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到1897年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个、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已达300多个。这反映出维新派( )
A.得到开明士绅支持 B.组成人员较为复杂
C.力图推翻专制统治 D.注重营造变法氛围
2.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了百日维新( )
A.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C.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
D.彻底冲击旧官僚体制
3.义和团发布的一条公告中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反映出( )
A.义和团运动有先进思想指导
B.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利益一致
C.民族危机激发群众斗争热情
D.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落后性
4.下图为《1840-1900年中国重大史事示意图》。下列全面概括出示意图内容的是( )
A.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B.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C.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进行努力
D.农民运动因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5.(2022·榆林高一阶段练习)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指导思想不科学 B.革命的任务不明确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6.(2023·绵阳高一月考)下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致使( )
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7.(2022·宁波高一阶段练习)“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的不平等条约( )
A.与英德法俄等11国签订于1900年
B.刺激列强侵华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割地面积和赔款总数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
D.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设防的炮台
8.(2023·无锡高一开学考)当清王朝统治正当性未曾动摇时,“革命”一词很少提及;但1901年以后,“革命”一词被激活,代表彻底变革和用暴力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女界革命”等词在激进知识人群中传播,几乎开始扫荡一切观念领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起
9.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推动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 )
A.维新变法的推动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
10.(2022·枣庄高一期末)在19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和“民政”都可用来翻译democracy,当时的士大夫更喜欢用“民政”,因为“民主”看起来和中国君主制更对立。后来“民主”逐渐成了标准翻译。下图为主要文献中民主、民政的使用次数统计(1864—1914年)。这说明( )
A.民主思想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君主立宪成为主要政治追求
C.甲午战后救亡路径发生转变
D.民主路径由改良逐渐转向革命
11.(2022·保定高一期末)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据此可知,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改革势力内部缺乏共识
C.康梁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力量重视发动群众
12.(2023·韶关调研)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13.近代中国,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但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
A.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先进性
B.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C.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
D.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14.(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签署《南京条约》 签署《马关条约》 签署《辛丑条约》
材料二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
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条约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9分)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D [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新式学堂、报馆,传播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营造氛围,D项正确。]
2.C [材料中光绪皇帝的诏书体现的整体思想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对西学进行利用,C项正确;自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排除A项;百日维新并非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排除B项;“彻底冲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C [材料中义和团痛斥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表达了民众反抗列强侵略的心声,说明了民族危机激发群众斗争热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缺乏先进思想指导,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与清政府的利益并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民众反对侵略的斗志,没有体现盲目落后性,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从1840-1900年,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兴起,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等,C项正确;A、D项只能片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浑然不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以宗教来发动群众,指导思想并不科学,导致了最终的失败,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革命任务明确,排除B、C项;材料并未提及义和团运动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
6.B [漫画反映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而且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排除C项;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无理要求,出自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内容还包括列强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设防的炮台等,D项正确,排除A项;刺激列强侵华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不平等条约是中日《马关条约》,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排除C项。]
8.B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
9.D [根据材料可知,书院的藏书领域不断拓展,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了对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D项正确;维新变法是在1895年公车上书后,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开始兴起,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1894年前后,民主与民政的使用次数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戊戌维新运动兴起,救亡路径发生转变,C项正确;“普遍认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确定君主立宪是否成为主要政治追求,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革命,排除D项。]
11.B
12.D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肯定了义和团的自信和勇敢,称赞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义和团的肯定和赞扬,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义和团的评价,没有体现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主张,排除C项。]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爱国人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白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没有认识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排除A项;因为认识到中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才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的提出,排除B项;因为看到中国积贫积弱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爱国人士才提出了工业救国等主张,排除C项。]
14.(1)战争及影响:
《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
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