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2.5 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2.5 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9-26 16:52: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2.5 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铁与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物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盐的定义分析。
【解答】铁与硫反应生成物为金属与非金属组合而成的物质,属于盐类。
故答案为:C。
2.为了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包装袋中可放入的化学物质是(  )
A.氧气 B.铁粉 C.硫 D.生石灰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根据铁能与氧气、水反应生锈分析。
【解答】食品接触氧气时易变质,铁能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以除去氧气,所以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故答案为:B。
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于盐溶液中金属,即强金属置换弱金属分析。
【解答】由图像可知,甲能生成乙,说明甲活动性比乙强,丙能生成甲和乙,说明丙活动性比甲和乙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丙、甲、乙;
故答案为:C。
4.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 B.CO C.NaOH D.CaO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解答】X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X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则X应为酸类物质;
故答案为:A。
5.把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的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混合物全部呈红热状态,冷却后得到黑色的固体化合物——硫化亚铁。
(1)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铁跟硫反应时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
(3)用什么实验可以证实反应中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
(4)从理论上计算,为使铁粉和硫粉都能全部反应,两者最佳质量比应是   。
【答案】(1)Fe+S FeS
(2)放出热量
(3)用磁铁吸引,若没有物质被吸引则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4)7∶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从而写也反应方程式,利用方程式确定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解答】(1)由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反应为铁与硫加热条件下生成硫化亚铁的反应;(2)由题意可知,铁与硫用烧红的玻璃棒接触后反应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混合物全部呈红热状态,由此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3)铁有铁磁性,能被磁铁吸引,所以可用磁铁吸引,若不能被吸引则说明铁从游离态变成了化合态;(4)由方程式可知铁与硫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6:32=7:4.
二、中档题
6.能用金属与同一种稀酸反应制取的化合物是(  )
A.CuCl2,AlCl3 B.ZnCl2,MgCl2
C.Fe2(SO4)3,FeSO4 D.Na2SO3,K2SO4
【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分析;注意铁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亚铁化合物。
【解答】A.铜不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B.锌、镁分别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氯化镁,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不能生成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亚硫酸钠是金属与亚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是金属与硫酸反应生成,酸不是同一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根据图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推测甲为(  )
A.铜 B.碳酸钠 C.氧化铜 D.氢氧化钡
【答案】C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涉及到的物质间的反应与转化分析。
【解答】A.铜不能稀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硫酸钠不能与铁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二者都不能与铁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溶液中有硫酸铜生成
【答案】C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铜、氧化铜、硫酸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分析。有关图像题要注意图像的变化规律及起点、转折点等。
【解答】A.ab段溶液质量没变化,证明铜没有与酸发生反应,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不符合题意;
B.从b点到c点,溶液质量增加,说明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与酸发生了反应,则酸减少,酸性变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
C.从c点到d点,为硫酸铜与酸反应结束的图像,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硫酸铜,可能有硫酸,符合题意;
D.bc段为生成蓝色溶液的图像,则溶液中有硫酸铜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选项 X Y Z
A CO2 Na2CO3 CaCO3
B CuO Cu(NO3)2 Cu(OH)2
C HCl BaCl2 NaCl
D Mg MgO MgCl2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各物质间的性质进行分析,注意难溶性碱不能由金属氧化物与水一步反应实现。
【解答】氧化铜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但氧化铜无法通过一步直接生成氢氧化铜,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一根用细绳吊着的长玻璃棒左端绕上光亮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如图)。用酒精灯给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发现玻璃棒左端下降。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左端下降的原因:   。
(2)将玻璃棒连同细绳取下,铜丝端浸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取出,洗涤、干燥再重新吊起(细绳系在玻璃棒的位置不变),玻璃棒   (填“能”或“不能”)再次保持水平。
【答案】(1)2Cu+O2 2CuO
(2)不能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铜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析;根据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
【解答】(1)左端下降是因为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的质量等于铜与氧气质量之和;(2)铜丝表面的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剩余的铜的质量减少,玻璃棒不能保持水平。
11.下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   ;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   。
【答案】(1)H2
(2)CuO+H2SO4=CuSO4+H2O
(3)mA=mB>m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铜不能与酸反应,能与氧气反应分析;根据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分析。
【解答】(1)铜片A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加入X物质,得铜片B,若X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为氢气;(2)氧化铜能与硫酸的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所以方法2的反应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3)方法1将氧化铜又变成铜,所以铜片B质量与铜片A质量相等,方法2将氧化铜变成硫酸铜,所以铜片C质量比A变少,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mA=mB>mC。
三、拓展题
12.上课时,老师向盛有氧化钙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小烧杯上方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据此现象,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不考虑空气中的成分对该实验的影响)
(1)烟雾中有氢氧化钙,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小烧杯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理由是该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使水蒸发。
(3)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烟雾,再将大烧杯正放,向大烧杯中加少量水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   色。
(4)烟雾中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有两种情况:
组成1:氢氧化钙;组成2:   。
(5)建筑工地上若有较大的石灰池,工人在此工作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举一例)。
【答案】(1)CaO+H2O=Ca(OH)2
(2)放出
(3)红
(4)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5)戴口罩;穿防护服;竖立警示牌;拉起安全网等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且反应时放出大量热,氧化钙和氢氧化钙都是白色固体分析。
【解答】 (1)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同时放出大量热,所以小烧杯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3)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色;(4)烟雾中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5)由上述现象可知,建筑工地上有较大的石灰池,为健康起见,工作们要在工作时戴口罩;穿防护服;竖立警示牌;拉起安全网等。
13.呼吸面具中“氧气再生剂”的主要成分是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使用后变成白色固体。某兴趣小组对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提出猜想】根据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对白色固体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氢氧化钠;
猜想Ⅱ:碳酸钠;
猜想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入   
   
证明猜想Ⅲ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Ⅲ成立。
【拓展应用】“氧气再生剂”的保存方法是    。
【答案】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氯化钙溶液;Na2CO3+CaCl2=2NaCl+CaCO3↓;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密封存放于干燥处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解答】人在呼吸的时候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氧气再生剂使用后变成的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成分;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氢氧化钠不反应,然后将溶液中加入酚酞,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还有氢氧化钠;由此可知,氧气再生剂要密封保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2.5 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第2课时)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铁与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物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为了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包装袋中可放入的化学物质是(  )
A.氧气 B.铁粉 C.硫 D.生石灰
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4.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 B.CO C.NaOH D.CaO
5.把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均匀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的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混合物全部呈红热状态,冷却后得到黑色的固体化合物——硫化亚铁。
(1)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2)铁跟硫反应时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
(3)用什么实验可以证实反应中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
(4)从理论上计算,为使铁粉和硫粉都能全部反应,两者最佳质量比应是   。
二、中档题
6.能用金属与同一种稀酸反应制取的化合物是(  )
A.CuCl2,AlCl3 B.ZnCl2,MgCl2
C.Fe2(SO4)3,FeSO4 D.Na2SO3,K2SO4
7.根据图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推测甲为(  )
A.铜 B.碳酸钠 C.氧化铜 D.氢氧化钡
8.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溶液中有硫酸铜生成
9.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选项 X Y Z
A CO2 Na2CO3 CaCO3
B CuO Cu(NO3)2 Cu(OH)2
C HCl BaCl2 NaCl
D Mg MgO MgCl2
A.A B.B C.C D.D
10.一根用细绳吊着的长玻璃棒左端绕上光亮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如图)。用酒精灯给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发现玻璃棒左端下降。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左端下降的原因:   。
(2)将玻璃棒连同细绳取下,铜丝端浸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取出,洗涤、干燥再重新吊起(细绳系在玻璃棒的位置不变),玻璃棒   (填“能”或“不能”)再次保持水平。
11.下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   ;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   。
三、拓展题
12.上课时,老师向盛有氧化钙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小烧杯上方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据此现象,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不考虑空气中的成分对该实验的影响)
(1)烟雾中有氢氧化钙,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小烧杯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理由是该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使水蒸发。
(3)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烟雾,再将大烧杯正放,向大烧杯中加少量水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   色。
(4)烟雾中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有两种情况:
组成1:氢氧化钙;组成2:   。
(5)建筑工地上若有较大的石灰池,工人在此工作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举一例)。
13.呼吸面具中“氧气再生剂”的主要成分是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使用后变成白色固体。某兴趣小组对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提出猜想】根据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对白色固体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氢氧化钠;
猜想Ⅱ:碳酸钠;
猜想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入   
   
证明猜想Ⅲ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Ⅲ成立。
【拓展应用】“氧气再生剂”的保存方法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盐的定义分析。
【解答】铁与硫反应生成物为金属与非金属组合而成的物质,属于盐类。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根据铁能与氧气、水反应生锈分析。
【解答】食品接触氧气时易变质,铁能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以除去氧气,所以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于盐溶液中金属,即强金属置换弱金属分析。
【解答】由图像可知,甲能生成乙,说明甲活动性比乙强,丙能生成甲和乙,说明丙活动性比甲和乙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丙、甲、乙;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解答】X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X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则X应为酸类物质;
故答案为:A。
5.【答案】(1)Fe+S FeS
(2)放出热量
(3)用磁铁吸引,若没有物质被吸引则铁已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4)7∶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确定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从而写也反应方程式,利用方程式确定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解答】(1)由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反应为铁与硫加热条件下生成硫化亚铁的反应;(2)由题意可知,铁与硫用烧红的玻璃棒接触后反应部分混合物迅速变成红热状态,移开玻璃棒后,反应继续剧烈进行,混合物全部呈红热状态,由此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3)铁有铁磁性,能被磁铁吸引,所以可用磁铁吸引,若不能被吸引则说明铁从游离态变成了化合态;(4)由方程式可知铁与硫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6:32=7:4.
6.【答案】B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分析;注意铁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亚铁化合物。
【解答】A.铜不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B.锌、镁分别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氯化镁,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不能生成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亚硫酸钠是金属与亚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是金属与硫酸反应生成,酸不是同一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涉及到的物质间的反应与转化分析。
【解答】A.铜不能稀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硫酸钠不能与铁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二者都不能与铁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铜、氧化铜、硫酸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分析。有关图像题要注意图像的变化规律及起点、转折点等。
【解答】A.ab段溶液质量没变化,证明铜没有与酸发生反应,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不符合题意;
B.从b点到c点,溶液质量增加,说明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与酸发生了反应,则酸减少,酸性变弱,溶液的pH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
C.从c点到d点,为硫酸铜与酸反应结束的图像,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硫酸铜,可能有硫酸,符合题意;
D.bc段为生成蓝色溶液的图像,则溶液中有硫酸铜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各物质间的性质进行分析,注意难溶性碱不能由金属氧化物与水一步反应实现。
【解答】氧化铜能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但氧化铜无法通过一步直接生成氢氧化铜,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1)2Cu+O2 2CuO
(2)不能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铜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析;根据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
【解答】(1)左端下降是因为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的质量等于铜与氧气质量之和;(2)铜丝表面的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剩余的铜的质量减少,玻璃棒不能保持水平。
11.【答案】(1)H2
(2)CuO+H2SO4=CuSO4+H2O
(3)mA=mB>m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铜不能与酸反应,能与氧气反应分析;根据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分析。
【解答】(1)铜片A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加入X物质,得铜片B,若X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为氢气;(2)氧化铜能与硫酸的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所以方法2的反应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3)方法1将氧化铜又变成铜,所以铜片B质量与铜片A质量相等,方法2将氧化铜变成硫酸铜,所以铜片C质量比A变少,则mA、mB、mC的大小关系为mA=mB>mC。
12.【答案】(1)CaO+H2O=Ca(OH)2
(2)放出
(3)红
(4)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5)戴口罩;穿防护服;竖立警示牌;拉起安全网等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且反应时放出大量热,氧化钙和氢氧化钙都是白色固体分析。
【解答】 (1)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同时放出大量热,所以小烧杯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3)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色;(4)烟雾中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5)由上述现象可知,建筑工地上有较大的石灰池,为健康起见,工作们要在工作时戴口罩;穿防护服;竖立警示牌;拉起安全网等。
13.【答案】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氯化钙溶液;Na2CO3+CaCl2=2NaCl+CaCO3↓;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密封存放于干燥处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解答】人在呼吸的时候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氧气再生剂使用后变成的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成分;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氢氧化钠不反应,然后将溶液中加入酚酞,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还有氢氧化钠;由此可知,氧气再生剂要密封保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