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2022·湖州高一期中)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有利于防止地方动乱发生
B.削弱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2.(2022·定西高一阶段练习)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2022·莆田高三阶段练习)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
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4.(2022·肇庆高一阶段练习)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据此可知,当时( )
A.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
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
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
5.(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6.(2022·延边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是北宋前期人口数量与官员数量增加情况表。导致这一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年号 公元 人口总数 官员数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年 16 280 254 10 000
宋仁宗皇祐五年 1053年 22 292 861 20 000
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年 24 969 300 34 000
A.行政管理事务增加 B.行政效率低下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社会经济发展
7.(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8.(2022·哈尔滨高二阶段练习)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有效抑制了高利贷盘剥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9.(2022·长沙高一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10.(2022·北京高一期末)读下图(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C.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洛阳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11.(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12.(2022·株洲高一阶段练习)公元1138年,在宋高宗准备同金人议和时,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劝勉高宗要以“中国”为重、以天下民心为重,不能屈服于外敌,弃天下百姓于不顾。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君权受到相权限制
B.军队羸弱致使外患严重
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D.重文政策弊端开始显现
13.(2022·衡水高一阶段练习)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本打算“重拳出击”,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这反映出( )
A.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
C.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14.(2022·常德高一阶段练习)王安石在均输法中规定:总管六路财物调运的转运使,要根据各路产品情况和京师的实际需求情况,征收各地的产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统一运输调剂有无。此举( )
A.体现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B.保障边疆物资供给
C.增加了人民运输劳役之负担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15.(2022·银川高一阶段练习)(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宋太宗接受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体制。宋仁宗时,一些官员上疏请求对这一体制进行改造。如知谏院范镇曾上疏说:“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财已匮,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二府通知兵民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摘编自贾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材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征及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从“通判”设置上概括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7分)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A [由材料可知,北宋王朝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削弱了官兵的凝聚力,排除D项。]
2.C [中书、枢密院、三司各不相知,这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现象是分割相权,不涉及宰相职权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据材料看不出行政效率高低,结合所学可知在宋代行政体制下行政效率较低,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加强的是君主专制,排除D项。]
3.A [宋真宗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所以选A项;社会价值取向与宋朝立国之初的方针一直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宋真宗的言论并未提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
4.B [元昊因为宋朝政府停止互市而出现财政危机,说明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B项正确;“推动统一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西夏制度,排除D项。]
5.A [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B项错误。宋朝收地方的兵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D项错误。]
6.B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矫枉过正,造成行政效率低,而为了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被迫增加机构和人员,故B项正确。]
7.C [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
8.A [依据材料“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因用人不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目的是否实现,且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高利贷盘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弊端,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时代局限,而不是改革策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王安石变法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①为西安,②为开封,③为北京,④为杭州,开封为北宋都城,杭州为南宋都城,B项正确;汉武帝在西安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排除C项;明太祖在南京废丞相,排除D项。]
11.A [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
12.C [材料体现宋代官员敢于反对皇帝的决定,体现了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方庭实是御史,材料与相权无关,排除A项;军队羸弱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方庭实的主张有一定道理,不能视作重文政策弊端的体现,排除D项。]
13.C [材料反映了北宋在与西夏交战的过程中,辽趁机讹诈北宋,这反映出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自身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辽夏是提前沟通好的,不能说明两者联合,排除B项;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4.A [材料中转运使主管调剂有无,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A项正确;均输法不是为了保障边疆的物资供给,排除B项;均输法有利于节省资金和运费,减轻了人民的运输劳役负担,排除C项;加强中央集权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
15.(1)特征:相权被一分为三,彼此牵制。
影响:削弱、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权力分割过细造成了冗官、冗费问题;中央各机构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则影响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2)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