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22: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重、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国
(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266~316



任务1:试着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行政权更迭进行梳理,并思考这一时期有何特征?
特点: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动荡不安



考考你:分别判断下列地图所示政权,并按先后排序。
B
C
D
E
F
A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丕220年
刘备221年
孙权229年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1、三国鼎立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西晋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的短期统一
问题思考:据东汉末到西晋完成统一,扼要说明三国鼎立的历史地位。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
晋武帝司马炎
01
02
03
04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
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3、西晋为何短暂而亡?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建康(今南京)
二、东晋与南朝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中原
鲜卑
匈奴



永嘉之乱: 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材料二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思考
2.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知识拓展:门阀政治
因古代社会,读书机会就不易得。第一是书本不易得……因此读书求学,便有着绝大限制。但若你生来便在一个读书家庭中,那一切困难,便都易解决了。因此当时虽非封建社会,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封建传袭的贵族了。……所以说:“黄金满籯,不如遗子一经。”……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权有势的家庭。……汉代选举,是分郡限额的,每郡只有几个额;于是却永远落在几个家庭里。如是则每一郡必有几个像样的家庭,这便造成了将来之所谓“世族门第”。……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士族制度的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六朝: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建康
二、东晋与南朝
任务2:依据材料概括六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3、经济之“变”
表现:农业①农耕面积扩大;②作物品种增加;③技术、方式与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有了明显的进步
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劳动力等;②政府的重视与推动;③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的环境。4、南方地理环境优越
——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两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大规模发展)
继续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十六国
思考:十六国国号有怎样特点?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民族之“变”
任务2:依据材料,分析前秦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的原因。
①前秦统一北方,根基不稳;
②民族交融不够充分,隔阂与冲突仍然存在。
材料一 近一百万南征军在这场战斗(淝水之战)中一举崩溃,利用这一机会,慕容垂自立于关东。接着慕容泓(鲜卑族)占据利用这一机会,慕容垂自立于关东。……此时,羌族姚苌也举反旗,与泓相呼应。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1. 北方胡汉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②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民族交融
三、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说汉话穿汉服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改汉姓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结汉亲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三、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民族交融: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现象。
任务3:根据“民族交融”的含义,从本课教材中找出关于“民族交融”的史实依据,并归纳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①三国时期:
蜀、吴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东汉—西晋: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④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各族频繁接触。
⑤北魏孝文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东晋以来:
主要途径:地方治理;民族迁徙;友好往来;政治改革;战争……
三国
(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266~316



任务1:试着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行政权更迭进行梳理,并思考这一时期有何特征?
特点: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动荡不安



——分裂动荡,秩序混乱
——江南开发,渐趋平衡
——交往交流,民族交融
一、历史的“ ”态
政治之变
经济之变
民族之变

二、历史的“回归”
1.图3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
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
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
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
2、南朝开创者宋武帝刘裕一度遭到了高门士族的抵制,因而对持观望态度的高门人物予以容忍,对有合作意向的高门人物给予笼络,尤其是琅邪王氏,王诞、王弘等人物成为稳固统治、建立新朝的佐命人物。这说明( )
A.南方得到较大发展 B.琅邪王氏源于江南
C.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南朝政权更迭频繁
C
C
3、东晋时“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后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被后人称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4、《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厚”·南朝沈约《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区的调整 C.自然条件优越 D.移民的迁入
A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