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22: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大学》
学习目标:
3.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2.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联;
1.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
文化常识: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儿童从事的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解题:
《大学》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是《大学》的总纲,包括 “三纲八目” 。
三纲八目: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中心。
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读文本,明文义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根本原则。
【明明德】彰明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止】:达到。 【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德,是从自然中得来的,心态安详,对世间的一切都清楚明白。具备自然中一切道理可以应付解决所有事情的能力。但天生的禀赋有时却为气质的功能所拘束,又为自己的欲望所蒙蔽,所以有时就昏迷不理性。不过人的本性还是非常清明的,并没有停息过。所以大学的作用就是使每个人的美好的德行彰显出来。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度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制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则矣。
——王阳明《亲民堂记》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自我修炼
影响他人
终极目标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层层递进的,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末】:根本和枝节,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者】:……的人,状语后置。
【其】:代词,代指自己
【齐】:使……整齐有序
【修】:修养
【正】:使……端正
【诚】:使……真诚
【致】:获得
译文: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想要使自己内心端正的人,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真诚。想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的人,就要先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推究事物的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以……为】:把…作为
【本】:根本
要获得知识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然后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然后内心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然后才能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了,然后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就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文中提到的“八目”是什么?
致知
格物
齐家
修身
诚意
治国
正心
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八目”之间有何内部关联?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 、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基础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内修)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三纲”“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了顶真手法。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简要分析《大学之道》论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