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斡旋/ 运筹帷幄 面颊/ 戛然而止 龟裂/ 皈依佛门 熏陶/ 逃之夭夭
B.娴熟/ 垂涎三尺 惬意/ 锲而不舍 栅栏/ 叱咤风云 抽搐/ 相形见绌
C.铁砧/ 日臻完善 桎梏/ 博闻强识 狙击/ 前倨后恭 翩跹/ 屡见不鲜
D.晦朔/ 众口铄金 肄业/ 自怨自艾 灾殃/ 怏怏不乐 耽搁/ 殚精竭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美轮美奂?? 犯而不校??? 激浊扬清????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额手称庆????独当一面??? 和盘托出
D.冥顽不化???接踵而至?? 粗制滥造???? 估名钓誉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A.张晓风常常从早晨起床到深夜忙家务,做一般的家庭妇女,子时以后,才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写作,真是宵衣旰食、勤奋写作的女作家。
B.他们夫妻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几十年来都没有大声吵过架,真可谓白头如新,羡煞旁人啊。
C.梭罗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虽然胼手胝足、方式原始。
D.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又受益匪浅,那感觉简直是栉风沐雨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B.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C.目前,武汉至广州铁路运输状况相当紧张,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尤其是大量的客运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
D.面对目前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纠纷,哈里森和桑福德不约而同提出了吸引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设厂这条民间和解路线。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应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 ①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 ②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读出字音所蕴含的感彩。
??? ③韵字开口越大者,一般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
??? ④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⑤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A.④③⑤①② B.④⑤①③②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
?6.议论文举例论证中有一种“列举法”,即用简短的语句连续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证,气势和力度兼而有之。请以“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为论点,补写两个事例(100字左右)。(4分)
袁隆平梦见水稻大到可以让人在稻穗下乘凉,怀揣这份梦想,他孜孜以求,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 ;? ▲? 。
7.根据下表内容,完成后边两个小题。(5分)
某旅游景点统计一览表
年份
门票价格(元)
游客量(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2010
25
47
1.1
2011
30
70
1.8
2012
35
100
2.5
2013
40
125
3.5
2014
70
(前两月)20
(前两月)1.3
(1)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前四年的发展情况:(3分)
(2)如果按常理预测,该旅游景点2014年的情况可能是:(2分)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在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中,秩序并不是一种随意达成的状态,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滕尼斯划分了两类秩序:一类是共同体的秩序,它的产生立足于“意志的协调一致,基本上是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与宗教产生并改良”;另一类是社会的秩序,它是“以聚合一起的,联合的选择意志即惯例为基础的,通过政治的立法获得其安全,通过公众舆论而得到其思想的和有意识的解释,即获得自我辩护”。
秩序在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对于一个共同体或社会来说,秩序的起源方式可能是多样的,甚至是偶然的。
秩序起源后,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期才能发挥功能并进行再生产。秩序维持的基本条件有:(1)暴力手段是垄断的而不是分散的,防止了共同体或社会内部冲突的无限扩大;(2)建立了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能对行为者行为产生必要的约束和引导;(3)具有对弱者的最低限度的保护机制,可以把各种关系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4)能发展起调节或协调内部关系的中介物,使行为者之间能够正常地、便利地交往,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
秩序在形成过程中被赋予了价值或意义,承载着特定群体的目的或所有群体达成的共识。用布尔(Bull)的话说,“社会生活的秩序并非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的任何一种情势,而是一种能带来特定结果的格局、一种能实现社会生活中某些目标或价值的安排。”因此,秩序是具有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的,是共同体(或社会)内部关系以及共同体(或社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集中反映。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中国古代的老子对“善”的推崇,孔子对“仕”的诠释,都是对秩序赋予的最高价值。在现代社会,秩序实现的价值可以被归纳为:生命的安全、遵守承诺和保护财产,或者是生命、真理和财产。因此,社会生活的秩序是指“一种能维持社会生活达到这样一些基本的、首要的或普遍目标的人类活动模式”。当然,这种目标赋予秩序终极性的价值要求,是理想的秩序功能。
8.下列对“秩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秩序是具有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的,是共同体内部关系以及共同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集中反映。
B.秩序是在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的。
C.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意志的协调一致及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和宗教产生并改良的。
D.秩序是在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一些国家,犯罪行为泛滥,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这说明其社会秩序在形成过程中没有被赋予价值。
B.垄断的暴力手段、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都是维持秩序所必需的,否则社会内部就无法约束行为者的行为和防止内部冲突。
C.社会生活的秩序中个人与群体的利益总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因此社会生活秩序只能以群体的目标来安排。
D.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以,对以任何形式建立的任何组织都不能予以取缔。
10.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建立良好的秩序的条件。(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狮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竹箭被弓背挡住,是射不出去的。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螺蛳弓都是车匠做,——其实这东西不用上床子旋,只要用破竹的作刀即能做成,应该由竹器店供应才对。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 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本文有删节)
11.小说回忆了四十多年前故乡的人和事,但倒数第二段却又补写了 1981 年的回乡见闻,时空上有很大的跳跃,你认为这一段有没有必要补写,为什么?(2 分)
1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13.赏析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技巧。(6分)
14.文中写清明节吃螺蛳射螺蛳壳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4分)
15.结合全文,品味小说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原文略有改动)
【注】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杀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有鼻:地名。③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肇:创建
B.举而不敢废也??? 举:祭祀
C.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斥:斥责
D.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殆:几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请记于予??? 游于赤壁之下
B.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C. 吾将以表于世???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 而君子之修德??? 吾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象祠是特为纪念舜的弟弟象而修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建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存有异议。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入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祭祀,以此来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象 之 不 仁 盖 其 始 焉 耳 又 乌 知 其 终 之 不 见 化 于 舜 也 象 犹 不 弟 不 可 以 为 谐 进 治 于 善 则 不 至 于 恶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3分)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7分)
杂诗三首(其三)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21.从唐诗的题材看,这首诗属于? ▲? 诗,尾联表达了诗人? ▲? 的愿望。(2分)
2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现手法。(5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 ▲?。(《论语》)
(2)廉颇闻之,? ▲?,?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谨庠序之教,?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5)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四、作文(65分)
24.按题目要求写一张请假条。(5分)
高三x班xxx同学要在12月21日到25日期间到上海参加xx大学的入学考试,因为假期较长,需要向政教主任刘老师请假,请以xxx同学的身份替他拟写一张规范、简洁、得体的请假条。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每个人小的时候,父母都会教导我们一些道理。比如“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许欺负小朋友”、“做事情靠自己”等等。长大后,我们才发现,父母朴素的话语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和体现着道德的高度。比如“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理性社会的规则意识;“不要欺负小朋友”,体现了追求公平、公正的理念;“做事情靠自己”,则蕴含了正直、独立、不附权贵的为人之道,是独立、自由精神的通俗表达。
???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小时候的道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文体明确,诗歌除外。(4)不得套作抄袭。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
语文参考答案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选择题每题3分)
4.D(A成分残缺,是……的凭借。B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位置应在主语前, C“铁路状况是干线之一”主谓宾搭配不当)
5.答案:A ④③⑤①②
6.示例: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坚信“美会留下”,他带着这份梦想坚持绘画,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巴尔扎克说过“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执着于这份梦想,他数十年如一日完成了煌煌巨著《人间喜剧》。(每例2分,共4分,要求事例与观点应吻合)
7.(1)虽然门票逐年上涨,游客量却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提高。(一点1分)
(2)游客量可能因门票上涨幅度大而减少,但旅游收入却大幅上升。(一点1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二)
11.有必要。补写部分交代了车匠店的没落,照应了开头的“很古老的行业”,一方面使首尾照应,结构完整;(1分)另一方面与上文它“热闹”时的情景构成对比,突显了时代变革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1分)
12.①喜爱清雅;②诚实勤奋;③手艺高超;④疼爱孩子;⑤有忧患意识 (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13.①运用鲜活的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戴车匠娴熟的手工技艺。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的合用。戴车匠刨木时刨花飞舞的灵动景象如在眼前,;③侧面描写(衬托):以小孩子聚精会神的观看作烘托。④语言自然朴实、口语化。“很好看”“—看看半天”等话,亲切可感,自然流露出对戴车匠的赞赏之情。(答对3点即给6分。每点中要点1分,结合文本具体赏析1分)
14.①叙述故乡风俗,丰富小说内容。②寄托对往事和人的深情怀念。③引出匠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倒数3、4;5段)。④刻画人物的需要,在清明节的气氛中写人物,更见情致。(每点1分)
15.①对故人往事的怀念,对平凡人物的关怀;②对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③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往情深;④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每点1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7分)
21.闺怨(1分) 早日结束战争(收复龙城、作战凯旋)与家人团聚(大意相同即可)(1分)
22.(1)借月抒怀(借景抒情),(1分)远隔千山万水的征夫和思妇,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互相思念。(1分)
(2)虚实结合(以虚衬实),(1分)既实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虚写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月下双照的景象,突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2分)
23.(6分)(1)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2)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3)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5)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24.(评分:共5分,格式上——“请假条”、称呼、自我介绍、具体请求、“此致敬礼”、署名、时间等,错一点扣1分,语言简洁、得体1分,扣完为止)
范文:
请假条
尊敬的刘主任:
我是高三x班的 xxx,因为要到上海参加xx大学的入学考试,所以需要请假5天,时间是12月21日至25日,离校期间一切安全责任自负,望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 x x
xx年xx月xx日
25.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五等评分。
一等:51-60分
二等:45-50分
三等:39-44 分
四等:33-38分
五等:32分以下
【译文】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慰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