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北京地区)
阅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整首曲开篇写景,而后怀古抒情,最后生发议论。
B.曲中“聚”字化静为动,表现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字把河水人格化,写出波涛的汹涌澎湃。
C.“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写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现出潼关一带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使他产生这种情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咏史怀古类诗歌常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表达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曲和杜牧的《赤壁》,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历史事件或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片以“ ”统领,写出了边塞的独特景象;下片的“羌管悠悠”呼应了上片的“边声”,与“霜满地”一起,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
4.《十五从军征》中“八十始得归”和本词“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有“归”字,简要说说这两个“归”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为主,景为宾。当望岳的视线越来越近时,诗人杜甫情随景动,并逐渐达到了顶峰。远望郁郁葱葱的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诗人内心 ;近观泰山的(特点) ,诗人偏爱和惊叹之情喷薄而出;从远从近看景略显粗放,于是他凝神细看那“归鸟”,直至眼眶要裂开,他被泰山景色 的神态也就跃然纸上。诗人望岳,由远而近,由朝至暮;远看见势,近看生情,细看则摹景入神。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下列诗句中与其所用手法一致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这首词抒发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其中,用“①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又以“燕然勒功”的典故写出了② 之志。
8.作者以“异”字总领塞下秋景。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异”的景色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 ”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 ”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下阕词人怀古咏志,巧妙化用曹操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慨,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10.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本词“生子当如孙仲谋”都写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作者分别借英雄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破阵子”是这首词的 。词中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以“醉里挑灯看剑”发端,接踵而来的是这些极雄豪、壮美的情景:听号角, ,听塞外声,沙场点兵。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词人 ,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本词中的“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分别借“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3.《破阵子》是一首壮词,既有梦境中麾下分炙、 、 等豪壮场面的描写,也有现实中“ ”的悲壮的感叹。
14.“梦”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与本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借“梦”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张养浩借秦汉王朝的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杜牧借周瑜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战争胜利条件的思考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但不是伤感悲愤的主要原因,“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才是主要原因,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作者倍感沉痛;
故选D。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张曲:根据“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数朝古都,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作者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砖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不禁感慨万千。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亦为百姓悲凉。
杜诗:根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知,诗人发议论,抒感慨,设想“东风不与周郎便”,让人耳目一新,以“二乔”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作战双方可能的结局,暗示周瑜取胜是因为时运的影响,抒发自己空有才能,生不逢时的郁闷之情。两句诗以小见大,引人深思,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3. 异(或“风景异”) 凄凉(或悲凉,意思对即可) 4.相同点:思乡、无奈之情。不同点:《渔家傲·秋思》的“归”字还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悲伤;《十五从军征》的“归”字还表达了归乡的急切与期待。
【解析】3.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环境描写手法运用的分析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
第一空: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因而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
第二空:“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凄凉气氛。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归家。他“十五从军征”,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思乡而不能回家的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表达了老兵归乡的急切与期待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指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突出了词人的思乡和无奈之情。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即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伤之情;因而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因而相同的情感都有思乡和无奈之情,不同点是《十五从军征》还有归乡的急切和期待,而《渔家傲·秋思》则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哀。
5. 激荡 灵秀和巍峨 陶醉痴迷迷恋 6.D
【解析】5.考查诗句赏析。
第一空: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远望泰山。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所以诗人远望泰山时的心情是激荡欣喜。
第二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为近望泰山。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前一句突出了泰山的灵秀,后一句突出了泰山的巍峨。
第三空:“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表现了作者对泰山景色的沉醉与迷恋之情。
6.考查写作手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这是用典。
A.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雪花比作梨花;
B.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C.运用比喻,把自己比作落红;
D.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故选D。
7. 浊酒一杯家万里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8.塞下的秋天极其寒冷,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毫无稍事逗留之意。/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奇特的声音。/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了城门。
【解析】7.本题考查词文理解。
“浊酒一杯家万里”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饮酒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故乡,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未勒”是“燕然勒功(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反用。“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流露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决心。
8.本题考查词文理解。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意思是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和江南就不一样。哪些地方“异”呢?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可见边塞地区环境十分凄苦,这与家乡风景是“异”的。②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孤城紧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景象迥然有“异”的。所以词人用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这中间也含有惊异之意。本题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中“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展现了“异”景即可。
9. 北固楼(北固亭) 悠悠 10.杜牧借周瑜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辛弃疾借孙权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
结合“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综上分析可知,词人登上北固楼,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悠悠”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
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主旨。
结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 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诗人借周瑜,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结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辛弃疾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11. 示例:词牌 分麾下炙 骑着飞快的战马 可怜(白发生) 12.示例:李白被赐金放还,慨叹仕途艰难,借典故中的梦,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抱负的愿望;辛弃疾抗金失败,晚年失意闲居,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破阵子”,为词牌名,此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根据题干“词中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和“接踵而来的是这些极雄豪、壮美的情景:听号角”“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的提示,找到空缺位置对应的语句“八百里分麾下炙”,可知此处可填“分麾下炙”。
根据题干“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的提示,找到空缺位置对应的语句“马作的卢飞快”,可知此处可填“骑着飞奔的战马”。
“可怜白发生”,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满腔雄心壮志却难以实现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叹)。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创作背景:李白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结合上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愿望,可知,此处借姜尚、伊尹的遇合,表达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得到明主赏识,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本词“梦回吹角连营”的意思是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联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作者梦到军营生活与战斗场景,结合下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13. 塞外听声 沙场点兵(激烈作战) 可怜白发生 14.示例:李白借用典故中的“梦”,表达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报效国家、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词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沙场秋点兵”。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由此可知,前两空应该填写“听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的下片在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后,由梦境转入现实,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特别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壮慨叹。据此可填写作答。
14.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结合上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愿望,作者借姜尚、伊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得到明主赏识,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本词“梦回吹角连营”叙写作者在梦境中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结合下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可怜白发生”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由此可见,作者借“梦”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