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趣味演习:地震来袭,一些处在不同场景中的人,下列躲避方式,哪些较安全?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一.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限与依据:P波和S波都能通过,且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和地幔的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但物质组成有所不同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古登堡面以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2900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科学与探索: 假如你能够进入地球内部,请
你作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地球内
部各圈层的基本情况(如位置范围、物质组成、物质状态及其他特征)
分组讨论:第一组----地壳
第二组----地幔
第三组----地核
第四组:有人说地球的内部结构象“熟鸡蛋”,请你比较两者有何异同?(一)地壳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上层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在大陆部分;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故大陆地壳(双层);海洋地壳(单层)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
约17KM,
大陆:33KM
海洋:6KM(二)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KM处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越往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呈固态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地核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距离地表2900KM以下外核与内核(以地下5100千米为界)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固态.趣味比较: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真的如“熟鸡蛋”吗?,有什么异同吗?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大气水陆地水生物水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海洋水2.水圈3.
生
物
圈包括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是自然环境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壳(或岩石圈),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纵横地壳地慢地核莫霍古登堡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地球上四大圈层总结1.4 地球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具体又可以分为两方面的要求:
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点。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由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主要组成元素;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内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3.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读图活动,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思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地震逃生演习,提高学生的抗震救灾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思路:
如按传统教学就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地球的外部圈层;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等只作概念、规律等的讲解,貌似能轻松地完成教学知识目标。但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一点学习兴趣。当然更谈不上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辨证的思维观。培养学生冷静面对自然灾害,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为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不单纯把地理科学体系作为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教学时由地震波引入,由于纹川地震、玉树地震的震撼影响,所以设计了情景地震逃生演练既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迫切欲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阅读、读图、讨论、作导游演讲等活动中生动地掌握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纹川地震、玉树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面对如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选择怎样的逃生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逃生几率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参与一场逃生演习:
(观看情景动画,让学生尝试在家里、商场、野外、影院等场所不同的逃生方式)
总结:应对自然灾害的来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用我们的智慧来战胜自然灾害,你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生存的希望!
承转:而地震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自然灾害的同时,人类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材料,请同学来说一说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对比横波和纵波)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
归纳: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而在不同的介质,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会发生变化。
智力问答: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呢?
读图讨论:(合作学习)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讨论: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地震波波速的这种突然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层层追问深入,让学生了解横波、纵波的变化和地壳、地幔和地核物质状况的不同。)
小结:于是,以这两个地震波传播的不连续面为界,我们把地球内部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承转:那么,地球内部这三大圈层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曾经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地心游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科幻的地心世界:那里有阳光,有森林,有原始人,也有各类的生物等等……;而我们现在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索地球内部:
科学与探索:假如你能够进入地球内部,请你作导游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基本情况?(第一组:地壳;第二组:地幔;第三组:地核)
有人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就象“熟鸡蛋”,请你比较两者有何异同?(第四组)
活动演讲:由每组派一位导游介绍各圈层的概况及地球内部结构和熟鸡蛋结构的比较。
承转: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相似,地球外部也分成三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主学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小结: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壳(或岩石圈),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