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课题1 爱护水资源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8·德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生态环境部3月23日发布的2018年环境日主题。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上述主题不相符的是( )
A.重复使用某些塑料袋 B.垃圾分类回收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用淘米水浇花
【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保护水资源;塑料的使用与发展
【解析】【解答】A、重复使用某些塑料袋,保护资源和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故不符合题意;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污染,不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故符合题意;
D、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重复使用无毒害的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
C、使用一次性餐具既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D、“一水多用”可以节约水资源。
2.(2018·南京)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生活中节约用水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答案】B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A不符合题意;
B.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了水资源,B符合题意;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消耗,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水资源污染与防治方法进行分析。
3.(2018九上·凤阳期末)“再生水”是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水质标准的中(中水是指介于自来水和污水之间的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B.过滤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
D.“再生水”可能是纯净物
【答案】D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中水是废水的二次利用,它的利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过滤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B不符合题意;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C不符合题意;
D、中水是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中水水质介于自来水和污水之间以及节约用水及水的净化方法解答
4.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据估测海洋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氧元素 B.氢元素 C.钠元素 D.氯元素
【答案】A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海水中主要物质是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达到88.9%,故海水中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海水中的元素含量分析回答。
5.(2018·宝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并将可燃物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B.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物
C.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加高炼铁厂烟囱,可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白色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不符合题意;
B、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能减少白色污染,减少化工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符合题意;
C、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当超出了水的自净能力仍会污染,不符合题意;
D、加高炼铁厂烟囱,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总量,不能减少空气污染,反而会扩大污染的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燃烧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等;
B、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减少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
C、水体的自净能力有限,且时间长,如果排放的生活污水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则会造成水体污染;
D、加高炼铁厂烟囱,废气任然排放于空气中,一样造成大气污染。
6.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北东市政府给每户居民发放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生活、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D.沿海地区可以不考虑节约用水的问题
【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市政府给每户居民发放节水龙头,能节约用水,A不符合题意;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可以节约用水,B不符合题意;
C、将生活、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能节约用水,C不符合题意;
D、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沿海地区也要考虑节约用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人们生活中需要淡水,而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很少,海水不能直接利用解答
二、填空题
7.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的 、 、 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城镇垃圾的随处堆积; 、 的过量施用。
【答案】废渣;废气;废水;农药;化肥
【知识点】绿色化学;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气、废液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城镇垃圾的随处堆积;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
【分析】根据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8.某晚报报道:位于某市内流河旁,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牛奶包装盒等挤占了大半个河”,节约用水、爱护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沿岸居民能闻到垃圾散发的臭味,这是因为分子 .
(2)采用 操作可以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
(3)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为污染.如使用含磷洗衣粉的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磷”是指 .
①元素 ②原子 ③离子 ④分子
(4)面临淡水资源的短缺,化学老师倡议“一水多用”.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项具体措施 .
【答案】不断运动;过滤;①;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或洗衣水用来拖地等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保护水资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气味分子不断运动,向周围空间散发,故答案为:不断运动.
(2)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属于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除掉,故答案为:过滤.
(3)含磷洗衣粉,这里的“磷”是指磷元素,故选①.
(4)“一水多用”属于节约用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如涝菜水浇花,洗衣水拖地板等,故答案为: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或洗衣水用来拖地等.
【分析】(1)该空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特征的认识,分子的特征是分子很微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能闻到垃圾散发的臭味这是垃圾腐烂,气味分子不断运动的原因;
(2)该空考查净化水的方法,净化水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是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属于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除掉;
(3)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含磷洗衣粉,这里是指宏观物质,因此这里的磷指磷元素;
(4)“一水多用”就是提高水的使用次数,属于节约用水的措施,其方法多种多样,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见到,如洗菜水浇花,洗衣水拖地板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课题1 爱护水资源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8·德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生态环境部3月23日发布的2018年环境日主题。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上述主题不相符的是( )
A.重复使用某些塑料袋 B.垃圾分类回收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用淘米水浇花
2.(2018·南京)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生活中节约用水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3.(2018九上·凤阳期末)“再生水”是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水质标准的中(中水是指介于自来水和污水之间的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B.过滤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
D.“再生水”可能是纯净物
4.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据估测海洋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氧元素 B.氢元素 C.钠元素 D.氯元素
5.(2018·宝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并将可燃物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B.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物
C.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加高炼铁厂烟囱,可减少空气污染
6.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北东市政府给每户居民发放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生活、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D.沿海地区可以不考虑节约用水的问题
二、填空题
7.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的 、 、 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城镇垃圾的随处堆积; 、 的过量施用。
8.某晚报报道:位于某市内流河旁,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牛奶包装盒等挤占了大半个河”,节约用水、爱护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沿岸居民能闻到垃圾散发的臭味,这是因为分子 .
(2)采用 操作可以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
(3)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为污染.如使用含磷洗衣粉的生活污水会造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这里的“磷”是指 .
①元素 ②原子 ③离子 ④分子
(4)面临淡水资源的短缺,化学老师倡议“一水多用”.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项具体措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保护水资源;塑料的使用与发展
【解析】【解答】A、重复使用某些塑料袋,保护资源和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能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故不符合题意;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污染,不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故符合题意;
D、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重复使用无毒害的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
C、使用一次性餐具既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D、“一水多用”可以节约水资源。
2.【答案】B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A不符合题意;
B.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了水资源,B符合题意;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消耗,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水资源污染与防治方法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中水是废水的二次利用,它的利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过滤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B不符合题意;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C不符合题意;
D、中水是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意,中水水质介于自来水和污水之间以及节约用水及水的净化方法解答
4.【答案】A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海水中主要物质是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达到88.9%,故海水中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海水中的元素含量分析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白色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不符合题意;
B、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能减少白色污染,减少化工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符合题意;
C、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当超出了水的自净能力仍会污染,不符合题意;
D、加高炼铁厂烟囱,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总量,不能减少空气污染,反而会扩大污染的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燃烧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等;
B、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减少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
C、水体的自净能力有限,且时间长,如果排放的生活污水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则会造成水体污染;
D、加高炼铁厂烟囱,废气任然排放于空气中,一样造成大气污染。
6.【答案】D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A、市政府给每户居民发放节水龙头,能节约用水,A不符合题意;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可以节约用水,B不符合题意;
C、将生活、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能节约用水,C不符合题意;
D、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沿海地区也要考虑节约用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人们生活中需要淡水,而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很少,海水不能直接利用解答
7.【答案】废渣;废气;废水;农药;化肥
【知识点】绿色化学;保护水资源
【解析】【解答】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气、废液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城镇垃圾的随处堆积;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
【分析】根据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8.【答案】不断运动;过滤;①;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或洗衣水用来拖地等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保护水资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气味分子不断运动,向周围空间散发,故答案为:不断运动.
(2)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属于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除掉,故答案为:过滤.
(3)含磷洗衣粉,这里的“磷”是指磷元素,故选①.
(4)“一水多用”属于节约用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如涝菜水浇花,洗衣水拖地板等,故答案为: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或洗衣水用来拖地等.
【分析】(1)该空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特征的认识,分子的特征是分子很微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能闻到垃圾散发的臭味这是垃圾腐烂,气味分子不断运动的原因;
(2)该空考查净化水的方法,净化水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是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等属于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除掉;
(3)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含磷洗衣粉,这里是指宏观物质,因此这里的磷指磷元素;
(4)“一水多用”就是提高水的使用次数,属于节约用水的措施,其方法多种多样,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见到,如洗菜水浇花,洗衣水拖地板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