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名师推荐】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川教版)上册期中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金榜名师推荐】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川教版)上册期中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8 09: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解析】选B。本题为情境式选择题,由题干信息“直立行走”“远古人类”“生活在周口店”等可判断这一远古人类是北京人。
2.《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下列考古遗址与之印证的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 D.半坡文化遗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粟”“种之”“五谷”等可知,曾经在此处遗址生活的原始人类种植粟,过着农耕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文化遗址可印证题干中材料的描述。
3.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中华儿女到陕西省黄陵县祭拜黄帝陵。下列内容与黄帝无关的是 (  )
A.被尊称为神农氏
B.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
C.联合炎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与炎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相传,炎帝制作耒耜,与民耕种,被尊称为神农氏。B、C、D三项都与黄帝有关,所以应选A项。
4.中国历史悠久,如果仅以国家的出现为文明的开始,中国文明距今至少也有
 (  )
A.2 000多年 B.3 000多年
C.4 000多年 D.5 000多年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夏王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2070+2012-1=4081),故应选C项。
5.“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教材即采用了这一成果。请你说出商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 (  )
A.约公元前2070年 禹  
B.约公元前1600年 汤
C.约公元前1300年 盘庚  
D.约公元前1200年 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联合一些部落,发动推翻夏朝统治的战争,双方大战于鸣条,夏桀战败,夏朝灭亡。成汤建立起新的王朝——商朝。
6.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哪一古代制度有关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燕赵”“齐鲁”“晋”“楚”等名称可知与分封制有关。
7.前不久,常州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以水为台,以天作幕,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由题干信息“春秋”信息,可判断A人物不合适。
8.小明一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学
   卧薪尝胆,不学   纸上谈兵。”横线上的两位人物分别是(  )
A.晋文公 白起 B.勾践 白起 C.勾践 赵括 D.晋文公 赵括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被乱箭射死,使赵国损失惨重。
9.下图中A、B、C为战国七雄中的诸侯国,A、B、C分别代表了 (  )
A.赵、韩、楚 B.韩、赵、楚
C.楚、晋、韩 D.赵、楚、韩
【解析】选A。结合所学的“战国形势图”可知,位于最南端的C代表的是楚;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位于北面的A代表的是赵,位于A南面的B代表的是韩。
10.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最大程度地重视农业发展。如果说战国以前国之大事为“在祀与戎”,那么战国时期已转变为“在农与战”。该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 (  )
A.磨制石器的使用
B.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冶铁业水平的提高
D.防洪灌溉工程的兴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当时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1.张中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一项不恰当 (  )
A.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B.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保留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解析】选C。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12.(2013·大连中考)右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3.右图传递的信息是秦始皇 (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姓氏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图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示意图。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后来,书写更方便的隶书字体又逐渐流行起来。
14.“臣请史官,非秦记(秦国的史书)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掌握),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处死刑),以古非今者族(灭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以上记述的史实发生于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汉朝时期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中的“焚书”。故选C。
15.贾谊的《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
A.陈胜、项羽 B.吴广、项羽
C.项羽、刘邦 D.陈胜、吴广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推知是陈胜、吴广起义。
16.晓阳收藏着一枚古币,样式如右图,请你为他鉴别一下,此物最早出现于何时 (  )
A.秦始皇时   B.汉高祖时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重要插图及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仔细观察这枚古币,知道是西汉的五铢钱,开始铸造于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而在经济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
17.“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  )
A.李斯 B.主父偃 C.张骞 D.董仲舒
【解析】选D。题干中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的建议。
18.狭义的西域是指 (  )
A.今西藏地区 B.河西走廊
C.今西北地区 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解析】选D。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19.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使者是 (  )
A.张骞 B.甘英 C.班超 D.项羽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今波斯湾后没有继续前行。
20.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秦汉所确立的辽阔的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采取的统一思想的措施建立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7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识读图片可以感受历史,下面是古代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禹、舜、尧的画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你按生存年代排列出这四位部落联盟首领的先后顺序。(2分)
(2)请你写出与黄帝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和东方的部落联盟首领各一位。(2分)
(3)禹、舜、尧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有关,这种制度叫什么?(2分)
(4)通过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学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1)、(2)、(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尧、舜、禹生活在黄帝之后,他们都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黄帝、尧、舜、禹。
(2)黄河流域:炎帝。东方:蚩尤。
(3)禅让制。
(4)公而忘私,与群众同甘共苦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2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上图的编号顺序填写春秋五霸的名称:(5分)
①   ;②   ;③   ;④   ;⑤   。
(2)图中葵丘、城濮两地发生的事情分别成就了谁的霸业?(4分)
(3)结合史实,谈一谈你对春秋争霸战争的看法。(2分)
【解析】本题定位于学生识图、识记能力的考查。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五霸等基础知识的识记。第(3)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春秋争霸战争可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
④吴王阖闾 ⑤越王勾践
(2)齐桓公、晋文公。
(3)消极作用: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进而号令其他诸侯而进行的争霸战争,给当时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可谓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积极作用: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③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景帝采取一些措施削弱地方王国势力。七个王国联合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景帝派兵将叛乱平息下去,接着又采取了一些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地方王国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从材料一看,被分封做诸侯的主要是什么人?(1分)
(2)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举出受封者必须承担的两项义务。(2分)
(3)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2分)秦朝统一全国后,不再推行西周的管理制度,说出秦朝对地方采取的管理制度。(2分)
(4)结合所学,面对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与材料三中景帝的措施相比,武帝的措施巧妙在何处?(2分)
(5)西周、秦朝与西汉在地方管理上所实行的制度和措施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或维护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2)(3)题考查基础知识。第(4)题第二问“推恩令”形软实硬,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相比,“推恩令”以极小的代价换得极大的政治利益,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汉武帝的政治谋略得到充分的显示。第(5)题,可从依据实际制定措施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分封制。周天子的亲属、功臣。
(2)目的: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西周的统治。义务:必须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任意两点即可)
(3)公元前221年。郡县制。
(4)推恩令。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彻底解决了地方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5)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创新。(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4.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     ”,(2分)这条路线的起点是    ,即今天的     市。(2分)
(2)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什么朝代?(1分)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2分)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1分)
(3)想一想,当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今天看来,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2分)
(4)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西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2分)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第(2)题的第三问,西汉时期对外交流比较活跃,表现了西汉对外交往中的开放态度。第(3)题,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回答即可。其他各题考查基础知识。
答案:(1)丝绸之路 长安 西安
(2)汉代,张骞,开放与交流。
(3)作用: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物品与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