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检测卷 (二)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检测卷 (二)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1 15:4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期末检测卷(二)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________着一个政党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坚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b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________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duàn)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百年大党面对面》如是说:“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艰辛。”伟大复兴征途如虹、________,伟大事业道阻且艰、山高水长,呼唤新时代奋斗者砥(dǐ)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焕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
________。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huáng),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开辟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健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发之于内、形之于外的篷勃朝气,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不断优异的答卷。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bì) B.锻(duàn) C.砥(dǐ) D.煌(huáng)
A
【解析】A.辟(pì)。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坚劲 B.焕发 C.强健体魄 D.篷勃朝气
D
【解析】D.蓬勃朝气。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检查 展览 气吞山河 豪爽
B.检验 展示 气吞山河 豪迈
C.检查 展示 气吞北斗 豪迈
D.检验 展览 气吞北斗 豪爽
B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优异交出答卷。
B.在新的优异“赶考”之路上不断交出答卷。
C.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的答卷。
D.在新的“赶考”优异之路上不断交出的答卷。
C
【解析】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将“交出”与“不断”互换位置即可。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化中,男子的尊称可用“公”“卿”“君”“子”,普通百姓则称为“草民”“布衣”“匹夫”等。
B.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C.歌行体由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发展而来,其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其中多有叙事之作。
D.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吴均的《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的《与朱元思书》等。
D
【解析】D.《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
6.名篇名句默写。[(1)~(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5)(6)题必答,每空1分,共6分]
(1)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2)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崔颢在《黄鹤楼》中运用典故,抚今追昔,写出对世事多变难预料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猿鸣三声泪沾裳
折戟沉沙铁未销
似曾相识燕归来
入则无法家拂士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有删改)
作业设计类型 设计示例
传统文化作业 剪窗花、刺绣、扎染
劳动实践作业 做美食、种植、养殖
梯度式作业 基础作业+个性化作业
竞赛式作业 书写能手、单词达人、速算高手
材料二:“双减”之后各校实施的课后服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实现课后服务的“多覆盖、广参与”,学校进一步挖掘校内潜在资源的同时,也希望一些教育机构或专门的社会机构能够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还希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丰富一些,带领学生去博物馆、科技馆等地参观,换个环境,孩子们的感官会完全打开,学习东西也特别快。
材料三:一些学校在“双减”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一次联合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家长对“双减”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已认识到了孩子的教育不能急于一时,而应加强家校配合,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7.请对以上三则材料的信息作简要概括。(2分)
①做好“双减”工作,要让作业设计呈现个性化;②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课后服务;③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巩固“双减”成效。(答出两点即可)
8.结合你校开展的“双减”工作,对课后服务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示例:①开展特色课堂,拓宽学生视野;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名著阅读。(4分)
9.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最后,这个庞大的大家庭消失了。这些小蛛纷纷被漂浮的丝带到各个地方。原来背着一群孩子的荣耀的A变成了孤老。
选段二:B有着十分美丽而动人的身材、非常聪明的头脑,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就是它那种非常奇怪的窠巢。但是,知道这种小昆虫的人却是很少的。甚至有的时候,它们住在某一家人的火炉旁边,但是,这户人家竟然对这个小邻居一无所知。(节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选段一、二中的A、B所指的两种昆虫分别是 。(2分)
(2)选段一中A的显著特征是什么?(2分)
狼蛛、舍腰蜂
平时过着游猎生活,嗜杀成性,但抚养子女却体贴入微。
(三)书法临写与鉴赏。(4分)
10.仔细观察下面的正楷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2分)
11.行书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术表现力和很强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很受欢迎,广泛传播。明代丰坊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下列书法作品中属于行书的是 图。(2分)

三、阅读〖HTSS〗(12~24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4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作者感叹日暮途远,空有诗才却无用武之地,表达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3.“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此句的内容简要分析。(2分)
示例:我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引用这句话。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鼓励自己不被现实中的困难打倒,要执着于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②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③也,自经④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有删改)
【注释】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因与桓公争夺君位被杀。管仲为其谋士。②被发左衽: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隐指沦为夷狄。③谅:较小的忠与信等品质。④自经:自杀的一种方式。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必敬必戒 戒:
(2)与民由之 由:
(3)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相:
(4)微管仲 微:
谨慎
遵从
辅佐,辅助
如果没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
(2)民到于今受其赐。
人民到现在还享受着他的好处。
16.甲文中孟子为何要对公孙衍和张仪进行讽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故用“妾妇之道”进行讽刺,指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的本质,进而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
17.请结合甲、乙两文,依据你对孟子的“大丈夫”与“妾妇之道”理念的理解,对管仲“不能死,又相之”的做法进行评价。(2分)
①“不能死”指的是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管仲不追求小忠与小信,是对“以顺为正”的否定,是对“妾妇之道”的超越。②“又相之”指的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施惠于民,是“行天下之大道”“与民由之”的“大丈夫”。
【参考译文·乙】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而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夷狄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忠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7分)
古人消夏有良方
①现在的人们,享用电冰箱、电风扇、空调这些科技产品消夏,那么古人是怎样消夏的呢?
②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华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到第二年夏天,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气满屋。
③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扇子的使用原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
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主人凉爽惬意,仆人当然是要汗流浃背的。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令人很震撼,不过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④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别的度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做瓷碗、瓷花瓶,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
⑤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流推动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任水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哪怕后一种进步是顺带的)。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仙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
⑥扇子也罢,“凉屋”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概括古人消夏的方法。(3分)
①用冰窖来贮藏冰块;②制作不同的扇子;③制作瓷枕;④建供人消暑的“凉屋”;⑤吃冷饮。(答出三点即可)
19.文章第⑤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简要分析。(2分)
时间顺序。在说明古人建“凉屋”消暑时,先指出唐代“凉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再指出明代“凉屋”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0.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不能删去。“很可能”一词说明原始社会的人用树叶当扇子是作者的一种猜想。若删去,猜想就变成了肯定,说法过于绝对。“很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1分)
回忆鲁迅
郁达夫
①和鲁迅第一次的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对于时日地点,以及人的姓名之类的记忆力,异常的薄弱,人非要遇见至五六次以上,才能将一个人的名氏和一个人的面貌连合起来,记在心里——但地方却记得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小四合房子里。记得那一天天气很阴沉,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
②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
③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④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⑤房间里的陈设,简单得很;散置在桌上。书橱上的书籍,也并不多,但却十分的整洁。
⑥他送我出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北风吹得很大;门口临别的时候,他不晓说了一句什么笑话,我记得一个人在走回寓舍的路上,因回忆着他的那一句,满面还带着了笑容。
⑦鲁迅到上海的时日,照理应该在民国十八年的春夏之交;因为他于离开厦门大学之后,是曾上广州中山大学去住过一年的;他的重回上海,是在因和顾颉刚起了冲突,脱离中山大学之后;并且因恐受当局的压迫拘捕,其后亦曾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以上的时间。
⑧他对于辞去中山大学教职之后,在广州闲住的半年那一节事情,也解释得非常有趣。他说:“在这半年中,我譬如是一只雄鸡,在和对方呆斗。这呆斗的方式,并不是两边就咬起来,却是振冠击羽,保持着一段相当距离的对视。因为对方的假君子,背后是有政治力量的,你若一经示弱,对方就会用无论哪一种卑鄙
的手段,来加你以压迫。因而有一次,大学里来请我讲演,伪君子正在庆幸机会到了,可以罗织罪我的证据。但我却不忙不迫地讲了些魏晋人的风度之类,而对于时局和政治,一个字也不曾提起。”
⑨在广州闲住了半年之后,对方的注意力有点松懈了,他就迅速地整理行囊,乘其不备,而离开了广州。
⑩人虽则离开了,但对于代表恶势力而和他反对的人,他却始终不会忘记。所以,他的文章里,无论在哪一篇,只教用得上去的话,他总不肯放松一着,老会把这代表恶势力的敌人押解出来示众。
对于这一点,我也曾再三劝过他不要上当。因为有许多无理取闹,来攻击他的人,都想利用他来成名。但他的解释,却很彻底。他说:“他们的目的,我当然明白。但我的反攻,却有两种意思。第一,是正可以因此而成全了他们;第二,也是因为他们,而真理愈得阐发。他们的成名,是烟火似的一时的现象,但真理却是永久的。”
在这自由大同盟活动的期间,对于平常的集会,总不出席的鲁迅,却于每次开会时一定先期而到;并且对于事务是一向不善处置的鲁迅,将分派给他的事务,也总办得井井有条。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鲁迅不仅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空头文学家,对于实务,他原是也具有实际干才的。说到了实务,我又不得不想起我们合编的那一个杂志《奔流》——名义上,虽则是我和他合编的刊物,但关于校对、集稿、算发稿费等琐碎的事务,完全是鲁迅一个人效的劳。 他的做事务的精神,也可以从他的整理书斋和校阅原稿等小事情上看得出来。一般和我们在同时做文字工作的人,在我所认识的中间,大抵十个有九个都是把书斋弄得杂乱无章的。而鲁迅的书斋,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他校对的稿子,以及他自己的文章,涂改当然是不免,但总缮写得非常的清楚。
直到海婴长大了,有时候老要跑到他的书斋里去翻弄他的书本杂
志之类;当这样的时候,我总看见他含着苦笑,对海婴说:“你这小捣乱看好了没有?”他总是一边谈着笑话,一边先把那些搅得零乱的书本子堆叠得好好的,然后再来谈天。
记得有一次,已经是海婴会说话的时候了,我到他的书斋去的前一刻,海婴正在那里捣乱,翻看书里的插图。鲁迅一见着我,就大笑着说:“海婴这小捣乱,他问我几时死;他的意思是我死了之后,这些书本都应该归他的。”
鲁迅的开怀大笑,我记得要以这一次为最兴高采烈。听这话的我,一边虽也在高笑,但暗地里一想到了“死”这一个定命,心里总不免有点难过。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人,我平时总不会把死和他联合起来想在一道。
这事情,大约是在他去世之前的两三年的时候;到了他死之后,在万国殡仪馆成殓出殡的上午,我一面看到了他的遗容,一面又看见海婴仍是若无其事地在人前穿了小小的丧服在那里快快乐乐地跑,我的心真有点儿绞得难耐。
可是从此一别,我竟就再没有和他作长谈的幸运了。(有删改)
21.鲁迅“做事务的精神”体现在哪些事上?阅读第 、 两段,简要概括。(3分)
①将分派给他的事务,也总办得井井有条;②杂志《奔流》的校对、集稿、算发稿费等琐碎的事务,一个人效劳;③鲁迅的书斋无论什么时候都整理得必清必楚;④他校对的稿子以及他自己的文章总缮写得非常的清楚。(答出三点即可)
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和对方比作雄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激烈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抗争的斗志和智慧。
23.作者开篇强调自己记忆力异常薄弱,而后却又详细地介绍了与鲁迅第一次相遇时的诸多情况,其用意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4分)
结构上: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对与鲁迅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回忆。内容上:作者开篇强调自己记忆力异常薄弱,但对于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却印象深刻,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详写诸多细节,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24.文章结尾写道:“可是从此一别,我竟就再没有和他作长谈的幸运了。”请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其中饱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2分)
表达了作者与鲁迅之间的深厚感情、对鲁迅的敬佩、对鲁迅去世的痛心和遗憾,表现了作者每次与鲁迅长谈之后有所感悟的欣喜,而此时不能相见让作者对鲁迅的去世感到非常惋惜。
四、写作(40分)
25.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请以《微笑着前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人难以忘怀。那个担忧的眼神、那抹明媚的笑意、那双温暖的大手,以及灯光下的陪伴、路口的守候、离别的不舍、相聚时的欢喜……那些人和事不仅可以温暖我们的记忆,也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忘不了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若选题目一,请按要求作文。若选题目二,请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