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贵港中考)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人数众多的组织。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以反洋教为共同目标。他们是 ( )
A.太平军 B.义和团 C.洋务派 D.维新派
2.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性,下列举措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
①创办报刊 ②捣毁教堂 ③拆毁铁道 ④砍断电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某电视台正在播放电视纪录片《义和团运动》,纪录片中出现的军事行动包括 ( )
①廊坊阻击战 ②致远舰黄海杀敌 ③攻打西什库教堂 ④炮轰紫竹林租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广西中考)1900年 10月11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与西方列强谈判。与李鸿章此行相关的背景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离开北京仓皇外逃的皇帝有 ( )
①道光帝 ②咸丰帝 ③同治帝 ④光绪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曲靖中考)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的内容。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该条约是
( )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拆毁大沽口至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辛丑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
A.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
B.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C.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8.1900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 )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C.解除义和团的武装 D.引起义和团的内讧
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开展
10.右图是“津门十景”之一的大沽炮台遗址。《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改正:
【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改正:
【 】(3)在抵抗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直隶提督陈化成以身殉国。
改正:
【 】(4)《马关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改正:
12.19世纪中后期,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危机重重。八年级(1)班同学对这一历史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也参加进来。
【年代尺展示历史】
(1)有人说,年代尺 B处的战争是 A 处战争的继续,因为这两场战争发动的目的相同。你认为这两场战争爆发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从侵华的直接动机考虑,年代尺D处侵华战争与以往列强侵华有何不同 战争结束后列强又是怎样来维持此种侵华动机
【演讲词中的历史】
在“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演讲赛上,李华悲愤地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烧杀抢掠,致使城内尸积数里,大量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洋人的朝廷’……”
(3)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哪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漫画中的历史】
【活动总结】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本次活动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 B 2. D 3. C 4. D 5. D 6. D 7. D 8. B 9. C 10. D
11.(1)×,将“武力镇压”改为“招抚”。 (2) 。 (3)×,将“陈化成”改为“聂士成”。 (4)×,将“《马关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2.(1)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2)不同: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镇压义和团运动)。 措施: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3)条约:《辛丑条约》。 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4)清政府把赔款的沉重负担转嫁给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5)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