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新诗的读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联读
何谓新诗?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文学史上的分类,通常指从1917年到1949年用白话进行创作的文学,包括诗、散文、戏剧、小说等,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 。
当代文学:指从1949至今以来的文学 。
现代诗:又称新诗、白话诗,与旧体诗词相对,肇始于清末民初,其形式自由开放,意蕴丰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及其作品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1914赴日本留学,四年后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21年出版个人第一部诗集《女神》,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代表作有《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等。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
《邨居即景》1907
闲居无所事,散步宅前田。
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眠。
牧童横竹笛,邨媪卖花钿。
野鸟相呼急,双双浴水边。
《感时》1911
兔走鸟飞又一年,武昌旧事已如烟。
眈眈群虎犹环视,岌岌醒狮尚倒悬。
覆车具在宁仍蹈,殷鉴犹悬敢受欺?
伤心国势漂摇甚,中流砥柱仗阿谁!
《女神》,郭沫若作。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的理由是什么?
美的不同理解:典雅与狂放
为什么难以欣赏郭沫若的诗?
朗读全文
新诗发展历史
黄遵宪:“诗界革命”“吾手写吾口”
《今别离(其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统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新诗发展历史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中国第一位白话诗人;
《尝试集》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特点:清新自然、素朴简单;现代人的孤独状态
废名评价《蝴蝶》:“这首诗里所含的情感,便不是旧诗里头所有的,作者因了蝴蝶飞,把他的诗的情绪触动起来了,在这一刻以前,他是没有料到他要写这一首诗的,等到他觉得他有一首诗要写,这首诗便不写亦已成功了,因为这个诗的情绪已自己完成,这便是我所谓诗的内容,新诗所装得下的正是这个内容。若旧诗则不然,旧诗不但装不下这个诗的内容,昔日的诗人也很少有人有这个诗的内容。”
新诗发展历史
郭沫若的《女神》——开一代诗风
在这首诗里,我们现在最不能欣赏的自由、甚至有些散漫的表达形式,恰恰是郭沫若写作的那个年代最渴求的革新。
诗的重复技巧
相关语句:啊啊!、哟!、不断的……不断的……、力的……力的……
作用:增强节奏感,带动感情的抒发
“力”是什么?
1、大自然的伟力
2、革新社会的破坏力
毁坏才会带来创造。作者身处的民国社会政治黑暗、思想陈腐、百业凋敝,急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冲刷一切。作者期待的正是这种“推到重来”的力量,因此毁坏力也就是创造力。具体而言,所谓“破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科学的新中国,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延伸阅读: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1923年,闻一多发表一篇对郭沫若《女神》诗集的评论文章,写道:“若讲新诗,郭沫若君底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所谓“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是什么呢?闻一多进而从“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科学地成分”“世界大同的色彩”“挣扎抖擞底动作”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依照闻一多的观点,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动的精神:两首诗使用了大量动词,如怒涌、推到、吞、跑、剥、爆……使诗作极具动感;
反抗的精神:彻底的口语化自由化写作形式,与作者呼唤毁坏与创造的真切愿望,共同表现了他对旧制度、旧旧思想的决绝态度;
科学地成分:他的诗包含了许多现代文明新名词,如地球、北冰洋、x光线、电气等,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质素,开拓新的境界,同时与追求“科学”的五四精神相呼应;
世界大同的色彩:“宇宙”“地球”等词语标识了作者极为开阔的视野,自觉讲抒情主人公“我”纳入宇宙的总体秩序中,其推倒一切、重建社会的愿想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民主色彩。
挣扎抖擞底动作:与动的精神类似,强调了主体在变革前夜挣扎、躁动的身心状态。
红烛
作者及其作品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代表作《死水》《红烛》《七子之歌》等。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想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出版个人第一本新诗集《红烛》,本文即该诗集的序诗。该诗集由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生活经验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想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灰”与“泪”
提出两个相应问题:1、红烛为什么要燃烧成灰?2、红烛为什么要伤心流泪?
本文围绕“蜡炬成灰泪始干”哪两个关键词来写的?
前者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后者是诗人经过一番思索挣扎得出的结论,明白“光”是要“烧”出来的,即因为无私奉献,红烛才能放出光芒。期间的反复挣扎,更强烈表现认识的根本转变,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这一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一误再误”?“不误,不误!”?
世人安于现状,思想麻木,不愿改变,像一汪“死水”,封建思想就是他们的“精神监狱”。蜡烛发出的光热能够警醒麻木的群众,使得这汪“死水”沸腾起来。
“世人的梦”与“他们的监狱”
红烛象征着不畏牺牲、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作者以红烛自喻,虽然发光发热会消耗自己的能量,但是只要能唤醒痛苦而麻木的世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
“红烛”的象征意义
a.形式更整饬。每节均以“红烛啊!”开头,各小节的逻辑更清晰,整首诗的意义更完整。使用了较多对仗的修辞手法——如第二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倒数第二节“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b.情感较节制。虽然《红烛》也采用了许多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它的赞美,但该诗紧紧围绕着红烛的“制作-使用”,有节制有规划地将情感表达出来,从物理到人情哲思的过程较为舒缓。
与郭诗相比,《红烛》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郭沫若: “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闻一多: “理性节制情感” ;“三美”
(1)音乐美:韵脚整齐,注重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绘画美:语言美丽,富有色彩,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很强。
(3)建筑美: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新月派与格律诗:闻一多的美学追求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小组讨论:郭、闻二人的诗歌主张,你更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
作业:运用闻一多的美学主张,为《死水》写一段赏析文字(300字)。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