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集合》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兴趣帮助学生认识集合。 主题中的运动会比赛通知。 各班选拔8名踢毽子同学,9名跳绳同学 2.注意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枯燥的数学赋予生活的气息,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集合圈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集合圈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形、文本和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了解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利用集合图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②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③思维与表达: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④交流与反思: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情境导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三举行运动会,请各班本周五选拔8名踢毽子同学,9名跳绳同学参加比赛,望周知。 教务处
教师活动: 一、情镜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学校定于下周三举行运动会,各班本周五需要选拔8名踢毽子同学,9名跳绳同学参加比赛。 教师:我们一起看一看都有谁参加了。 二、引导自学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104页 2.学生尝试完成“自主学习”的相关练习。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尝试完成下表
活动意图:通过情境引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环节二: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1.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1)同桌交流: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教师活动: 1.教师强调先独立观察,再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其余学生适当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观察,再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学生展示 小组1: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我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连起来,有3个重复的。 小组2:画表格表示 小组3:集合的方法
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集合观念
环节三:实践应用 一、数学书105页做一做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2.完成练习,出示课件。 (1)既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 )人。 (2)上光荣榜的一共有( )人。 二、拓展练习 1.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A组、B组两个小组各有16人,每组两人一对进行比赛,负者被淘汰,胜者进入下一轮,最后两组第一名进行决赛,两个小组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教师活动: 一、做一做 独立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二、课后巩固作业 课后完成“拓展练习”。 教师巡视,查找问题或特例。 学生活动: 1、学生口答,集体纠正。 2、学生口答,集体纠正。 3、学生在题纸上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请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秒”的认识,深入理解1时=60分,1分=60秒。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强化I分钟、1秒钟的时间观念。
环节四:自我总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发展性作业:找找生活中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板书设计 利用集合图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计算方法: 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总人数 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总人数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集合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②知识与技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思维与表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④交流与反思: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复习旧知 一、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学习的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 师: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总人数 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总人数
教师活动: 对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行复习并提问。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活动: 学生口答,集体纠正。
活动意图:通过谈话引入,使学生对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一个认知。
环节二:实践应用 1、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学生做完以后,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想法,最好是举一反三,明白本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 (1)既会唱歌又会跳舞的有( )人。 (2)学校歌舞小组一共有( )人。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在圈中填上合适的数。 两个圈中都有的数有多少个?请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 3.小雨一家去采摘。爷爷、爸爸、外公、姨妈、小雨、叔叔6人采摘了圣女果,奶奶、妈妈、爷爷、小雨4人采摘了草莓,姑姑、舅舅、外婆3人采摘了小黄瓜。 (1)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 )人 (2)采摘圣女果和草莓的共有( )人。 4.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为战胜新冠病毒,某市计划抽调一批医护人员到疫情严重地区支援,这些医护人员中,有25人曾参加过“非典”的医疗救护队伍,有36人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护队伍,已知这支医疗队伍总共45人,参加过两次医疗救护队伍的医护人员有多少人? 5.三个小朋友比赛,看谁写出带“春” 字的成语多,小刚写出了15个,小佳写出了8个,小红写出了10个,小佳写出的8个成语小刚都写出来了,小红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小刚也写出来了。 (1)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 (2)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名说出答案。 2、根据题意得到结果。 3、根据题意得到结果。 4、教师巡视,查找问题或特例,学生板演。 5、教师巡视,查找问题或特例,学生板演。 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稳固应用。 1、学生口答,集体纠正。 2、学生在题纸上独立练习。 3、学生口答,集体纠正。 4、请学生板演,交流,集体订正。 5、请学生板演,交流,集体订正。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环节三:自我总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5道集合的解决问题。 发展性作业:发现生活中有关集合的数学问题。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