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时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22:2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2022·扬州高一期中)朱元璋初称吴王,开始筹划建国的蓝图时,就极注意总结元朝的教训。他常对徐达等人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可见,朱元璋当时的动机是(  )
A.防止出现权臣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内阁制度 D.批评元朝集权
2.(2020·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3.(2022·临沂高一期中)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
D.丞相的权力被日益分割
4.(2022·太原高一专题练习)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统治状况,其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A.三司 B.五军都督府
C.锦衣卫 D.六部
5.(2022·太原高一期中)永乐六年九月,占城王孙舍杨随郑和入朝,明成祖赏赐舍杨白金二百两,钞百锭。明宪宗时期,兵部郎中刘大夏发问:“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纵得珍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一度引发士人热议。这反映出明朝(  )
A.宗藩外交增加财政负担
B.以防范西方殖民者为重
C.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士人阶层观念保守陈旧
6.(2022·杭州高一期中)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开始转向。下列属于元末明初国家海洋安全问题的是(  )
A.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B.西南地区民间海上走私活动日渐猖獗
C.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D.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的南北部
7.下表所列事件的出现在于(  )
1555年 葡萄牙 从明政府地方官手中取得长期租用澳门权
1604年 荷兰 占领澎湖
1626年 西班牙 占领台湾北部
A.郑和航行加强了对外交往
B.明朝对外政策的根本改变
C.海上倭寇走私活动的猖獗
D.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兴起
8.(2022·东莞高一期中)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9.(2022·朔州高一期中)明代初期,朝廷借鉴了元朝对藏区的统治经验,分别设置了河州卫、朵甘卫、乌思藏卫,后升级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当地政教首领担任。这一做法(  )
A.奠定了国家实现大一统的基础
B.重在继承元朝行政管理体制
C.强化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表明明代监察体系已经确立
10.(2022·石家庄高一期中)在浙江海盐县,隆庆时人钱薇说:“邑城南境人以钱为租,地每岁八百,肥者千。”在松江地区,嘉靖、隆庆年间,大学士徐阶在华亭县岁租银九千八百余两。这反映出,当时江南(  )
A.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B.农民人身依附松弛
C.地方收入逐渐增加 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11.(2021·天津卷)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12.(2022·宿迁高一期中)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13.(2022·扬州高三期中)明英宗时期,有朝臣援引古训谏称“欲怀远者必先安近,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疲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孝宗时期,又有人上书称“今各处地方水旱相仍,人民穷困,却乃疲中国,以供远夷,费有用而易无用”。从中折射出明朝(  )
A.华夷观念的松动 B.朝贡体制的终结
C.民间贸易的禁绝 D.对外交往的收缩
14.(2022·宁波高一期中)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D.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15.(2022·渭南高二竞赛)(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内阁阁臣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两种:特简和廷推。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由皇帝本人亲自选拔出阁臣;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荐举,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再有一种形式是由现任阁臣们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点用。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明代的廷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所以,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摘编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 明朝内阁相当于一个秘书处,这在法理上来说内阁是没有宰相之名,由此也就没有宰相之责,可又确有宰相之权。内阁行使相权缺乏律法依据,所以外廷同内阁之间会出现一些权力上的纷争,在责任上也会相互推脱。明朝的内阁,受到皇权和宦官势力的牵制,当年张居正任首辅,仍须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结好才能执掌大权。明朝内阁其本意是想要分担皇帝的政务压力,但是后来却因为内阁权力划分和律法等问题,使得内阁是一种不健全的存在,在皇权的压制下,内阁被夹在了皇权和外任官员之间,极其容易受到君主意志的影响。
——摘编自陶佳城《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阁臣选拔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6分)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A [根据材料“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主荒臣专”,因此朱元璋的动机是防止出现权臣,A项正确;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才废除丞相制度,排除B项;明成祖时才设立内阁,排除C项;朱元璋批评的是大臣专权,并不是元朝集权,排除D项。]
2.A [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宰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3.B [材料中提到的君臣关系主要指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反映出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非日益腐败,排除C项;丞相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
4.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朝设立锦衣卫,是明朝专有的情报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C项正确;明朝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地方机构,排除A项;五军都督府是明末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六部指兵部、刑部、户部、吏部、礼部、工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A
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A项正确;B项说法是在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后,排除B项;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排除C项;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的南北部发生于明末,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之后,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活动,D项正确;材料中不是正常的对外交往,且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A项;明朝对外政策基本是海禁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材料与倭寇无关,排除C项。]
8.D [明朝前期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造成蒙古威逼北京的结局;但明蒙恢复通贡之后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项正确;当时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排除A项;诸王守边加强了边地的防御力量,排除B项;“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
9.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借鉴元朝对藏区的统治经验,设置机构管理西藏且官员经由中央任命,强化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对藏族的管理措施,且明朝并未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一,排除A项;明朝只是借鉴而不是简单地继承元朝的管理体制,排除B项;“明代监察体系”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10.D [材料反映明朝后期,海盐、松江等地剥削佃农的大地主,货币地租收入十分可观,反映出当时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排除A项;农民人身依附松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地租而非地方财政收入逐渐增加,排除C项。]
11.B [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与材料无关,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排除D项。]
12.A [禁止宦官读书是防止其干政最直接的方法,而宦官识字逐渐制度化,他们干政的可能性增大。说明这一时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A项正确;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并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宦官权力增大,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D项;内阁依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议政机构,排除C项。]
13.D [材料反映部分朝臣认为中国自身问题还没有解决,不应该“以供远夷”,折射出明朝对外交往的收缩,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华夷观念的松动,排除A项;朝贡体制并没有终结,排除B项;民间贸易没有禁绝,排除C项。]
14.C [材料中明代采用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较为灵活,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顺了”的说法,排除A项;明代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1)特点:皇帝主导,专制色彩浓厚;方式多样;形式趋于严格;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2)问题:内阁的地位和权力缺乏法律保障;内阁与外廷之间存在权力之争和责任推诿;易导致结党营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