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节国际环境1.资本主义体系被严重地削弱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4.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最突出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开拓外交新局面1949年: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5年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3年周总理首次提出;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
声明双方同意这一基本原
则。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为第一任大使罗中向毛泽东递交国书后,与我国领导人的合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1949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访问苏联期间的毛泽东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定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度尼西亚,与苏加诺总统交谈一九五四年四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一九五五年第一次亚非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会议成果: 1.《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经济合作”、
“文化合作”等七部分2.《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提出和平共处十项原则3.形成“万隆精神”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条目解析】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提出;
1954年中印联合声明将和平共处理主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的原则;
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实质: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和平和进步。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目的:和平解决印度友那及朝鲜问题的外长会议 。
中国贡献:提出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六点建设意见。
地位: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3.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中国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阻挠破坏;与各国之间因社会制度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内容: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
作用: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 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2.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 )
A.华盛顿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洲国家之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最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 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最先是由谁提出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些原则”的内容。
(3)“这些原则”在处理国家间事务中有何意义?
2.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选集》下卷
材料二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古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决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亚非会议文件选辑》
材料三 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71个代表团,共1760人,比1954年增加64%,到1956年,中国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当时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当时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4)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交外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趋对峙之际,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决定了中国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而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正在以独立自主的步伐走在国际政治的舞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二、难点:1、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2、亚非会议。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自1840年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讲授新课〗
一、建国初外交方针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建国初的国际形势如何?
2、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我国外交的总原则,是什么?
3、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其含义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4、你认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5、建国初,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6、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6、活动探究: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读史感悟
①新中国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出卖国家的主权;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的?
③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二)讲解
1、国际背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内容:(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奉行原因:①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自主的政策;③旧中国采取耻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纳新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④当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亚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⑤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十个国家建交。(2)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团出访苏联,双方就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会谈。(3)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5、一边倒的必要性: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形成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他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4、活动探究: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第3集
读史感悟:
①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列出其内容。
②“这些原则”首先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③“这些原则”在处理国际事物中有何意义?
(二)讲解
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3、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成就
(一)学生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日内瓦会议的情况
2、简述万隆会议的情况。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3、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4、活动探究: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读史感悟
①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
②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方针的?
③这个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P79学习思考)
④“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分别是指什么?
(二)讲解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会议召开:1954年4月中、英、美、法等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
(3)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5)意义:①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背景: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仍在继续,而这时,亚非广大地区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这些亚非国家为维护和平和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他们在两极对立中采取中立立场,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参与任何军事集团,在两个超级大国间推行平衡外交,以保留自己的战略主动权。同时主张刚摆脱殖民压迫的亚洲新兴国家和睦团结,以共同抗衡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的强权势力。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3)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意义:①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3、取得成就原因:国际:(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1)卓越的外交家;(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1、《填充图册》及《课程探究》。
2、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课后反思】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测试
一、选择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尖锐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的斗争 C.亚、非、拉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 D.中国人民与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 答案:B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3 我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的是 ………………………( ) A.平等互惠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互不侵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答案:B 4 我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雅尔塔会议 答案:A 5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 A.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与攻击共产主义的分子进行坚决斗争 C.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D.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D 6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与苏联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答案:C 7 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 A.《共同纲领》的通过 B.参加亚非会议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答案:C 8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答案:C 9 新中国外交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外交人才 B.始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在外交领域善于运用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D.团结了广大发展中国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请回答: (1)材料二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列举出其具体内容。 (2)“这些原则”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3)“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周恩来。 (3)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1 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怎样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的。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第一年里先后与苏联等10个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推动会议取得了成功,扩大了中国的影响。(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些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使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开拓了外交的新局面。 12 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2)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3)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4)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5)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素材
历史回眸
一、变动中的世界格局 1.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2.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走上民族独立之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走向衰落。 3.大多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重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厂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互相对峙的局面。 二、“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方针。 2.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交。随后,保加利亚、朝鲜、捷克、波兰等lo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3.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两国领导人磋商了需要在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4.1950年1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54年4~7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1955年4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突破思路
本节课包括变动中的世界格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三个子目。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我们应注意从纵向方面按时间顺序理清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线索,从横向方面注意不同阶段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原则的坚定性,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不同阶段调整的是具体的外交方针,始终不变的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而言,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进行突破: (1)变动中的世界格局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应结合《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等有关资料,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从两大阵营对峙、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等角度,归纳出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 (2)“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结合《共同纲领》规定外交总原则,说明当时的外交政策和方针。②指导学生回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理解“另起炉灶”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必要性和特定含义;结合毛泽东在《沦人民民主专政》中的论述,分析“一边倒”的必要性。③关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即可,不必展开。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外交总原则决定了外交政策,而方针则是外交政策的具体化,成就则是它们的重要成果。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 这部分主要阐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评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三大内容,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周恩来访问印度》等插图,结合出示的有关资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及影响;至于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可以适当补充中国政府推动两次会议成功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解析,说明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和历史贡献。
合作讨论1
从1949年1月到6月,毛泽东多次谈到:“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与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对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态度亦应在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关于中国对外政策,是打扫好房子再请客,真正的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里来,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结合有关知识思考:毛泽东主张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主张在新中国初期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 我的思路:首先应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上的内容不难找到第一问的答案,其次应明确“新中国初期”这一时间范围,指的是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间段。作答时不要超出这一时间范围。需要注意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建国以来始终未变的、基本的内容,但“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所以采取上述方针政策,正是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国际形势要从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三个方面分析。 ?
合作讨论2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在国际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使我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20世纪中期,新中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我的思路:关于这一原则的实践及其成果要注意时间范围的限制,应包括这一时期的对中印、中缅关系的处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如果撇开时间限制,这一原则的实践结果也包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取得的一些外交成就,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3.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鲜明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请思考:万隆会议上,中国同参加会议的亚非国家有哪些“同”和“异”? 我的思路:相同点应从斗争对象,国家要求等方面分析,如: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等。不同点可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思考。 其实,今天的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依然存在“同”和“异”,但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中国和亚非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都能发展友好关系。事实证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是能够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和平共处的。
时空隧道1 新旧中国关于旅顺、大连问题的解决办法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中俄《旅大租借条约》(1889年3月) 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租地之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中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一一《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术,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一一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思维点睛:四段材料反映了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过程。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的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上述过程又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上述材料还表明,清政府、国民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说明,弱国无外交,各大国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对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时空隧道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施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看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的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思维点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冲破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上述材料就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上、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材料二是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外交政策出发点的实际应用。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亚非国家因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矛盾和分歧,为了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明确指出“求同”的基础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残酷掠夺,现在反对殖民主义;“存异”是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务实策略,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印关系由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制造的麻烦,中印两国于1950年正式建交后,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除边界问题外,还有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特权,如在拉萨、亚东、江孜、噶大克等地驻有代表、商站,经营西藏的邮政、电报、电话,在西藏设有12个驿站,在亚东、江孜等交通要道驻有军队等。为解决这些问题,1953年底,中印两国进行谈判。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双方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根据协定,取消了印度继承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种种特权。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签订的主要协定及内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两国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协定规定,在缔结对日和约后,苏联将不迟于1952年把中苏共管的中国长春铁路属于苏联的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苏联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军,并将该基地的全部设备移交给中国;中国政府偿付苏联从1945年起对上述设备之恢复和建设的费用;苏联租用或管辖的大连财产移交给中国。这些条约和协定的签订,确认了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盟关系,规定了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的全面合作关系。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摘录)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议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