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2)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04 14:18: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2)
一、填空题
1.如图是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中的[   ]   、房水、[   ]   和[   ]   到达[   ]   形成物像。
(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   会变   ,这种变化是由[   ]   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答案】(1)1;角膜;2;晶状体;9;玻璃体;7;视网膜
(2)3;瞳孔;小;4;虹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眼睛的结构。题图中1~9分别表示: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巩膜、睫状肌、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2)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中的[1]角膜、房水、[2]晶状体和[9]玻璃体到达[7]视网膜形成物像。(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3]瞳孔会变小,这种变化是由[4]虹膜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故答案为:(1)1;角膜;2;晶状体;9;玻璃体;7;视网膜;(2)3;瞳孔;小;4;虹膜
2.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
A.角膜是蓝色的 B.虹膜是蓝色的
C.晶状体是蓝色的 D.玻璃体是蓝色的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与黑眼睛,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解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 的遗传有关系;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 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故选:B
3.如图是人眼球结构的示意图,图中能够折射光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眼睛的结构。题图中①~⑥分别表示: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巩膜、视神经。
(2)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能够折射光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的结构是晶状体,即图中的③。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照相机成像原理与眼睛成像原理相似,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分别相当于眼睛的 (  )
A.晶状体 瞳孔 视网膜
B.晶状体 虹膜 脉络膜
C.玻璃体 瞳孔 角膜
D.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图,
照相机成像原理图
视觉形成原理图
【解答】对比上述三图。我们可以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照相机的光圈相当于眼睛的瞳孔;照相机的胶卷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
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分别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 瞳孔 视网膜。故答案为A
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由题图可见,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是放大镜的原理。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射出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本题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解题。规律如图
序号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特点 物,像的位置关系
1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 物像异侧
2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测焦距 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物像异侧
3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投影仪 - 物像异侧
4 u=f - - - 不成像 强光聚焦手电筒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
5 f>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物像同侧
【解答】照相机属于序号1 的应用,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C。
7.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
A.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B.等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20厘米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由题图可见,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是放大镜的原理。所以此时物距应该小于焦距,由题意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所以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厘米。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视觉形成过程中,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产生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  )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
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解答】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通过睫状肌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
【答案】凸;照相机;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图中汽车的像逐渐减小,说明汽车远离摄像机镜头,像距减小。
故答案为:凸;照相机;远离
11.摄影师给全班同学拍了一张合影照,但摄影师看了几次都发现靠边的两个同学照不全,为了使全体同学进入镜头,应使 (  )
A.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B.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C.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向外伸一些
D.照相机向人靠近一些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应用如照相机。摄影师在取景窗中发现旁边有一位同学不在取景窗内,他应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即他应向后移动照相机,增大了物距,同时镜头往后缩,这样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毫米,则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即像距)为 (  )
A.100毫米以外 B.50毫米以内
C.略大于50毫米 D.恰为50毫米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毫米,要使像落在底片上,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即像距)要略大于50毫米。若小于50毫米,成虚像无法落在底片上,等于50毫米时不成像。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一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 、缩小的实像,而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厘米。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约为25厘米。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来获得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的调节是通过   的收缩或放松引起的,当我们看清近处物体时该肌肉处于   (填“放松”或“收缩”)状态。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的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A.0~10厘米 B.10~25厘米
C.10厘米至极远处 D.0~25厘米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1)倒立
(2)焦距(或弯曲程度);睫状肌;收缩;像距
(3)C
(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答案。(1)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2)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解答】(1)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一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或弯曲程度)来获得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的调节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放松引起的,当我们看清近处物体时该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3)根据题意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厘米。所以正常人的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厘米至极远处。(4)通过分析题中信息,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约为25厘米。所以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可以预防眼睛疲劳。
故答案为:(1)倒立;(2)焦距(或弯曲程度);睫状肌;收缩;像距;(3)C;(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测试(2)
一、填空题
1.如图是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中的[   ]   、房水、[   ]   和[   ]   到达[   ]   形成物像。
(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   会变   ,这种变化是由[   ]   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2.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
A.角膜是蓝色的 B.虹膜是蓝色的
C.晶状体是蓝色的 D.玻璃体是蓝色的
3.如图是人眼球结构的示意图,图中能够折射光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照相机成像原理与眼睛成像原理相似,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分别相当于眼睛的 (  )
A.晶状体 瞳孔 视网膜
B.晶状体 虹膜 脉络膜
C.玻璃体 瞳孔 角膜
D.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眼镜
6.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射出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
A.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B.等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20厘米
8.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9.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  )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
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0.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
11.摄影师给全班同学拍了一张合影照,但摄影师看了几次都发现靠边的两个同学照不全,为了使全体同学进入镜头,应使 (  )
A.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B.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C.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向外伸一些
D.照相机向人靠近一些
1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毫米,则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即像距)为 (  )
A.100毫米以外 B.50毫米以内
C.略大于50毫米 D.恰为50毫米
13.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一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 、缩小的实像,而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厘米。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约为25厘米。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来获得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的调节是通过   的收缩或放松引起的,当我们看清近处物体时该肌肉处于   (填“放松”或“收缩”)状态。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的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A.0~10厘米 B.10~25厘米
C.10厘米至极远处 D.0~25厘米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1;角膜;2;晶状体;9;玻璃体;7;视网膜
(2)3;瞳孔;小;4;虹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眼睛的结构。题图中1~9分别表示: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巩膜、睫状肌、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2)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中的[1]角膜、房水、[2]晶状体和[9]玻璃体到达[7]视网膜形成物像。(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3]瞳孔会变小,这种变化是由[4]虹膜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故答案为:(1)1;角膜;2;晶状体;9;玻璃体;7;视网膜;(2)3;瞳孔;小;4;虹膜
2.【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与黑眼睛,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解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 的遗传有关系;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 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眼睛的结构。题图中①~⑥分别表示: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巩膜、视神经。
(2)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能够折射光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的结构是晶状体,即图中的③。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图,
照相机成像原理图
视觉形成原理图
【解答】对比上述三图。我们可以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照相机的光圈相当于眼睛的瞳孔;照相机的胶卷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
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分别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 瞳孔 视网膜。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由题图可见,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是放大镜的原理。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本题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解题。规律如图
序号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特点 物,像的位置关系
1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 物像异侧
2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测焦距 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物像异侧
3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投影仪 - 物像异侧
4 u=f - - - 不成像 强光聚焦手电筒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
5 f>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物像同侧
【解答】照相机属于序号1 的应用,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由题图可见,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是放大镜的原理。所以此时物距应该小于焦距,由题意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所以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厘米。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视觉形成过程中,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产生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解答】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通过睫状肌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凸;照相机;远离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图中汽车的像逐渐减小,说明汽车远离摄像机镜头,像距减小。
故答案为:凸;照相机;远离
11.【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应用如照相机。摄影师在取景窗中发现旁边有一位同学不在取景窗内,他应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即他应向后移动照相机,增大了物距,同时镜头往后缩,这样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不成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毫米,要使像落在底片上,底片与镜头间的距离(即像距)要略大于50毫米。若小于50毫米,成虚像无法落在底片上,等于50毫米时不成像。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1)倒立
(2)焦距(或弯曲程度);睫状肌;收缩;像距
(3)C
(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答案。(1)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2)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解答】(1)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一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或弯曲程度)来获得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的调节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放松引起的,当我们看清近处物体时该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3)根据题意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厘米。所以正常人的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厘米至极远处。(4)通过分析题中信息,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约为25厘米。所以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可以预防眼睛疲劳。
故答案为:(1)倒立;(2)焦距(或弯曲程度);睫状肌;收缩;像距;(3)C;(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