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价检测(二)
第二、三学习主题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同学们大都看过《上下五千年》这部书,它说我们中华文明有5 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 ( )
A.约公元前771年
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2070年
D.约公元前1046年
【解析】选C。本题以《上下五千年》这部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2.(2013·内江中考)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 )
A.启 成汤 B.启 盘庚
C.禹 盘庚 D.禹 成汤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3.巨幅壁画《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已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它反映的是3 000多年前的哪一场面 ( )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商汤灭夏
C.周武王灭商 D.犬戎灭西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牧野之战发生在周武王与商纣王之间,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点是分封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辨析问题能力。由材料“封尚父”“曰齐”可知本题选择A,“武王”是西周建立者,“尚父(姜子牙)”是西周功臣。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姜子牙是齐国第一任诸侯王。
5.因孔子曾经编订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春秋史实,正确的是
(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
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④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①④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事迹,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②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③发生在春秋末年,晚于②,所以选D。
6.《东周列国志》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下列人物中可能出现在该书中的是 ( )
①周武王 ②齐桓公
③晋文公 ④商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运用能力。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的霸主,商鞅生活在战国时期,故答案为B。
7.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大败商纣的战役。故①④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战役。
8.在一部反映战国时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 )
①步兵手握兵器 ②农民用铁制农具生产
③农民使用牛耕田 ④骑兵在战马上厮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并且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史实。
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变法内容之一是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所以D项所述错误。
10.某班同学在讨论“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时产生了不同意见。下列几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成功的
B.商鞅变法有利于实现秦国的富强,是成功的
C.商鞅最后被杀,所以说变法失败了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是成功的
【解析】选C。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商鞅虽然被杀,但经过变法,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所以说商鞅变法最终是成功的。故C项说法不正确。
1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2.右图能够反映秦统一度量衡中的哪一项措施 ( )
A.统一“度”
B.统一“量”
C.统一“衡”
D.统一“度、量”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权”是秦代的衡器中的物件,由图示可知是称物件的重量,所以应选C项。
13.《汉书·严安传》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
A.徭役、兵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人民勤劳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历史名词的区别分析能力。徭役是农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兵役是农民当兵的义务,而赋税则指农民向封建国家缴纳的收获物。由材料可知A项正确。
14.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准备和同学们交流。他的观点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首创精神值得学习
B.作为统治者,必须轻徭薄赋才能够维护社会安定
C.起义动摇了秦朝统治基础
D.起义实际上没有失败,因为他们的余部项羽、刘邦最终推翻了秦朝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通过回忆所学历史知识可以判断A、B、C三项符合史实;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建立了政权,并给秦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不是陈胜、吴广起义军的余部,而是另外的反秦起义军。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15.观察右下图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 ( )
A.汉高祖 刘邦
B.汉武帝 刘彻
C.汉光武帝 刘秀
D.秦始皇 嬴政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在都城长安兴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
16.(2014·滨州学业考)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 )
A.实行“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识图可知当时的西汉存在着很多郡国,它们的存在严重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17.《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因此,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求军事联盟。
1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右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 )
A.公元前119年 B.公元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解析】选C。图中对西域管辖的机构是西域都护,它设立于公元前60年。
19.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汉朝时,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 ( )
①北方丝绸之路 ②南方丝绸之路
③海上丝绸之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朝时,除陆上丝绸之路外,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20.学习完本主题后,张华同学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甘英出使大秦 ②秦灭六国
③西汉建立 ④中欧第一次直接交往
⑤巨鹿之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①④ D.③①④②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①
②
③
④
⑤
公元97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166年
秦朝末年
由此分析可知,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2分)
(2)观察两幅图片,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有什么变化。(3分)
(3)在图上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有著名的重大战役发生。你能比较出这些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3分)
(4)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与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2分)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解析】本题定位于识图识记和分析能力的考查。第(1)(2)(4)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春秋及战国时期的列国示意图及有关知识;第(3)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进行客观分析。
答案:(1)图一是春秋形势图,图二是战国形势图。
(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分裂成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有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到战国时已经不存在了。
(3)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要目的。
(4)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材料二 晋文公做了国君以后,他整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1)齐桓公和晋文公生活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
(2)有人说:“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地位”,你觉得齐国凭借的“政治威势”是什么?(2分)晋国凭借的“军事胜利”主要是指哪一次战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先后成为霸主,但他们称霸的方式不一样,前者通过政治威势,召集诸侯会盟达到目的;后者则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成为霸主。结合以上分析回答第(1)、(2)题。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春秋时期。
(2)政治威势: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军事胜利:城濮之战。
(3)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注重整顿和壮大军队。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国体是“封建国家”,政体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但以皇帝为核心,以皇帝制度为基本制度。
材料二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材料一中提及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有哪些?(2分)你怎样理解“以皇帝为核心”?(2分)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材料二中的图一为秦统一货币图,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2分)图二为秦统一文字图,秦始皇把 作为规范文字。(2分)
(3)根据材料三,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2分) ( )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统一了文字
【解析】第(1)、(2)、(3)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题,应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同点进行归纳,汉武帝不是开国皇帝,秦始皇没有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统一文字的是秦始皇,故B项正确。
答案:(1)内容:
①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理解: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的大小事务由他决定。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措施:焚书坑儒。
(2)圆形方孔钱小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B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中国的冶金、凿井、养蚕等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瓜等也传入中原。西汉王朝的影响直到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2分)生活在哪一时期?(1分)
(2)材料一中的“骞”对我国历史作出了什么贡献?(2分)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精神?(2分)
(3)根据材料二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情况,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 (2分)这说明了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2分)
【解析】根据材料的出处可判断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张骞出使西域。第(1)(2)题比较简单,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逐项回答。第(3)题在比较分析双方交流的物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第(4)题应认识到丝绸之路开通后对中西方交流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张骞。西汉(或汉武帝时期)。
(2)贡献:他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精神: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
(3)特点: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说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意思相近即可)
(4)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促进了我国境内各民族及与欧洲的友好交往。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34张PPT。阶段复习课
第二、三学习主题 一、夏朝和商朝
课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1.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夏朝的最后一位王是桀。
2.世袭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最后一个王是纣王。 二、西周的兴亡
课标:了解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领导了灭商的战争,之后建立西周,都城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结束。 2.分封制
(1)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2)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和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这一制度称为分封制。周初共建立71个封国,规定封国的国君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三、春秋争霸
课标: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1.春秋五霸: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2.齐桓公争霸: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强盛。后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大会诸侯,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立。 3.晋楚争霸:齐桓公死后,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后楚庄王问鼎中原,在邲大败晋军,成为中原又一霸主。
4.吴越争霸: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任用孙武为将军,实力大增,打败楚国,成为霸主。后来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获胜,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四、战国争雄
课标: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1.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2.战国争雄: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涌现出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战国中后期,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愿,称为“合纵”;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事一强以攻众弱”,称为“连横”,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五、商鞅变法
课标: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变法背景
(1)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变法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3.变法影响
(1)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2)通过变法,旧制度被废除,新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六、秦朝的统一
课标: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朝统一
(1)史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以咸阳为都城。
(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巩固措施
(1)政治上
①秦王嬴政决定用“皇帝”取代“王”的称号,自称为“始皇帝”。
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颁布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后来,书写更方便的隶书逐渐流行起来。 七、秦末农民起义
课标: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
(2)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
(3)刑罚严酷。
(4)秦二世昏庸残暴。 2.起义的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在陈建立张楚政权,派队伍打到咸阳附近,但以失败而告终。 八、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课标: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2.文化上:在长安举办太学。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使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经济上: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5.开发边疆:设置“河西四郡”,管辖从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重设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地区的管辖。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九、张骞通西域
课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1.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2.史实: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为了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联络乌孙国王,进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3.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十、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课标: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启继,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周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西周的分封制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又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混战。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秦的暴政使秦朝走向灭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到汉武帝时,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不断拓展疆域,同时注意发展对外交流,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沿着对外交流的道路,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之最类
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2.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3.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
4.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国。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6.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
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二、夏商西周的更替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四、秦汉大一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