郊区与市区之间不一定有水路航道,A 错误; 铁路运 输适合大宗长途货物运输,而且铁路运输不灵活, C 错误; 管道一般运输液态和气态货物, 不适合鲜鱼 的运输,D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大题,共 36 分)
17 .(18 分)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 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 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心头之患。在长期同水土流失的斗争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总结探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 保持措施——淤地坝。淤地坝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拦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保安, 而且能够淤地造田、 发展灌溉、便利交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生态建设措施。人们在缓坡修水平梯田, 在陡坡种柠条, 同时在沟谷节节筑坝、层层拦蓄、淤地种植……持续治沟治坡,既涵养了水土,又增加了粮食产量。下 图是打坝淤地的真实图片。
(1)以前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土质 ________ (疏松/紧密),降水集中在 ________ (季节),过去植被
覆盖率 ________ (高/低),由此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________ 。
【答案】
疏松 夏季 低 滑坡、泥石流
【解析】
黄土高原是由厚厚的黄土堆积而成, 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 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 响,夏季降水多。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过去植被覆盖率比较低,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
(2)从土壤的角度, 分析在沟谷打坝淤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原因。
【答案】
沟谷筑坝拦水拦沙, 土壤侵蚀减弱, 土壤肥力较高;坝内泥沙淤积,土层深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 育。
【解析】
根据材料“在沟谷节节筑坝、层层拦蓄、淤地种植……持续治沟治坡, 涵养了水土”可知, 沟谷地区筑 坝起到拦水拦沙的作用, 可有效减弱地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保肥作用比较明显,土壤肥力相对提 高。且由于坝内泥沙淤积,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
18 .(18 分)“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古代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的描述。历史上的扬州繁盛,商客云集, 曾是我 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但近现代, 扬州的城市地位却越来越低, 目前在江苏省也只位居中上。下图为 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局部)和扬州区位简图。
试卷第 5 页,总 6 页
(1) 指出放大简图中扬州市下属小城镇的分布特征,并指出长江对这些小城镇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2) 扬州市紧邻京杭大运河,推测大运河繁荣时期对扬州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 从交通方面简述近现代导致扬州城市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沿江、河分布, 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长江为城镇提供充足水源; 便利水运; 河流淤积带来的肥沃 土壤。
(2) 京杭大运河交通繁忙,沿河一带客货流量大, 商业发达, 扬州城市繁荣;城市空间形态以沿运河走 向伸展为主。
(3) 扬州位于京杭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京杭运河因淤塞导致运输地位下降;海运的兴起, 但扬州不临 海;京沪铁路建成, 却不经过扬州。
【解析】
(1)由图可知, 扬州市下属小城镇基本沿江、沿河分布, 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长江对城镇形成的作用 可从水源和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长江径流量大,可为城镇提供充足的水源; 扬 州附近的长江河段, 流量大、流速慢,内河航运便利;长江从中上游携带大量的泥沙至扬州附近淤积, 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发展和城镇的形成。
(2) 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在繁荣时期内河航运繁忙,沿河一带客货流量大,商业贸易发达,大量的客 流和货流, 带动了扬州市的繁荣发展;沿河多码头,客货流量大, 使城市空间形态沿运河走向扩张呈条 带状。
(3) 由图可知,扬州位于京杭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京杭运河因河道淤塞导致航运能力减弱,扬州市运 输地位下降,导致城市地位下降;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逐渐兴起,但扬州并不临海,导致 扬州城市地位下降; 京沪铁路建成, 却不经过扬州,导致扬州的客货流量减少,扬州城市地位下降。
试卷第 6 页,总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