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教学设计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钠的几种化合物 焰色试验
课题: 2.1.2 钠的几种化合物 焰色试验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标要求 能依据钠的化合物的物质类别及元素化合价,预测其化学性质及变化,能够列举、描述、辨识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能表示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焰色试验的概念与操作。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内容,该内容是高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同时还是学生系统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起始课。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其他金属有指导性作用。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维模型,进一步突出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突破进行难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本节还设计了两个专题(两课时)。因此,本节内容共分四个课时完成。 “钠的几种化合物 焰色试验”为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本课时重点学习钠的氧化物和钠的碳酸盐及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钠的化合物尤其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钠的化合物也是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高频考点,会以各种题型出现,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前面所学的钠的知识,而且也为后面的学习氯及其化合物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钠及其氧化物都是沿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顺序展开,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部分的学习采用的是通过用途来探究性质的学习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生活问题来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来获得化学知识,逐步培养“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另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部分的内容构建了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般研究模型,对后续章节其他元素如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起支撑作用。 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于钠的氧化物没有什么变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增加了用途、科学史话—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将旧教材中的“焰色反应”改为了“焰色试验”,增加了“研究与实践”-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本课时内容较多,并有效地利用了实验等手段。本课时共安排了4个实验,将钠的化合物的学习融合在其中,给学生以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行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依据这些规律性知识,进一步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作出推断和预测,并通过实验探究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Na2O、Na2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探究、原理分析,掌握钠的两种氧化物的重要性质,建立基于类别、核心元素价态等认识物质性质、设计物质转化的基本思维模型。 2.通过Na2CO3、NaHCO3的水溶性和稳定性的实验探究,掌握两种钠盐性质上的异同点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3.通过学习碳酸钠和碳酸钾焰色试验,知道焰色试验的操作方法,掌握钠、钾及其化合物的检验方法,了解焰色试验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Na2O、Na2O2的性质、Na2CO3、NaHCO3的性质及相互转化 难点:Na2O2的化学性质、Na2CO3、NaHCO3的相互转化
核心素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钠的化合物实验现象观察、推理分析,建立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并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钠的化合物的相关实验,体验有序、全面、敏锐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于钠的化合物性质的研究,培养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了解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Na2O、NaOH、Na2CO3等钠的化合物。对钠的化合物有了阅读的了解。上一节又学习了钠单质,对金属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本节的内容,可以对几种重要钠的化合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知识点也会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但所学的知识是片面的、不系统的,本节课了一年对比的方法学习钠的氧化物、钠的碳酸盐,可以使学生对钠的化合物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另外,这部分内容实验多,与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比较总结、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学好该部分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景导入 生活情境 【回顾1】氧化物的定义: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等。 【回顾2】Na2O 属于碱性氧化物(填“酸性”或“碱性”)能和水、酸 、酸性氧化物等物质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板书】Na2O+H2O=2NaOH、Na2O+2HCl=2NaCl+H2O、CaO+CO2=Na2CO3 。 【回顾3】NaOH是一种强碱,俗称火碱、烧碱、苛性碱 ,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能和酸、酸性氧化物、盐等物质反应。 【预习1】而过氧化钠是特殊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均能与水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板书】Na2O+H2O===2NaOH 、 2Na2O2+2H2O===4NaOH+O2↑ ; 它们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板书】Na2O+CO2===Na2CO3 、 2Na2O2+2CO2===2Na2CO3+O2.。 【预习2】按照组成元素分类,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属于钠或碳酸盐,碳酸钠具有稳定性,而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化学方程式为: 【板书】2NaHCO3Na2CO3+H2O+CO2↑ 。 【导入】趣味实验“滴水生火”。把少量淡黄色粉末平铺在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粉末进入脱脂棉中,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观察棉花会燃烧。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旧知,预习新知,创设趣味实验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和求知欲。
环节二、 氧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活动一、探究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过渡】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过氧化钠也是碱性氧化物吗?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问题1】结合教材P37“思考与讨论”,联系碱性氧化物的通性,思考氧化钠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你认为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时什么? 【学生1】①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状固体,属于碱性氧化物,性质与氧化钙相似。因此,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学生2】板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O+H2O===2NaOH;Na2O+2HCl===2NaCl+H2O;Na2O+CO2===Na2CO3。 【学生3】②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分析物质组成→确定物质类别→预测物质性质(依据类别共性类比典型代表物)→(实验验证)确认物质性质。 【教师】评价、强调。 【问题2】类比Na2O,预测Na2O2的化学性质,完成教材P37【实验2-3】,观察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思考其原理,填写下表内容。 【学生1】①组成元素一样、均为金属氧化物;因此,可能能与水、二氧化碳、盐酸等物质反应。 【教师】强调实验安全及注意事项、投影表格。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填写表格内容。 实验 操作 将1 2 mL水滴入盛有1~2 g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触摸试管外壁,感受有什么变化;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观察有何现象。实验 现象①滴入水后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用手轻摸试管外壁,其感觉是试管壁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③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pH试纸变蓝呈碱性。实验 结论①由上述实验可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和碱性物质生成。 ②根据元素组成可知化学方程式应为:2Na2O2+2H2O===4NaOH+O2↑,其中氧化剂是过氧化钠,还原剂也是过氧化钠。
【教师】播放视频、评价、补充。 【对应练习1】Na2O和Na2O2具有相似的性质是( ) A.颜色 B.水溶液的酸碱性 C.氧化性 D.碱性氧化物 【答案】B 【解析】A、氧化钠是白色的,但是过氧化钠是黄色的固体,故A错误;B、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水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C、氧化钠无氧化性,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故C错误;D、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D错误;故选B。 【对应练习2】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烧碱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Na+浓度增大,有O2放出 B.溶液碱性不变,有H2放出 C.溶液中Na+数目减少,有O2放出 D.溶液碱性增强,有O2放出 【答案】C 【解析】过氧化钠与饱和烧碱溶液中的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放出大量的热,恢复为原温度,NaOH的溶解度不变,烧碱溶液仍为饱和溶液,NaOH、Na+、OH-都不变,碱性不变,但溶液中水减少了,溶解的NaOH也随之减少,溶液中Na+数目将减少,故C选项正确;故答案选C。 联系旧知,引发思考,形成构建物质类别已经物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利用碱性氧化物的通性,预测过氧化钠的性质,并通过属于验证其预测,为后续判断过氧化钠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通过依据。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活 动 二活动二、探究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CO2的反应 【过渡】Na2O2除能与水反应外,还能与CO2反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趣味实验。 【问题1】实验探究“吹气生火”:把少量淡黄色粉末平铺在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粉末进入脱脂棉中。用细长玻璃管向淡黄色粉末中缓缓吹气,观察现象,思考其原理?(见PPT视频) 【教师】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学生1】①现象是脱脂棉燃烧。 【学生2】②脱脂棉中的过氧化钠与吹出的水气反应,产生了氧气。 【学生3】③除了过氧化钠与水气反应,产生了氧气外,过氧化钠还能与吹出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了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CO2===2Na2CO3+O2; 【学生4】④该反应中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因此,Na2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在Na2O2与水、CO2反应中,Na2O2均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如图: 【学生5】⑤根据上述性质可知,Na2O2可作为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O2的来源。 【教师】强调:①氧化剂、还原剂均为Na2O2;②1Na2O2个参加反应,转移1个电子。 【问题2】归纳小结:比较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异同点,完成下表内容。 【教师】投影表格、巡视。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讨论交流。 名称氧化钠过氧化钠化学式Na2ONa2O2氧的价态-2-1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生成条件常温加热化学性质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相同点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都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不同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有氧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而Na2O于二者反应均不产生氧气,不具有强氧化性。
【教师】强调:Na2O和Na2O2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2:1。 【问题3】根据Na2O2与水反应的原理,请写出Na2O2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此说明Na2O2属于碱性氧化物吗?为什么? 【学生1】①Na2O2与盐酸反应。可以看成Na2O2与盐酸反应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盐酸反应:Na2O+H2O===2NaOH、NaOH+HCl===NaCl+H2O。总反应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学生2】②因为Na2O2与酸反应时,除生成盐和水外,还生成O2,因此,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而属于过氧化物。 【教师】评价、强调。 【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过氧化钠和氧化钠性质异同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所得固体产物相同 B.都能与二氧化碳或水发生化合反应 C.与水反应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D.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而氧化钠只是一种碱性氧化物 【答案】B 【解析】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Na2O+H2O===2NaOH,Na2O+CO2===Na2CO3,Na2O2与CO2或H2O的反应不是化合反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长期置于空气中,最终都变为碳酸钠白色粉末,故A项正确;D项显然也正确。 【对应训练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a2CO3,Na2O2与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O2 ③Na2O是淡黄色物质,Na2O2是白色物质 ④Na2O2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可 ⑤Na2O2和Na2O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A.都正确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 【答案】D 【解析】①Na2O和水反应只生成碱,是碱性氧化物,Na2O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①错误;②Na2O2与CO2反应生成O2 不属于置换反应,故②错误;③氧化钠为白色,过氧化钠为淡黄色,故③错误;④Na2O2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而Na2O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Na2O2可作供氧剂,而Na2O不行,故④正确;⑤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所以Na2O2和Na2O焰色反应均为黄色,故⑤正确;故选:D。 创设实验情境,认识过氧化钠的性质。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深化对钠的两种氧化物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类比推理,得出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的结论。 检测与评价,通过反馈,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环节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活活动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质性 【过渡】日常生活中在做面包、馒头时,为了疏松可口,要加入哪些食品添加剂? 【学生】发酵粉、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 【问题1】根据教材P38页【实验2-4】: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各约 1 g),完成下列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填入下表: 【教师】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播放视频、投影表格。 【学生】观察、参与、填写表格内容。 实验操作Na2CO3NaHCO3①观察Na2CO3和NaHCO3的外观并进行描述白色粉末细小的白色晶体②向以上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观察现象;将温度计分别插入其中,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粉末结块变成晶体;放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升高晶体部分溶解;吸热,温度计的示数降低③继续向②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 水,用力振荡,有何现象完全溶解部分溶解④分别向③所得的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有何现象溶液变红色溶液变微红色初步结论遇水生成含结晶水的晶体(Na2CO3·xH2O),溶液碱性比NaHCO3强加水部分溶解,溶液碱性比Na2CO3弱
【教师】评价、强调。 【问题2】观察样品,结合上述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所知道的它们的用途,填写下表内容。 【教师】展示样品、引导思考、投影表格。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Na2CO3NaHCO3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水中易溶,但比Na2CO3的溶解度小用途去除油污、制肥皂、造纸、制玻璃、食用碱的主要成分制药(治疗胃酸过多)、配制糕点
【问题3】探究:金属钠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最终生成的什么物质?写出核心化学方程式。 【学生1】①金属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终完全转变为Na2CO3粉末,此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与现象有: 【学生2】②发生的主要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4Na+O2===2Na2O;Na2O+H2O===2NaOH;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Na2CO3·10H2O===Na2CO3+10H2O。 【教师】评价、投影、强调。 【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小苏打的叙述准确的是( ) 化学式为Na2CO3 B.受热不分解 C.属于盐 D.与盐酸不反应 【答案】C 【解析】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HCO3,A项错误;NaHCO3是可溶性碳酸氢盐,受热易分解,B项错误;NaHCO3是碳酸氢盐,属于盐,C项正确;NaHCO3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项错误。 【对应训练2】现有一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为检验该固体是否部分变质为碳酸钠,先将固体样品溶解于水得到溶液,并采取下列措施,其中可以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 A.测所得溶液的pH B.取溶液少量,向其中滴入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取溶液少量,向其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取溶液少量,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答案】C 【解析】将固体投入水中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得到Na2CO3和NaOH的澄清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且即使有碳酸钠,碳酸钠的量很少,几乎不影响溶液pH,所以不能据此判断,A错误;B.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不能据此判断,B错误;C.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如果有碳酸钠,则能生成气体,所以能据此判断,C正确;D.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都和铜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反应现象相同,所以不能据此判断,D错误。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活 活活动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过渡】我们知道碳酸钙受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呢受热会分解吗? 【问题1】实验探究:根据教材P39页【实验2-5】,按图示装置分别给碳酸钠、碳酸氢钠加热,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完成下表内容。 【教师】投影表格、演示实验或播放视频。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原理,填写表格内容并交流。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2NaHCO3Na2CO3+CO2↑+H2O实验用品Na2CO3固体、NaHCO3 固体、澄清石灰水;硬质试管、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分别加热 Na2CO3 固体和NaHCO3固体,观察实验现象,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现象刚加热Na2CO3固体时,石灰水中有气泡,之后无气泡,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加热NaHCO3固体时,试管口处有小液滴出现,石灰水中有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①Na2CO3固体很稳定,受热不易发生分解;但Na2CO3·xH2O易风化;NaHCO3固体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②Na2CO3 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强。碳酸钠很稳定, 实验说明①加热碳酸钠固体时,最初也会看到导管口有气泡,那是试管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而造成的。 ②碳酸钠的熔点是851 0C,当超过熔点时碳酸钠才稍稍分解。而碳酸氢钠超过100 0C即开始分解,温度升高,分解加快。从图2-1可知, 在170~180 0C,约经过35 min,碳酸氢钠即全部分解为碳酸钠。如图:
【教师】评价、讲解、强调。 【问题2】实验过程中,若通入二氧化碳时间较长,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然后又变清,你知道为什么吗? 若将澄清石灰水换成饱和碳酸钠,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1】①通入二氧化碳时间较长,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然后又变清,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先生成难溶的CaCO3沉淀,继续通二氧化化碳,又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 【学生2】 ②若将澄清石灰水换成饱和碳酸钠,发生反应: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由于反应要消耗水,生成NaHCO3的质量大于Na2CO3 ,同时NaHCO3溶解度又小于Na2CO3,所以会生成NaHCO3沉淀。 【教师】强调Na2CO3与Ca(OH)2反应,与NaOH不反应,NaHCO3与二者均能反应。 【对应训练1】有关NaHCO3和Na2CO3的性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的CO2体积大 B.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所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 C.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结晶析出 D.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呈碱性 【答案】A 【解析】相对分子质量NaHCO3小于Na2CO3,所以等质量的NaHCO3、Na2CO3的物质的量n(NaHCO3)>n(Na2CO3),即产生CO2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NaHCO3的大;物质的量相等的NaHCO3、Na2CO3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则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CO2+H2O+Na2CO3===2NaHCO3,由于溶剂水的质量减少,溶质NaHCO3的质量多于Na2CO3的质量,且NaHCO3的溶解度小于Na2CO3的溶解度,所以反应后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实验证明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呈碱性。 【对应训练2】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B.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C.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2CO3溶液的pH小于NaHCO3溶液 D.用套管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分解温度高低,将NaHCO3放在内部小试管中 【答案】D 【解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HCl=NaCl+NaHCO3,当碳酸钠和盐酸物质的量相等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B.NaHCO3和Na2CO3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物质的量不同,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的CO2质量不相等,所以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不同,B错误;C.相同温度下,在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均能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但是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所以碳酸钠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即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C错误;D.用套管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分解温度高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应将NaHCO3放在内部小试管中,D正确;答案为D。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说明”中的知识拓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通过类比分析,形成对酸与正盐反应生成酸式盐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碳酸钠和碳酸氢性质的认识。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活动三、焰色试验 【过渡】大家知道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是怎么来的吗?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问题1】分小组完成教材P40页【实验2-6】或观看视频实验,注意操作方法,并观察常见几种金属的焰色试验颜色填写在下表中。 【教师】投影表格,强调安全及实验注意事项、播放视频。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或观看视频,填写表格内容。常见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 金属元素锂钠钾铷焰色紫红色黄色紫色紫色金属元素钙锶钡铜焰色砖红色洋红色黄绿色绿色
【教师】强调:①焰色试验是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存在形式无关;②焰色试验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问题2】讨论交流:什么是焰色试验?在做焰色试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填写下表内容。 【教师】投影。 【学生】完成表格内容、讨论交流。 定义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化学上把这样的定性分析操作称为焰色试验。可以用于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也可用于制作节日燃放的烟花等。实验用品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盐酸;铂丝(或铁丝)、酒精灯(或煤油灯)、蓝色钴玻璃。 实验步骤①把熔嵌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灯(最好用煤气灯)外焰里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用铂丝(或铁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②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碳酸钾做同样的实验,此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实验说明①做焰色试验前,铂丝(或铁丝)应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 ②更换其他试剂进行焰色试验时,应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生成金属氯化物,而金属氯化物在高温时易挥发)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再蘸取其他试剂进行焰色试验。 ③观察钾元素的焰色,要透过蓝色钻玻璃,因蓝色钴玻璃能吸收黄光,避免钠的化合物干扰。 ④焰色反应产生的火焰颜色与元素的存在状态无关。如不论灼烧Na2CO3、NaCl、Na2SO4还是钠的单质,均发出黄色火焰。 ⑤可以用焰色反应鉴别钠、钾等等金属或离子;利用焰色反应也可制成节日烟花。 ⑥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是金属元素的性质。
【教师】评价、补充完善、强调。 【对应练习1】利用焰色反应,人们在烟花中有意识地加入特定金属元素,使焰火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均为无色 B.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只有金属单质灼烧时火焰才有颜色 【答案】B 【解析】某些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有颜色,A、D不正确;焰色反应为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态或游离态)无关,同种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相同,B正确。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透过蓝色钴玻璃,C错误。 【对应练习2】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璀璨夺目的焰火与化学的焰色试验有关。关于焰色试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做焰色试验时可用铜丝代替铂丝 B.Na2O和NaOH的焰色均为黄色 C.需用稀硫酸清洗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 D.检验Na2CO3中混有的少量K2CO3可在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焰色 【答案】B 【解析】A.焰色试验时可用铁丝代替铂丝,但不能使用铜丝,铜丝焰色为绿色干扰试验,A错误;B.焰色试验为元素的性质,含Na化合物焰色均为黄色,B正确;C.盐酸易挥发,用盐酸清洗铂丝,C错误;D.检验Na2CO3中混有的少量K2CO3,在火焰上灼烧需借用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D错误; 故选B。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验证,认识金属的重要性质—焰色试验。 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和掌握焰色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检测与评价,发现问题,调控课堂,提高效率。
环节四、课后巩固 作业设计 1.(易)教材作业:P43页练习1、2、5 2.(易)一团棉花包裹少量过氧化钠放在石棉网上,将CO2气体缓缓通入棉花中的过氧化钠上,棉花很快燃烧起来,根据实验分析可知,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 A.CO2对棉花燃烧起助燃作用 B.过氧化钠与CO2反应放热 C.反应生成的O2有利于棉花燃烧 D.过氧化钠与CO2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过氧化钠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并放出热量,由于有氧气(单质)生成,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B、C 、D均正确,A错误;正确选项A。 3.(中)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O2粉末加入 Ca(HCO3)2溶液中,会产生气体和浑浊 B.Na、Na2O、Na2O2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最终都将变成碳酸钠 C.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D.向包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说明Na2O2与反应放热且有氧气生成 【答案】C 【解析】A.过氧化钠加入碳酸氢钙溶液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会生成气体和浑浊,A正确;B.Na容易被氧气氧化生成Na2O,Na2O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O2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B正确;C.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C错误;D.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脱脂棉剧烈燃烧,说明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同时脱脂棉剧烈燃烧说明有助燃气体生成,即有氧气生成,D正确;故答案选C。 4.(中)下列有关NaHCO3和Na2CO3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HCO3比Na2CO3热稳定性强 B.可以利用加热的方法来鉴别NaHCO3和Na2CO3 C.NaHCO3和Na2CO3固体溶于水均放出热量 D.分别向NaHCO3和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有Na2CO3溶液颜色变红 【答案】B 【解析】A.碳酸氢钠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稳定性比碳酸钠弱,A错误;B.碳酸氢钠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利用加热的方法来鉴别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B正确;C.NaHCO3 和Na2CO3固体溶于水需要断裂离子键,均吸收热量,C错误;D.碳酸钠 和碳酸氢钠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D错误;故选B。 5.(易)下列有关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将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的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 ④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 ⑤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仅有③不正确 B.仅有④不正确 C.仅有⑤不正确 D.全对 【答案】D 【解析】由于焰色反应是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检验离子是否存在的方法,所以实验时所用火焰和所用金属丝在灼烧时都不应该有很明显的颜色,否则将无法观察到被检验离子的真实焰色反应情况;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目的是滤去黄光,避免钠的干扰。 6.(中)有关Na2O2性质实验如下: 已知:①Na2O2与水反应经历了Na2O2+2H2O =2NaOH+H2O2; ②酚酞褪色原因与溶液的强碱性或强氧化性有关。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双氧水能使酚酞褪色 B.浓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褪色 C.双氧水和浓氢氧化钠都能使酚酞褪色 D.可利用二氧化锰和水来完善实验方案 【答案】D 【解析】由实验现象和题给信息可知,实验中酚酞褪色可能是氧化钠和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而漂白褪色,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导致酚酞褪色,所以还必需补充除去过氧化氢、降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实验来验证褪色原因。A.由分析可知,由实验不能得到双氧水能使酚酞褪色的结论,故A错误;B.由分析可知,由实验不能得到浓氢氧化钠能使酚酞褪色的结论,故B错误;C.由分析可知,实由实验不能得到双氧水和浓氢氧化钠都能使酚酞褪色的结论,故C错误;D.由分析可知,还必需补充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除去过氧化氢、加入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来验证褪色原因,故D正确;故选D。 7.(易)焰色试验过程中铂丝的清洗和灼烧与钾焰色试验的观察两项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至火焰无色,再蘸取被检验物质 B.钾的焰色试验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深的火焰 D.没有铂丝可用无锈铁丝代替进行实验 【答案】C 【解析】取一根铂丝,用盐酸洗净后,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验物质,进行焰色试验,故A正确;在观察钾的焰色试验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钠的黄光的干扰,故B正确;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被检验试剂的颜色,选用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最大限度减少火焰本身颜色的干扰,故C错误;洁净的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本身无颜色,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试验,故D正确。 8.(中)对比分析钠及其化合物的特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转化关系①→⑧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其中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来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日常生活中常用到苏打和小苏打,鉴别它们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图2所示装置,这是根据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_加以鉴别的。实验过程中,当试管B中盛放的澄清溶液出现白色浑浊时,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Na长期置于空气中,最后形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该物质与氯化钙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②③④⑤ 2H2O+2Na2O2=4NaOH+O2↑(或2CO2+2Na2O2=2Na2CO3+O2) (2) 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Na2CO3 CO+Ca2+=CaCO3↓ 【解析】(1)在转化关系①→⑧中,单质钠参与反应的必然有化合价变化,即反应①②⑤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③④中过氧化钠的O元素化合价从-1降至-2,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①②③④⑤;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H2O+2Na2O2=4NaOH+O2↑; (2)图2所示装置,是在相同温度下加热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固体,这是根据它们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加以鉴别的,NaHCO3受热不稳定,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澄清溶液出现白色浑浊,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3)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首先被氧化成Na2O,Na2O与水作用生成NaOH,NaOH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生成Na2CO3 xH2O,Na2CO3 xH2O风化脱水生成Na2CO3;Na2CO3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Ca2+=CaCO3↓。 及时巩固、消化所学,促进掌握必备知识,评价教学效果,为后期优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
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钠的几种化合物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2、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热稳定性:Na2CO3稳定,2NaHCO3Na2CO3+CO2↑+H2O。 三、焰色试验
教学 反思 本节课以“滴水生火”(或“吹气生火”)引入金属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学习,通过学生实验感知化学的奥秘与神奇,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钠的氧化物和钠的两种碳酸盐的性质。利用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验验证、现象观察、原理分析、表格填写,不仅使教学过程目标任务明确,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方法的形成,教学中通过分别研究钠的氧化物和钠的碳酸验的性质,初步形成钠及其部分钠的化合物转化知识网络,逐步渗透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同时,突出研究从质凝开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原理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学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