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1-02 16:26:3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2.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山间形成的浓雾
B. 河面冰雪消融
C. 草叶上形成的“露珠”
D. 草叶上形成的“白霜”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4.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5.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客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填“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不会放热”)。
6.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   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   使河床干涸。
7.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填物态变化名称)
二、中档题
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9.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10.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 ℃,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11.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成雨滴落到地面。(填物态变化名称)
12.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三、拓展题
13.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答】“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A、山间形成的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河面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属于熔化现象,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草叶上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形成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A选项错误;
B、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选项B错误;
C、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选项C正确;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水,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知道雾、露、霜、雪的形成过程和物态变化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A选项说法不正确。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B选项说法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C选项说法不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5.【答案】凝华;会放热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粒形成的;寒冬,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故答案为:凝华;会放热。
6.【答案】液化;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海面;或凝华成小冰晶,以雪的形成降落到海面。河里的水又因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到空中,使河床干涸。
故答案为:液化(或凝华);汽化。
7.【答案】升华;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凝华成碳粉。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8.【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3)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A、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0℃,A选项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B选项正确;
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C选项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知道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内侧。
故答案为:C。
10.【答案】液化;升华;吸热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解答】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液化;升华;吸热。
11.【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解答】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12.【答案】(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分析霜的形成过程;(2)从短文中找到霜的形成条件;(3)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1)水蒸气;凝华;(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13.【答案】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设计升华吸热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即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答】“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答案为:C。
2.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山间形成的浓雾
B. 河面冰雪消融
C. 草叶上形成的“露珠”
D. 草叶上形成的“白霜”
【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A、山间形成的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河面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属于熔化现象,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草叶上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形成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A选项错误;
B、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选项B错误;
C、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选项C正确;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水,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知道雾、露、霜、雪的形成过程和物态变化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A选项说法不正确。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B选项说法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C选项说法不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5.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客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填“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不会放热”)。
【答案】凝华;会放热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粒形成的;寒冬,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故答案为:凝华;会放热。
6.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   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   使河床干涸。
【答案】液化;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海面;或凝华成小冰晶,以雪的形成降落到海面。河里的水又因吸热汽化成水蒸气升到空中,使河床干涸。
故答案为:液化(或凝华);汽化。
7.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凝华成碳粉。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二、中档题
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2)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3)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4)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A、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0℃,A选项错误;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B选项正确;
C、通常采用在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C选项错误;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9.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知道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答】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窗玻璃内侧。
故答案为:C。
10.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 ℃,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液化;升华;吸热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解答】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液化;升华;吸热。
11.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成雨滴落到地面。(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解答】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12.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 ℃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分析霜的形成过程;(2)从短文中找到霜的形成条件;(3)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1)水蒸气;凝华;(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三、拓展题
13.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设计升华吸热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即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