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歌剧之夜——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歌剧之夜——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8-31 21: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3.2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 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了解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熟悉有关歌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指出人物声音特点以及音乐的旋律特点,并用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情感。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 重点 欣赏并表演《北风吹》、《扎红头绳》
教学 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 过程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情境导入: 欣赏并对比《北风吹》《扎红头绳》 新授课: 歌剧简介 1、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2、歌剧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歌剧叫《达芙妮》。因为它起源于意大利,所以很多世界著名歌剧都是意大利语演唱的。 作品简介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其剧情根据民间传说改编,采用了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方歌剧的结构创作而成。 剧情简介 《白毛女》:五幕歌剧(原为六幕),歌剧故事取材于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1945年初写于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地区的杨各庄,恶霸地主黄世仁横行乡里,霸道四方。除夕夜,黄世仁逼佃农杨白劳用女儿喜儿抵债,杨白劳奋起反抗,结果被打死。喜儿也被抢进黄家。贫农青年王大春与喜儿自幼青梅竹马,为替喜儿报仇,他在地下党员赵大叔指引下参加了八路军。喜儿在黄家受尽凌辱虐待,始终坚强不屈。最后在张二婶的帮助下,她逃进深山,披树叶,食野果,非人的生活使她的头发渐渐变白,但她报仇的意志更坚定了。后来杨各庄解放了,大春随部队回到了杨各庄,从深山中找回喜儿,镇压了恶霸黄世仁。在翻身解放的喜悦中,喜儿也参加了八路军。 歌剧主要人物 喜儿,杨白劳——纯朴的农民,他们盼望用自己的双手劳动 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躲进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他欺负百姓,使无数劳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象。 王大春,张二婶——贫苦农民的代表。 整部歌剧的音乐都取自于民间音调,或是以民间音调为基础而加以创作的。 作品分析 欣赏歌剧《白毛女》 (一)听赏《北风吹》 1. 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儿一种怎样的心理 小组回答:表现了喜儿高兴、喜悦、担心和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一种复杂心情 2. 音乐要素对音乐表达情绪的作用? 小组回答:音色(女高音)、演唱形式(女高音) 、音乐情绪(天真、期盼)、速度力度(中速中弱)音乐特点(下行休止符的运用) 教师总结:《白毛女》歌剧中的第一幕第一场的第一首歌曲。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的。讲述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收账后回到家里的情景。 (二)听赏《十里风雪》(多媒体播放) 1.歌曲描述的场景渲染了怎样的音乐氛围 小组回答: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杨白劳心情沉重,步履蹒跚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渲染了沉重、压抑、悲伤的音乐氛围 2.音乐要素对音乐表达情绪的作用? 小组回答:音色(男低音)、演唱形式(男生独唱)、音乐情绪(沉重、悲伤)速度力度(慢速、弱)音乐特点(旋律缓慢,节奏舒展) (三)听赏《扎红头绳》 1.音乐情绪有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 小组回答:情绪有变化,从悲伤到喜悦,因为杨白劳终于回家,还为女儿买回来红头绳,父女团聚,开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并通过歌声传达给我们 2.音乐要素对音乐表达情绪的作用? 小组回答:音色(女高音、男低音)演唱形式(男女对唱)表达情绪(欢快活波;喜悦压抑)速度力度(快速中强)音乐特点(旋律跳进;节奏紧密 激趣导入,引入话题。
板 书 设 计 作品简介 剧情简介 作品分析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