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九中2023年秋学期八年级开学考试试卷
历史
(满分6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许多中央王朝与西藏地区有密切往来,以下哪一事件密切了唐朝和西藏地区联系( )
A.文成公主入藏 B.设西域都护 C.设北庭都护府 D.设安西都护府
2.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开元盛世 D.黄巢起义
3.科举制中的进士科创立于( )
A.西汉武帝时期 B.东汉光武帝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隋炀帝时期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唐朝 B.宋朝 C.隋朝 D.元朝
5.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鲜卑族 D.汉族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隋文帝 D.唐玄宗
7.下列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①代表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隋朝建立 B.隋朝统一 C.开凿大运河 D.隋朝灭亡
8.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于(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临安
9.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 )
A.山东 B.山西 C.河南 D.河北
10.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有一幕李渊登基时众臣高呼万岁的场景。请你说出这一事件应发生在( )
A.589年 B.618年 C.626年 D.755年
11.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是( )
A.东京(开封)、临安(杭州) B.东京(洛阳)、临安(杭州)
C.东京(开封)、临安(苏州) D.南京(汴州)、临安(杭州)
1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首都在( )
A.太和城 B.长安 C.洛阳 D.逻些
13.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
A.农民起义夺权 B.外戚政权
C.大将发动兵变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14.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朝
15.清朝时期,朝廷派驻藏大臣数员办理西藏事务,他们是清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具体实施 者,直接传达皇帝旨意。清朝的这一举措( )
A.消除了西藏的割据势力 B.使西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6.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7.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____,11世纪前期,党项族建立政权,它的首领是( )
A.辽;耶律阿保机 B.辽;元昊
C.西夏;耶律阿保机 D.西夏;元昊
18.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都属于唐代书法名家的一组是( )
A.隋文帝、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李春 D.阿保机、寇准
19.王安石颁布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 )
A.削弱地方势力 B.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C.惩治贪官污吏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0.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下列关于这一壮举的意义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
21.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22.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时期
23.下列少数民族与其建立的政权连线不正确的是( )
A.满族——元 B.党项族——西夏
C.女真族——金 D.契丹族——辽
24.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与宋代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可以用交子购买占城稻 B.可以到瓷都景德镇购买瓷器
C.可以去“瓦子”“勾栏”欣赏回族舞蹈 D.可以在早市和夜市购买商品
25.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的是( )
①司马迁 ②司马懿 ③司马炎 ④司马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26.五代十国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宦官专权 B.唐末农民起义 C.藩镇割据 D.重心南移
27.扎西和央宗同学在研究一份史料,史料中有“1662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等关键词,请问他们研究的历史人物是( )
A.左宗棠 B.郑成功 C.关天培 D.邓世昌
28.小扎同学去山东的某个纪念馆内参观,发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写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请问戚继光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抵抗沙俄入侵 B.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C.统一蒙古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9.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注重任用贤才
C.重视发展生产 D.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0.与下图所示的事件相关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辽 B.北宋、西夏 C.北宋、金 D.南宋、金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1.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是对外抗击外来侵略,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请回答:
(1)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6分)
(2)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形,清朝皇帝组织什么反击战打败沙俄,并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什么条约解决了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4分)
32.自古以来,我国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材料三: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亲自到北京,受到顺治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举出一例唐朝和少数民族通婚的事例。(6分)
(2)请问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2分)
(3)1727年,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材料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写出材料一中“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起止点。(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写出“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二判断隋朝灭亡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A 6.B 7.A 8.A 9.A 10.B 11.A 12.D 13.C 14.A 15.C 16.D 17.B 18.B 19.D 20.B 21.A 22.C 23.A 24.C 25.C 26.C 27.B 28.B 29.B 30.A
31.(1)率领戚家军英勇作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台湾。
(2)雅克萨;《尼布楚条约》。
32.(1)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或者金城公主入藏。
(2)元朝。
(3)驻藏大臣。
33.(1)中心:洛阳。南至:余杭。北抵:涿郡。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原因:隋炀帝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