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阶段性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洁想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之前必须确定比例的大小,下列四组比例尺较为合适的是( )
A.1∶500 B.1∶5000 C.1∶50000 D.1∶500000
2.第19届亚洲运动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2022年9月2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杭州是浙江省省会,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北纬30.3°,下列对杭州位置的标注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3.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4.下列现象或事件不能作为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的是( )
A.华山的悬崖峭壁上发现大片弯曲、断裂的岩层
B.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C.2018年2月6日深夜,台湾花莲县发生6.5级强震
D.2018年2月6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周边的卫星城引发泥石流事故
5.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地震无法逃跑时,应躲避在墙角或坚固的桌子底下,双手抱头
B.若所在位置是底楼,地震时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处
C.火灾无法逃跑时,如果楼层在五层以下可考虑从窗户跳下逃生
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布掩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
②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七大板块
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④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⑤我国的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7.试根据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 B.食堂在学校的西南角
C.学校的大门朝西 D.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
8.下列等高线图中所反映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 )
A. B.
C. D.
二、填空题
9.站得高,看得远,这是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 ,登高才能望远。登多高,望多远,通过计算得到了下表所示数据,其中h为观察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垂直距离)。从表中可知离地高度越高,可见范围越广。
离地高度h(米) 1 2 10 20 50 100 1000 5000 10000
可见范围s(千米) 4 5 11 16 25 36 113 252 357
10.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E处地形的名称是 。
(2)沿AB线路或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填“AB”或“CD”)。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乙地气温20℃时,一般情况下,此时山顶气温约为 ℃。(备注:地表附近,高度每增加100米,温度下降0.6℃)
(2)图上距离是2厘米,实际距离是400米,则该图比例尺是 (数字式)。
12.江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如今国内不多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景区内生态环境一流,青山绿水,生物种类繁多。
(1)景区断崖上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这些岩石属于____(填字母,下同)。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2)景区内,一些未开发地区有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泥石流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
A.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横渡泥石流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要顺沟方向往下游跑
13.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时有耳闻。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引起的震动现象,引起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 。
(2)世界地震分布和火山相似,主要分布在 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高处跳楼逃生 B.乘电梯快速下楼
C.向窗外大声呼救 D.躲到卫生间墙角
1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写出图中A的地形名称 。
(3)图中①②③三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三、解答题
15.读某村平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这幅地图,它的上、下、左、右的方向是 。
(2)图中小河的流向是从 往 流。
(3)一辆汽车从村庄向小河方向驶过公路桥,它的行驶方向是先从 向 驶,后是从 向 驶。
16.2015年11月13日晚上22时50分左右,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37人遇难,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1)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关于山体滑坡产生的地理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山体岩土的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
B.地下水活动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突出
C.坡度较大,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D.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2)山体滑坡过程中如遇降水等自然现象容易形成泥石流。下图中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A,B,C,D四条逃生路径,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3)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请写出一种可以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 。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测量,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
材料二:如右上图所示是板块局部图。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地中海不断缩小,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 (填“碰撞”或“张裂”)而导致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二,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 (填“扩张”或“缩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解答】比例尺是个分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较分式的大小,分母越大,分式越小,说明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分式越大,比例尺越大。 小洁想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由于学校范围比较小,应该选用大比例尺地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B较合适。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根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据题分析,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北纬30.3°, 应该选择北纬度,东经度的地方。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可以判断出AB图纬度是北纬度,经度是东经度,排除CD。结合题意,杭州市的地理位置标注基本正确的是A图。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 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而生成。
【解答】 花岗岩是岩浆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华山峭壁上有大片的弯曲,断裂,说明发生了水平挤压,使岩层变形甚至断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有大量海洋生物,推测曾经是海洋,发生了海陆变迁形成了今天高大的山脉,是地壳上升运动的结果; 台湾花莲县发生6.5级强震 ,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周边的卫星城引发泥石流事故,与强降水,加上碎屑物质导致泥石流,与地壳运动无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大震来临时,如何有效避震,做好以下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解答】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首先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发生火灾无法逃跑时, 应用湿布掩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 ,等待救援,切不可考虑从窗户跳下逃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解答】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的可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 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 我国的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分析】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解答】据图分析,本题采用一般定向法来确定方位,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位。操场在教学楼的南面,食堂在学校的西北角,学校的大门超东,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称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据图分析,A图是等高线闭合,中间比较低,是盆地;B图是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是山谷;C图是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是山脊;D图等高线相交,是陡崖;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9.【答案】球体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地球的卫星照片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站得高,看得远,这是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 登高才能望远。登多高,望多远,通过计算得到了下表所示数据,其中h为观察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垂直距离)。
10.【答案】(1)峭壁
(2)A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图中等高距是100米,E处等高线在此相交,说明是陡崖,E处地形的名称是峭壁。
(2)、沿AB线路或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线路是AB。原因是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AB处等高线密集,CD处等高线稀疏。
11.【答案】(1)在16.4~17.6之间均可
(2)1∶20000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解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通常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据图分析,乙地的海拔高度是400米,山顶的高度范围在800-1000之间,乙地与山顶的相对高度范围是400-600之间,若乙地的气温为20℃,那么山顶的气温为20℃-(6×0.6℃)=16.4℃或20℃-(4×0.6℃)=17.6℃
(2)、图上距离是2厘米,实际距离是400米,则该图比例尺是 2:40000=1:20000。
12.【答案】(1)B
(2)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而生成。
【解答】 (1)、景区断崖上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这些岩石属于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点是成层分布,可能含有化石。
(2)、景区内,一些未开发地区有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泥石流发生时,要正确逃避,学会自救。具体做法是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其他方法可能会造成生命威胁,均不赞成。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1)张裂
(2)环太平洋
(3)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解答】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引起的震动现象,引起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2)、世界地震分布和火山相似,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 高处跳楼逃生会有生命危险;地震发生时可能电梯也不能使用了,向窗外大声呼救,也不能及时逃生。正确做法是先躲到卫生间墙角,等待时机出来或等待救援。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1)350
(2)鞍部
(3)③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称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 (1)、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35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35000=35000(厘米)=350(米)。
(2)、图中A处等高线对称分布,处于两座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地方,A的地形名称是鞍部。
(3)、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图中①②③三处中①②是山谷, ③是山脊,山脊是分水线,故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③ 。
15.【答案】(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北;西南
(3)西北;东南;西;东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分析】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解答】 (1)、面对这幅地图,图中没有指向标,没有经纬网,只能采用一般定向法来判读方向,它的上、下、左、右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采用一般定向法,图中小河的流向是从 东北往西南流。
(3)、一辆汽车从村庄向小河方向驶过公路桥,它的行驶方向是先从 西北向东南行驶,后是从西向东行驶。
16.【答案】(1)D
(2)C
(3)植树造林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是: 一短时间内大量水流;二是植被覆盖率低;三是山体不稳。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工作,其次是做好山体的加固防范。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解答】(1)、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D项主要是人为原因,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ABC为地理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2)、山体滑坡过程中如遇降水等自然现象容易形成泥石流。下图中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A,B,C,D四条逃生路径,其中正确的是沿着泥石流的垂直方向向高处跑。其他方向均不利于逃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3)、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是主要是固定松散堆积物,即采用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故答案为:(1)D(2)C(3)植树造林。
17.【答案】(1)六;碰撞
(2)扩张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解答】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地中海不断缩小,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碰撞而导致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二,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红海处于板块张裂地带,由于相互张裂运动,后被海水填充,由此可以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扩张。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阶段性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洁想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之前必须确定比例的大小,下列四组比例尺较为合适的是( )
A.1∶500 B.1∶5000 C.1∶50000 D.1∶500000
【答案】B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解答】比例尺是个分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较分式的大小,分母越大,分式越小,说明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分式越大,比例尺越大。 小洁想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由于学校范围比较小,应该选用大比例尺地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B较合适。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第19届亚洲运动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2022年9月2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杭州是浙江省省会,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北纬30.3°,下列对杭州位置的标注基本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根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据题分析,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北纬30.3°, 应该选择北纬度,东经度的地方。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可以判断出AB图纬度是北纬度,经度是东经度,排除CD。结合题意,杭州市的地理位置标注基本正确的是A图。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答案】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分析】 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而生成。
【解答】 花岗岩是岩浆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4.下列现象或事件不能作为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的是( )
A.华山的悬崖峭壁上发现大片弯曲、断裂的岩层
B.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C.2018年2月6日深夜,台湾花莲县发生6.5级强震
D.2018年2月6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周边的卫星城引发泥石流事故
【答案】D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华山峭壁上有大片的弯曲,断裂,说明发生了水平挤压,使岩层变形甚至断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有大量海洋生物,推测曾经是海洋,发生了海陆变迁形成了今天高大的山脉,是地壳上升运动的结果; 台湾花莲县发生6.5级强震 ,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周边的卫星城引发泥石流事故,与强降水,加上碎屑物质导致泥石流,与地壳运动无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5.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地震无法逃跑时,应躲避在墙角或坚固的桌子底下,双手抱头
B.若所在位置是底楼,地震时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处
C.火灾无法逃跑时,如果楼层在五层以下可考虑从窗户跳下逃生
D.发生火灾时,应用湿布掩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大震来临时,如何有效避震,做好以下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解答】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首先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发生火灾无法逃跑时, 应用湿布掩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 ,等待救援,切不可考虑从窗户跳下逃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6.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创立的
②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七大板块
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④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⑤我国的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解答】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的可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 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 我国的东部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7.试根据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 B.食堂在学校的西南角
C.学校的大门朝西 D.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分析】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解答】据图分析,本题采用一般定向法来确定方位,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位。操场在教学楼的南面,食堂在学校的西北角,学校的大门超东,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下列等高线图中所反映地形为山谷的是(单位:米)(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称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据图分析,A图是等高线闭合,中间比较低,是盆地;B图是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是山谷;C图是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是山脊;D图等高线相交,是陡崖;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9.站得高,看得远,这是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 ,登高才能望远。登多高,望多远,通过计算得到了下表所示数据,其中h为观察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垂直距离)。从表中可知离地高度越高,可见范围越广。
离地高度h(米) 1 2 10 20 50 100 1000 5000 10000
可见范围s(千米) 4 5 11 16 25 36 113 252 357
【答案】球体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地球的卫星照片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站得高,看得远,这是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 登高才能望远。登多高,望多远,通过计算得到了下表所示数据,其中h为观察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垂直距离)。
10.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E处地形的名称是 。
(2)沿AB线路或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填“AB”或“CD”)。
【答案】(1)峭壁
(2)A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 (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图中等高距是100米,E处等高线在此相交,说明是陡崖,E处地形的名称是峭壁。
(2)、沿AB线路或CD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线路是AB。原因是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AB处等高线密集,CD处等高线稀疏。
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乙地气温20℃时,一般情况下,此时山顶气温约为 ℃。(备注:地表附近,高度每增加100米,温度下降0.6℃)
(2)图上距离是2厘米,实际距离是400米,则该图比例尺是 (数字式)。
【答案】(1)在16.4~17.6之间均可
(2)1∶20000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解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通常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0.6℃。据图分析,乙地的海拔高度是400米,山顶的高度范围在800-1000之间,乙地与山顶的相对高度范围是400-600之间,若乙地的气温为20℃,那么山顶的气温为20℃-(6×0.6℃)=16.4℃或20℃-(4×0.6℃)=17.6℃
(2)、图上距离是2厘米,实际距离是400米,则该图比例尺是 2:40000=1:20000。
12.江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如今国内不多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景区内生态环境一流,青山绿水,生物种类繁多。
(1)景区断崖上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这些岩石属于____(填字母,下同)。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2)景区内,一些未开发地区有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泥石流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
A.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横渡泥石流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要顺沟方向往下游跑
【答案】(1)B
(2)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却凝固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而生成。
【解答】 (1)、景区断崖上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这些岩石属于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点是成层分布,可能含有化石。
(2)、景区内,一些未开发地区有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泥石流发生时,要正确逃避,学会自救。具体做法是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其他方法可能会造成生命威胁,均不赞成。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3.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时有耳闻。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引起的震动现象,引起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 。
(2)世界地震分布和火山相似,主要分布在 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高处跳楼逃生 B.乘电梯快速下楼
C.向窗外大声呼救 D.躲到卫生间墙角
【答案】(1)张裂
(2)环太平洋
(3)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解答】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引起的震动现象,引起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2)、世界地震分布和火山相似,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 高处跳楼逃生会有生命危险;地震发生时可能电梯也不能使用了,向窗外大声呼救,也不能及时逃生。正确做法是先躲到卫生间墙角,等待时机出来或等待救援。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写出图中A的地形名称 。
(3)图中①②③三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答案】(1)350
(2)鞍部
(3)③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出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称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 (1)、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的比例尺是1∶35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35000=35000(厘米)=350(米)。
(2)、图中A处等高线对称分布,处于两座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地方,A的地形名称是鞍部。
(3)、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图中①②③三处中①②是山谷, ③是山脊,山脊是分水线,故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③ 。
三、解答题
15.读某村平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这幅地图,它的上、下、左、右的方向是 。
(2)图中小河的流向是从 往 流。
(3)一辆汽车从村庄向小河方向驶过公路桥,它的行驶方向是先从 向 驶,后是从 向 驶。
【答案】(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北;西南
(3)西北;东南;西;东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分析】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解答】 (1)、面对这幅地图,图中没有指向标,没有经纬网,只能采用一般定向法来判读方向,它的上、下、左、右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采用一般定向法,图中小河的流向是从 东北往西南流。
(3)、一辆汽车从村庄向小河方向驶过公路桥,它的行驶方向是先从 西北向东南行驶,后是从西向东行驶。
16.2015年11月13日晚上22时50分左右,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自然灾害,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37人遇难,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1)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关于山体滑坡产生的地理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山体岩土的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
B.地下水活动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突出
C.坡度较大,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D.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2)山体滑坡过程中如遇降水等自然现象容易形成泥石流。下图中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A,B,C,D四条逃生路径,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3)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请写出一种可以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 。
【答案】(1)D
(2)C
(3)植树造林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分析】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是: 一短时间内大量水流;二是植被覆盖率低;三是山体不稳。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首先应该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的评估工作,其次是做好山体的加固防范。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解答】(1)、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D项主要是人为原因,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 。ABC为地理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2)、山体滑坡过程中如遇降水等自然现象容易形成泥石流。下图中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A,B,C,D四条逃生路径,其中正确的是沿着泥石流的垂直方向向高处跑。其他方向均不利于逃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3)、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是主要是固定松散堆积物,即采用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故答案为:(1)D(2)C(3)植树造林。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测量,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
材料二:如右上图所示是板块局部图。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地中海不断缩小,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 (填“碰撞”或“张裂”)而导致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二,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 (填“扩张”或“缩小”)。
【答案】(1)六;碰撞
(2)扩张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解答】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地中海不断缩小,就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碰撞而导致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材料二,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红海处于板块张裂地带,由于相互张裂运动,后被海水填充,由此可以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扩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