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让·乔诺
植树的牧羊人
Jean Giono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让 乔诺的作品常常被搬上银幕,他也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其主要作品有小说《一个博莫尼人》、《屋顶上的轻骑兵》、《狂热的幸福》等。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了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还因拒绝应征入伍,发表反战小册子《拒绝服从》,而曾被捕入狱。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短篇小说原本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1987年,小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无数观众,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增多了150万棵树。
涸
坍塌
慷慨
薰
榉
戳
酬
琢
刨
干
衣草
山毛
磨
劳
根问底
hé
tān tā
kāng kǎi
xūn
jǔ
chuō
chóu
zhuó
páo
1.这篇文章是从何种视角进行叙事的?
2.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语言的概括。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默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18):
第四部分(19—20):
第五部分(21):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开门见山,交代牧羊人是个“好人”。
初遇牧羊人。
再遇牧羊人。
三遇牧羊人。
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Page“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是怎样的?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与后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也暗示了种树的艰难,衬托出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
初遇牧羊人
再遇牧羊人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观感,从侧面表现了树木的茂盛。
三遇牧羊人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之大,烘托了牧羊人的付出。
Page“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他是怎样的状态?
初遇牧羊人
牧羊人的出场有何特点?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牧羊人让我喝了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再遇牧羊人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 种白桦树。
三遇牧羊人
那年,他已经87岁了。
“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相关语句举例分析。
沉默寡言
自信、平和
有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
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
勤劳、认真、仔细
毅力非凡、持之以恒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Shepherd )也是基督耶酥的自称(The Good Shepherd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更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第一人称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细节描写
作者初到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过艾力泽·布菲的不懈努力,荒原最后变成了绿洲。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主题。
对比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