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22: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
石器时代
从170万年前走来

早期国家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万邦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目录
第一章 石器时代
从170万年前走来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旧-分布特点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特点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碳化稻米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目录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址 发展概况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基础梳理
目录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地理分布: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名词解释: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新石器时代
文明的曙光
夏朝的建立
文明的形成
商和西周
文明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文明的蒙昧
生产力不断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人群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经学会使用火
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从事原始农业,并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种植倾向
大量使用玉器,出现祭坛神庙,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上层建筑发生变化
私有制产生,并逐渐成为主体
出现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的设立,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章 万邦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
红山文化时期积石冢
陶寺大墓与小墓对比图(龙山文化)
早期国家雏形,文明曙光(权力神化;出现阶级分化、贫富不均;出现城墙)
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公共权力持续扩张,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必然会催生权贵阶层。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特权阶层必将运用公共权力进行扩张。因此部落之间战争也是非常频繁的,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一)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的传说、大禹治水、
禅让制、夏朝的建立、二里头遗址
文献与传说:三皇五帝到夏朝建立
文明的标志: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形成、
文字的出现
从世袭制到禅让制
探究:我们如何看待传说时代和夏朝的历史?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竹书纪年》、《尚书》等文献中有关于夏朝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制定刑法,军队、监狱)世袭制的记载
二里头遗址
相互印证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第三章 早期国家
甲骨文与青铜器
材料一:夏朝的国家组织还处于很不发达的阶段。传统的父系血缘集团一氏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如夏后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商)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尚书 酒诰》
材料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思考:夏、商、周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制度 早期国家在政治特征是什么
夏朝王畿内外分布着许多封国,商朝在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周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同姓封国在夏、商、周时期的封国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表明夏、商、周三代的集权程度并不高,对地方的管理还比较松散,仍保留着浓厚的血缘关系。
(3)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1.商的制度
宗法制
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维系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2.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分封的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分封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3、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周朝分封示意图
大宗小宗示意图
据《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
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
商周土地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即土地经营基
本方式,因土地规整形似“井”而
得名。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主要用于祭祀与军事,少量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多用木、石、骨等材质的工具
3、商周经济
奴隶制
井田制
青铜时代
01
02
03
4.商周思想
殷人——事鬼神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祭义》
西周——敬天保民(民本观念)、祖先崇拜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唯惠之怀。
——《尚书 · 蔡仲之命》
01
02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
1、青铜铸造;
2、土地国有制;
思想: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2、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时空坐标
感谢您的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