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5.3 直线运动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5.3 直线运动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1-09 09:08:54

文档简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5.3 直线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
B.每走1 km所用的时间都相等
C.每1 min所走的路程都相等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2.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3.如图所示是小红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4.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 m/s和10 m/s,则两车都运动10s后的路程之比为(  )
A.1:1 B.3:2 C.2:2 D.1:3
5.(2017八上·沙坪坝期中)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C.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D.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无关.
6.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如图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A.5 m/s B.10 m/s C.5 km/h D.10 km/h
7.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8m/s,物体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
A.7m/s B.5m/s C.6m/s D.5.5m/s
8.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在后5 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9.每年的8月初,是吐鲁番葡萄成熟的季节.若葡萄从葡萄架上落下来,则下列可以大致反映葡萄下落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10.根据图中所给A、B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与其对应的v-t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1.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游玩,途中,从路边突然蹿出一只小猫,他爸爸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一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一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一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一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1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0一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一2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C.两物体在20 s末相遇,且0一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 s末相遇,且0一20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3.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14.甲、乙两车分别从P、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米 B.v甲>v乙,s=8米
C.v甲<v乙,s=16米 D.v甲<v乙,s=8米
二、实验题
15.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如图甲所示,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s-t图像.
从O点开始的距离s/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填“正”或“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   (填“改变”或“不变”)的.
(4)实验中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   有关.
16.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
17.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三、综合题
18.如图是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即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所记录的苹果下落的运动情况.
(1)由图可知,苹果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如果该苹果从5 m高处落下,在着地前的最后0. 2 s内通过的距离是1.8 m,则该苹果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_________.
A.等于9 m/s B.大于9 m/s C.小于9 m/s D.无法确定
19.为保证行车安全,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同时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还应保持足够的车距.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或是车距过小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某型号轿车的最短刹车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静止)跟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为s制动=k·v2,公式中系数k=(1/20)s2/m,轿车行驶速度v的单位为m/s,刹车距离s制动的单位为m.如果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反应动作)最短为1s,某人驾驶该型号轿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44 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现道路前方100 m处有危险情况发生,他能否在安全距离内把车停住
四、计算题
20.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 5 h到达三水,休息0. 5 h后,再以8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
2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 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 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 s.则: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22.从上海到南京的某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1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某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2所示.
表1:某次普通列车
站名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7:24 08:22 11:30
发车时旦 06:30 07:26 08:24
里程/km 0 84 165 300
表2:某次动车组列车
站名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1:45
发车时旦 09:15 09:53 10:34
里程 0 84 165 300
(1)该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该次动车组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从上海去南京,乘坐该次动车组列车比乘坐普通列车可节省多少时间
五、填空题
23.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从图像中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s出发.
信息二:   .
信息三:   .
24.(2018八上·商南期末)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m/s 。
25.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25 km/h,逆水行驶时速度为20 km/h,则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km/h.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它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速度大小跟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没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和路程、时间无关。
2.【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正在进站的火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越来越慢,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B不符合题意;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C符合题意;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变的运动。
3.【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A图中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A不符合题意;由B图知道,在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B符合题意;由B知道,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C不符合题意;由C知道,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
4.【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v=s/t知道,甲车经过的路程是:s甲=v甲t=15m/s×10s=150m;乙车经过的路程是:s乙=v乙 t=10m/s×10s=100m,所以两车路程之比是: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并进行比。
5.【答案】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但可以用路程除以所对应的时间计算出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不随路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为:v=s/t=2000m/218s=9.17m/s,对比四个选项可知,只有B选项的速度大于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速度的单位换算分析速度的大小。
7.【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速度公式求物体运动的速度。设运动的总时间为2t,则前一半时间的位移x1=v1t=4t,后一半时间的位移x2=v2t=8t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路程和速度计算时间,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8.【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 ,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AB不符合题意;(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为s=100m,总时间为t=10s,则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即物体的路程和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确定路程与总时间即可求解.
9.【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葡萄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变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会加速。
10.【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路程--时间图象知道,A物体的距离不随时间变化,即A物体是静止;B物体的路程随时间成正比例增加,即B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A图中A物体匀速运动,B物体加速运动,即不符合题意;B图中A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符合题意;C图中A物体加速运动,B物体减速运动,即不符合题意;D图中A、B两个物体都做加速运动,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时间和路程图像判断,没有位置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运动。
11.【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从图象分析知道,速度开始急剧减小时间是8:27,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8:27,A不符合题意;在8:23~8:27这段时间内,速度大小不变,即在这个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B不符合题意;从图象知道,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所以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千米/时,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像中的速度和时间的坐标数据,分析物体运动时的速度变化。
1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象知道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A符合题意;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不符合题意;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图像,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3.【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故由公式v=s/t知道,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乌龟比兔子跑得快,C不符合题意;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因为兔子通过的路程等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计算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解。
14.【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当t=1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当t=6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12m;
甲的速度:v甲= = ≈0.67m/s;
乙的速度:v乙= = =2m/s;所以v乙>v甲;(2)由图象读出经过6s时,甲行驶的路程s甲=4m,乙行驶的路程s乙=12m,所以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坐标图像,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15.【答案】(1)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
(2)
(3)正;不变
(4)气泡的大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的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2)把表格中的坐标点(0,0),(10,1.25),(20,2.50),(30,3.75),(40,5.00)等,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知道: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4)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可以时间速度。
16.【答案】(1)先变大后不变;0.16
(2)纸锥的质量;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图知道,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因为sAB=0.64m,t=2×0.2s=0.4s,在A、B间纸锥的速度是:v=sAB/t=0.064m/0.4s=0.16m/s;(2)①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有多种情况,实验时要控制变量。
17.【答案】(1)40.00;25
(2)小
(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小车通过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 ,如果测得时间 ,则AB段的平均速度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计时偏长,根据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3)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应是小车从上端下滑时的下半段,而不能从中间开始,即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所以是不正确的。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利用秒表测量时间,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8.【答案】(1)变速
(2)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频闪照片知道,苹果运动的越来越快,故苹果做的是变速运动;(2)在最后0.2s苹果的速度是:v=s/t=1.8m/0.2s =9m/s;即苹果运动的最大速度是9m/s,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小于9m/s,故只有C符合题意。
【分析】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不相同,是变速运动,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9.【答案】解:根据题意知道轿车行驶的速度是:v=144km/h=40m/s,由v=s/t知道,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是:s反应=vt=40m/s×1s=40m,最短刹车距离是:s制动=k v2 =1/20/s2 /m×(40m/s)2 =80m,即轿车的最短安全距离是:s=s反应 +s制动=40m+80m=120m>100m,所以,不能在安全距离内把车停住。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车辆的速度和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计算实际制动距离的大小,并比较。
20.【答案】(1)解:由v=s/t知道,汽车从广州到三水的路程是:s1 = v1t1=90km/h×0.5h =45km
(2)解:由v=s/t知道,汽车从三水到肇庆行驶的路程是:s2 =v2t2 =80km/h×1h=80km;
汽车从广州到肇庆的总路程是:s=s1 +s2 =45km+80km=125km,
行驶的总时间是:t=t1 +t3 +t2 =0.5h+0.5h+1h=2h,
广州到肇庆的平均速度是:v=s/t=125km/2h=62.5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的大小,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21.【答案】(1)解:根据题意知道,火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是:t=16:30-7:30=9h,
所以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v=s/t=900km/9h=100km/h
(2)解:火车过桥速度是:v=144km/h=144×1/3.6m/s=40m/s,火车全部通过桥梁通过的路程是:s′=L桥 +L车,
由v=s/t知道:L桥+L车 =vt,所以火车长是:L车=vt-L桥=40m/s×25s-400m=6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利用车长和桥长的和计算总路程,总路程和桥长的差计算车长。
22.【答案】(1)解:普通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是:t1 =11:30-6:30=5h,
所以平均速度是:v1 =s/t1=300km/5h=60km/h
(2)解:动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是:t2 =11:45-9:15=2.5h,
故平均速度是:v2 =s/t2=300km/2.5h=120km/h
(3)解:乘坐该次动车组列车比乘坐普通列车可节省时间是:t=t1 -t2 =5h-2.5h=2.5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点间的差值计算时间长度,利用总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总平均速度。
23.【答案】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的路程相同;骑车者比跑步者的速度大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像知道,当两人停止运动时所走过的路程都是200m,骑车者用了20s-5s=15s,而跑步者用了25s,故骑车者的速度大。
故答案为: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的路程相同;骑车者比跑步者的速度大。
【分析】根据图像中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24.【答案】16;6.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小李跑完(100﹣36)m=64m所用的时间: ,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8s+8s=16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
故答案为:16;6.25.
【分析】利用是的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
25.【答案】22.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设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s,船往返一次的路程是2s,船顺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1,逆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2;船顺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1 =s/v1;船逆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2 =s/v2;
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v= ≈22.2km/h。
故答案为:22.2.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注意路程是往返的总路程。
1 / 1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5.3 直线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
B.每走1 km所用的时间都相等
C.每1 min所走的路程都相等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它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速度大小跟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没有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和路程、时间无关。
2.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正在进站的火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越来越慢,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B不符合题意;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C符合题意;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变的运动。
3.如图所示是小红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A图中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A不符合题意;由B图知道,在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B符合题意;由B知道,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C不符合题意;由C知道,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
4.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 m/s和10 m/s,则两车都运动10s后的路程之比为(  )
A.1:1 B.3:2 C.2:2 D.1:3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v=s/t知道,甲车经过的路程是:s甲=v甲t=15m/s×10s=150m;乙车经过的路程是:s乙=v乙 t=10m/s×10s=100m,所以两车路程之比是: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并进行比。
5.(2017八上·沙坪坝期中)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C.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D.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无关.
【答案】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但可以用路程除以所对应的时间计算出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不随路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如图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A.5 m/s B.10 m/s C.5 km/h D.10 km/h
【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为:v=s/t=2000m/218s=9.17m/s,对比四个选项可知,只有B选项的速度大于平均速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速度的单位换算分析速度的大小。
7.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8m/s,物体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
A.7m/s B.5m/s C.6m/s D.5.5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速度公式求物体运动的速度。设运动的总时间为2t,则前一半时间的位移x1=v1t=4t,后一半时间的位移x2=v2t=8t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路程和速度计算时间,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8.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在后5 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 ,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AB不符合题意;(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为s=100m,总时间为t=10s,则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即物体的路程和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确定路程与总时间即可求解.
9.每年的8月初,是吐鲁番葡萄成熟的季节.若葡萄从葡萄架上落下来,则下列可以大致反映葡萄下落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葡萄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变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会加速。
10.根据图中所给A、B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与其对应的v-t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路程--时间图象知道,A物体的距离不随时间变化,即A物体是静止;B物体的路程随时间成正比例增加,即B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A图中A物体匀速运动,B物体加速运动,即不符合题意;B图中A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符合题意;C图中A物体加速运动,B物体减速运动,即不符合题意;D图中A、B两个物体都做加速运动,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时间和路程图像判断,没有位置变化的物体是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运动。
11.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游玩,途中,从路边突然蹿出一只小猫,他爸爸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一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一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一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 km/h
D.在8:20一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 km/h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从图象分析知道,速度开始急剧减小时间是8:27,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8:27,A不符合题意;在8:23~8:27这段时间内,速度大小不变,即在这个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B不符合题意;从图象知道,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所以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千米/时,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像中的速度和时间的坐标数据,分析物体运动时的速度变化。
1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0一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一2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C.两物体在20 s末相遇,且0一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 s末相遇,且0一20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象知道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A符合题意;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不符合题意;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图像,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3.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故由公式v=s/t知道,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乌龟比兔子跑得快,C不符合题意;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因为兔子通过的路程等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计算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解。
14.甲、乙两车分别从P、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米 B.v甲>v乙,s=8米
C.v甲<v乙,s=16米 D.v甲<v乙,s=8米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当t=1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当t=6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12m;
甲的速度:v甲= = ≈0.67m/s;
乙的速度:v乙= = =2m/s;所以v乙>v甲;(2)由图象读出经过6s时,甲行驶的路程s甲=4m,乙行驶的路程s乙=12m,所以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坐标图像,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实验题
15.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如图甲所示,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   .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s-t图像.
从O点开始的距离s/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填“正”或“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   (填“改变”或“不变”)的.
(4)实验中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   有关.
【答案】(1)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
(2)
(3)正;不变
(4)气泡的大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的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2)把表格中的坐标点(0,0),(10,1.25),(20,2.50),(30,3.75),(40,5.00)等,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知道: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4)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可以时间速度。
16.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
【答案】(1)先变大后不变;0.16
(2)纸锥的质量;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图知道,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因为sAB=0.64m,t=2×0.2s=0.4s,在A、B间纸锥的速度是:v=sAB/t=0.064m/0.4s=0.16m/s;(2)①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因素有多种情况,实验时要控制变量。
17.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答案】(1)40.00;25
(2)小
(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小车通过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段的路程 ,如果测得时间 ,则AB段的平均速度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计时偏长,根据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3)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应是小车从上端下滑时的下半段,而不能从中间开始,即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所以是不正确的。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利用秒表测量时间,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三、综合题
18.如图是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即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所记录的苹果下落的运动情况.
(1)由图可知,苹果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如果该苹果从5 m高处落下,在着地前的最后0. 2 s内通过的距离是1.8 m,则该苹果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_________.
A.等于9 m/s B.大于9 m/s C.小于9 m/s D.无法确定
【答案】(1)变速
(2)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频闪照片知道,苹果运动的越来越快,故苹果做的是变速运动;(2)在最后0.2s苹果的速度是:v=s/t=1.8m/0.2s =9m/s;即苹果运动的最大速度是9m/s,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小于9m/s,故只有C符合题意。
【分析】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不相同,是变速运动,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19.为保证行车安全,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为120 km/h,同时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还应保持足够的车距.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或是车距过小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某型号轿车的最短刹车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静止)跟车辆行驶速度的关系为s制动=k·v2,公式中系数k=(1/20)s2/m,轿车行驶速度v的单位为m/s,刹车距离s制动的单位为m.如果人的反应时间(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反应动作)最短为1s,某人驾驶该型号轿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44 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现道路前方100 m处有危险情况发生,他能否在安全距离内把车停住
【答案】解:根据题意知道轿车行驶的速度是:v=144km/h=40m/s,由v=s/t知道,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是:s反应=vt=40m/s×1s=40m,最短刹车距离是:s制动=k v2 =1/20/s2 /m×(40m/s)2 =80m,即轿车的最短安全距离是:s=s反应 +s制动=40m+80m=120m>100m,所以,不能在安全距离内把车停住。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车辆的速度和制动距离的计算公式,计算实际制动距离的大小,并比较。
四、计算题
20.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 5 h到达三水,休息0. 5 h后,再以80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解:由v=s/t知道,汽车从广州到三水的路程是:s1 = v1t1=90km/h×0.5h =45km
(2)解:由v=s/t知道,汽车从三水到肇庆行驶的路程是:s2 =v2t2 =80km/h×1h=80km;
汽车从广州到肇庆的总路程是:s=s1 +s2 =45km+80km=125km,
行驶的总时间是:t=t1 +t3 +t2 =0.5h+0.5h+1h=2h,
广州到肇庆的平均速度是:v=s/t=125km/2h=62.5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的大小,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2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 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 m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 s.则: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1)解:根据题意知道,火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是:t=16:30-7:30=9h,
所以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v=s/t=900km/9h=100km/h
(2)解:火车过桥速度是:v=144km/h=144×1/3.6m/s=40m/s,火车全部通过桥梁通过的路程是:s′=L桥 +L车,
由v=s/t知道:L桥+L车 =vt,所以火车长是:L车=vt-L桥=40m/s×25s-400m=6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利用车长和桥长的和计算总路程,总路程和桥长的差计算车长。
22.从上海到南京的某次普通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1所示,从上海到南京的某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表2所示.
表1:某次普通列车
站名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7:24 08:22 11:30
发车时旦 06:30 07:26 08:24
里程/km 0 84 165 300
表2:某次动车组列车
站名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2 11:45
发车时旦 09:15 09:53 10:34
里程 0 84 165 300
(1)该次普通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该次动车组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从上海去南京,乘坐该次动车组列车比乘坐普通列车可节省多少时间
【答案】(1)解:普通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是:t1 =11:30-6:30=5h,
所以平均速度是:v1 =s/t1=300km/5h=60km/h
(2)解:动车从上海到南京的时间是:t2 =11:45-9:15=2.5h,
故平均速度是:v2 =s/t2=300km/2.5h=120km/h
(3)解:乘坐该次动车组列车比乘坐普通列车可节省时间是:t=t1 -t2 =5h-2.5h=2.5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时间点间的差值计算时间长度,利用总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总平均速度。
五、填空题
23.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从图像中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s出发.
信息二:   .
信息三:   .
【答案】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的路程相同;骑车者比跑步者的速度大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像知道,当两人停止运动时所走过的路程都是200m,骑车者用了20s-5s=15s,而跑步者用了25s,故骑车者的速度大。
故答案为: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的路程相同;骑车者比跑步者的速度大。
【分析】根据图像中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24.(2018八上·商南期末)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 s内加速跑完了36 m,接着保持8 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m/s 。
【答案】16;6.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小李跑完(100﹣36)m=64m所用的时间: ,他跑完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8s+8s=16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
故答案为:16;6.25.
【分析】利用是的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
25.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25 km/h,逆水行驶时速度为20 km/h,则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km/h.
【答案】22.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设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s,船往返一次的路程是2s,船顺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1,逆水行驶时的速度是v2;船顺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1 =s/v1;船逆水行驶时所用的时间是:t2 =s/v2;
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v= ≈22.2km/h。
故答案为:22.2.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注意路程是往返的总路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