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创新教案+实用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创新教案+实用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5 12:50:39

文档简介

《杨修之死》创新教案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中学 王定钧
【设计意图】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本文也可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海湖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除《三国演义》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
    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四、研读课文
  1、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2、曹操为何要杀如此有才之人?(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分析曹操心理)
    生研读探究,小组相互交流后课堂讨论小结:
    
     1、改建花园大门  甚忌之
生活小事 2、分食塞北酥饼  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4、告发曹丕事件  愈恶之
宫廷争斗 5、教曹植斩门吏  曹大怒
     6、为曹植作答教  曹大怒
 
五、合作探究
  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2、一字评杨修:    ,杨修!……
    (横线上加语气词:哼,啊,嘿,唉,呸,吔 …… )
六、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1、我眼中的曹操
  2、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3、一代枭雄曹操
  4、读《三国》看曹操
  5、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实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⑵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
  1、创境激情:
    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2、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简单介绍《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
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境:战场。
  2、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复述,并拟小标题。
    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三、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1、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其它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何不同?
  总结: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在矛盾中逐渐凸显的。由板书可知曹杨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由最初的智力游戏的对抗上升到后来的人格政事的冲突,逐步激化。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当他们的矛盾冲突处于顶点时,曹操便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了。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五、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仿照对曹操的评价,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客观评价杨修。(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思考探究
  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那么杨修之死给我们当代青少年什么启示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小结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课件20张PPT。聪明杨德修,
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钱库一中jmf2007/9?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罗贯中熟悉课文故事情节,掌握文中重要细节。鸡肋事件鸡肋者,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撤军
1.大惊
2.大怒:“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斩园门阔事件1(对园门)不置褒贬
2(改后)大喜
3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廓耳。門活一盒酥事件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梦中杀人事件1.跃起拔剑斩之
2.佯惊问
3.操痛哭,命厚葬之唯修知其意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尔。”藏吴质事件曹丕径来告操
密请吴质
疑谮害曹丕
愈恶之
试才干事件曹丕曹植“竟斩之可也”
立斩之
操大怒
亦不喜植
做答教事件作答教十余条
大怒:“匹夫安敢欺我也!”已有杀修之心。
兵败厚葬杨修兵出斜谷口将修尸收回厚葬操带伤归寨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大家辩一辩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其它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何不同? 在矛盾中逐渐凸显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探究,你觉得根本内因有哪些呢?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仿照对曹操的评价,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客观评价杨修.嫉贤妒能留恶名深谋远虑建霸业曹操杨修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拓展迁移1、聪明反被聪明误
2、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3、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 , 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
一夜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