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1 07:4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与友期行
陈太丘
方正少年陈元方
“未入柳絮因风起”“撒盐空中差可拟”其实难分优劣,谢太傅一家在寒雪日咏雪,也是在咏才华,也是咏家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陈太丘与游友期行》,感受元方的聪慧与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更是咏家风
千古才女谢道韫 方正少年陈元方
1、通过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与友期行
陈太丘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故事的起因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采用朗读、积累、品读的方法来学习。
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生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任务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

fǒu
常见的考查形式:
1.理解文句意思
2.分析语法结构
3.抓句首语气词
4.区分单音节词
5.抓句首连词、总结性的词
考点
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答题技法: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任务二
任务二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直译:
意译:
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
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例:陈太丘 (照录不译)
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汉语
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约定。
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
舍弃。
离开。
丢下(他)而离开。
才。
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同“否”。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舍弃。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信用。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牵拉。
回头看。
合作讨论: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
从元方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懂礼识仪,聪明机灵。
任务三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①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是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词严。所以,这一则故事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②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咏雪》展现了谢家子弟的才情,《陈太丘与友期行》塑造了一位为了维护父亲尊严而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陈氏子弟。三位少年英才成长于世家,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窥见魏晋名士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家风的传承,认识家风传承对人成才的影响。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时代,应该传承优秀的文化,以他们为榜样,成为有才华、有胆识、有责任、有担当的国之栋梁!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
2.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 )
(2)太丘舍去( )
(3)与友期行( )
(4)相委而去 ( )
同“否”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古义:拉,牵拉;今义:领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1)省略句
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2)感叹句
非人哉! 
(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