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16:13:15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庙底沟文化的多元文化特色及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
的多元文化区系类型,实际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故B项正确。“同源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整个过程,无法得出“连续性”的结论,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排除
2.C考查西周家国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
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而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邑主的称呼不是偶然
的,这是由西周家国一体的国家结构决定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分封的主要依据,故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
的片面解读,故排除:西周初期分封诸侯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和功臣,故排
除D项。
3.A考查秦朝的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户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利于提高秦朝的国家治理
能力,故A项正确。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顶:官僚体系的扩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分权
制衡是权力分立并相互制约,皇帝制度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故排除D项
4.D考查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之前的高昌就已经设有官学,并以
《五经》等为教材,教授学生。而吐鲁番出土文书有《论语》等典籍,这些书籍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已成为西州
地方学校的教材,且与中原地区学校教材无异,这说明魏晋以来西域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
要涉及瑰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
同民族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融趋于一体化的整合现象,故排除C项
5,C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中北宋立国之初社会上下崇尚俭朴作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
荣,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侈靡之风盛行,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竞相攀比,故C项正确。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与政府权威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奢侈,而非社会成员身份的变化,且“消亡”
一词太过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故排除D项
6.A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
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出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故A项
正确。密奏制度出现于清代,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通政司的实际地位而非法定地位下降,通政司仍然享有收受、检查
内外奏章的法定权力,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
7,D考查近代经济。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一战后中国机制棉纱进口呈断崖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甲午战争以
来中国民族工业中轻纺工业发展迅速,可知此时中国棉纺织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进口替代转型明显,即国家通过扶植
和保护国内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故
D项正确。机制棉纱进口是属于列强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排除A项;1901~1911之间新政时期机制棉纱进口呈
现剧烈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在下降,故排除B项:从图表信息看,一战前机制棉纱进口处于高位,说明此时棉纺织业遭遇
列强商品倾销,故排除C项。
8.B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传统屈原形象是“忠臣”,服从“忠君”这一传统伦理思想,维护君主统治,服务于
政治。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屈原在文学上的地位,淡化其政治意义,因为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伦理思
想,所以,屈原形象的重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屈原形象解读的差异,不
是完善,故排除A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割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故排除。
9.C考查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表中反映出各阶级、各阶层不仅能参加选举,而且有些地主、富农、商
人还当选为参议员,这充分彰显了中共力图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的努力,必然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与巩固,故
C项正确。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材料与这一目标和原则不符,故排除A项:共产党的阶级基
础是工人阶级,材料不涉及扩大阶级基础,故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行动无关,故排除D项。
10.D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5~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与居民储蓄,外汇储备余额增长构
成双“8”字形关系,在1988年之后,国民储蓄余额与外汇储备余颍增长速率都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这表明,经过改
革开放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引进外资10年的积累,大大带动了居民储蓄的增长,缓解了经济建设中外汇储备不足的
压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的依赖在逐步降低,说明中国经济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
济效益不断提高,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反映,故D项正确。生产总值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但材料没有外贸具体内容的变化,故
无法得出“外贸质量得到提升”这一结论,故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看不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故排除C项
1.C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的诉讼人倾向于用个人对城邦的贡献,来打动陪审员,进而脾
诉,这表明雅典的司法审判过程中诉讼能否获胜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哪一方是正确的,而在于双方之间是如何进行辩论
的,谁更能够打动陪审团及法官,依据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司法审判的弊端,而不
是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个人利益与城邦利益的冲突,而是说明有人以对城邦的贡献
来为个人利益服务,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雅典的诉讼人以自己的贡献来打动陪审员,但不能推断出诉讼人的身份,因
此不能得出法律注重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故排除D项,
12.D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核心信息是世界地图从宗教图景各大洲孤立存在,发展到16世纪时因为西班牙、葡
萄牙殖民扩张而呈现出孤立发展向整体性世界发展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据教皇子午
线划分殖民扩张的势力范围,与地理知识的进步无关,故排除A项;B项解释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探险的原因,但
【高三开学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其2页)】
X高 三 历 史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 每小题3分 , 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1956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现了既有仰韶文化特点又有龙山文化新因素的庙底沟二期文化。
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文化区系 。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 A. 同源性 B. 多元性 C. 连续性 D. 互补性
2. 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 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 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 。下图是伯由“排行”到“ 爵称”的大致轨迹 。这一过 程体现了
伯(排行) →伯(获得官职) →伯(爵称)
A. 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 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 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 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3. 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 。 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计户授田 以户纳税 丁徭更役 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 郡县制度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A. 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 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 分权制衡的理念渗人政治体制
4.《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 。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 授。”1972年,吐鲁番出土开元四年(716年)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片,包括《雍也》至《乡党》五篇 。据 此可知,魏晋以来
A.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B. 民族交融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加强 D. 西域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5. 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贵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士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 逞胜者 。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馔,竞用美器”,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
大夫之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日益衰落 B. 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 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6. 明初通政司地位甚高 , 位列九卿之一 , 获得了丞相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 , 承担起" 核 准帝命 , 通情下达" 的重任 。但在明代中后期 , 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人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 的事情时有发生 。据此可知 , 明代
A. 君主专制影响中枢运行机制 B. 密奏制度遭到破坏
C. 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下降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7. 下图为1867~ 1935年中国机制棉纱进口量变化曲线(单位:海关担)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19世纪中国机纱进口激增源于列强资本输出 B.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机纱进口呈现上升趋势
C. 一战前的中国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列强侵略 D. 一战后的中国棉纱进口替代转型明显加强
8.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 , 在其传播与接受中 , 屈原的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 。在传统文化中 , 他被界定为
" 忠臣的楷模"" 志士的榜样" 。新文化运动时期 , 屈原作为" 人" , 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 伟
人"身份 , 被重建起来 。据此可知
A. 屈原形象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B.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已割裂 D. 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
9. 下表是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固临、延长、安定、曲子四县社会各阶层当选参议员的选举结果(百分比) 。
这一现象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县级 4 65 25 1 1 2 2
区级 4 67 22 2 1 2 2
乡级 5. 6 71. 4 17 2 2 1 1
A.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 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挫败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0. 下图为1985~ 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国民储蓄余额和外汇储备余额的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 这可用以说明当时中国
A. 生产总值的飞跃 B. 外贸质量得到提升
C. 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11. 下图为古代雅典哲学家安提丰对雅典司法诉讼技巧的概括 。这说明古代雅典
(一)陈述自己的不幸并博取陪审员的同情 (二)陈述自己或先辈为城邦所作出的贡献 (三)攻击对方 (四)通过列举类似的案例恳请陪审员谨慎判案 (五)获得诉讼胜利 , 或者即便被判有罪 , 也可以获得较轻的处罚
A. 公民的参政热情日趋高涨 B.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
C. 司法审判体现其民主运作 D. 法律注重维护贵族阶层权益
12. 中世纪宗教图景的世界是由欧、亚、非三大洲构成圆形世界 。但1502年绘制的新地图则是以非洲大 陆为中心 , 在图的左侧画一条直直的竖线为分界线 , 以东划归葡萄牙 , 以西则归于西班牙 。这一演变 反映出
A. 人类的地理知识在探险中进步 B. 商贸利益成为探险动力
C. 殖民争夺促进近代国际法产生 D. 整体世界正在逐渐形成
13. 有学者在论述文艺复兴时说: .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 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 , 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
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 由此可知 , 文艺复兴运动
A. 维护了教会至上的地位 B. 推动了城市世俗生活发展 C. 增强了人们的理性思维 D. 使民众生活方式发生质变
14. 据英国学者保罗·贝罗奇统计 ,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 , 20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52. 7% 。 由于食 物消费量的弹性不大 , 因而消费方向必然转向农业以外的产品 , 仅农业上用于打马掌的用铁量 , 在
1760年就达到总消费量的15% 。据此推断 , 当时英国
A. 产业变革的内驱力强大 B. 自由主义成就了工业革命 C. 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 D. 社会各阶层消费水平提高
15. 下图是20世纪初在欧洲发表的一幅名为《友谊链》的漫画 。漫画中塞尔维亚(对奥地利)说: .你若碰 我一下 , 我就-- ,俄罗斯(拉着奥地利)说: .你若打那个小伙伴 , 我就-- ,法国(指着德国)说: .你若 打俄国 , 我就-- ,英国(对法国)说: . 嗨 , 如果你不行 , 有我-- ,该漫画揭示了
A. 一战后的和平孕育了新的危机 B.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
C. 殖民体系的建立导致一战爆发 D. 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受到一战制约
16. 20世纪40~ 60年代 , 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欠发达社会应以一种有计划、有控制、加速度的方式重 视西方的发展。在各国尚不存在西方体制及传统时 , 应引进或通过.功能等同物,来加以替代。这一理论
A. 顺应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诉求 B. 漠视殖民制度的历史影响力
C. 助推了美国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D. 使国际形势趋向平稳与缓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 , 第17题14分 , 第18题12分 , 第19题12分 , 第20题14分 , 共52分。) 17.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通典·食货》载: " 开皇三年 , 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 , 议为水早之备 , 于是于卫州置黎阳仓 , 洛州置 河阳仓 , 陕州置常平仓 , 华州置广通仓 。漕关东及汾、晋之粟 , 以给京师。"大业初年 , 隋炀帝又在通济 渠西段 , 先后修筑了洛 口仓、含嘉仓等 。洛 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 , 城内三千粮窖 , 每窖可储存粮食 八千石 , 可谓" 积天下之粟" 。 它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 。含嘉仓几乎坐拥 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 , 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 , 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 。含嘉仓 北望部山 , 南邻洛水 , 东临渡河 , 仓城内地高土厚 , 地势北高南低 。 除仓窖外 , 粮仓有保护其安全的仓
城 , 仓城有城墙 , 并驻有重兵把守 , 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 , 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粮仓的管 理区。
—摘编自龚类《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 它代表了人类 的迁徙和流动 , 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 并代表了因此产生 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 , 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 现…… ”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 , 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 断的发展 , 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 , 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 。在唐代的时候 , 胡乐、胡舞、 胡服 , 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 时 。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 , 成为运河 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
—摘编自杨家毅《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隋唐大运河粮仓设置的特征 , 并说明其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特点 , 并分析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 值 。(8分)
18.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
东洋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在中国 。在中国这个文明中心 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尚未开化的民族 , 文明 社会的文明人将他们视作夷狄戎蛮并加以蔑视 。文明人有文明主义的教养 , 朴素人有朴素主义(历史 上未受“ 文明主义”沾染的宝贵品质 , 包括勇武、协作、质直、刚强等)的训练 ; 文明人善于思考 , 朴素人 敏于行动……更进一步说 , 文明人崇尚个人自由主义 , 朴素人囿于集体统制主义 。 总之 , 在几乎所有 的方面 , 两者之间都表现出了相互对立的特征。
与欧洲各国相比 , 我们的国家更年轻 。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 那么建立一 个近乎完 整的朴素主义社会并非难事 , 东方社会对我们的希望不正是这一点吗﹖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1940年)
材料二
(一) 心理建设方面:……发扬民族固有的精神 , 则中国智仁勇之三达德 , 及其所以行此达德之 “ 诚”字 。 而国父的思想更远承百代悠久之源流 , 汇通世界进步的学说 , 以为中国建国最高原理。
(二)伦理建设方面:……发扬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以忠孝为根本。
(三)社会建设方面:……由身而家而族 , 则系之于血统 ; 由族而保甲而乡社 , 则合之以互助 , 由乡 社以至于县与省 , 以构成我们中国国家大一统的组织 。 国家建设之基础在于乡社 , 我们着手于社会建 设 , 仍必实行地方自治 , 为民权与民生主义实现的基础。
(四)政治建设方面:……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必须树立五权宪法与全民政治基础 , 不受空洞的 口号 所愚 , 不被虚伪的形式所惑。
(五)经济建设方面:……应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 , 为准备实业计划的实施 , 以完成我们平均地 权与节制资本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蒋中正《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
对于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 抗日军民同心 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 。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他们的抗战,我们是赞 成的 ; 如果有成绩,我们也是赞扬的 。但是如果抗战不积极,我们就应该批评 。如果有人要反共反人 民,那我们就要坚决反对 。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 … (根据地)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 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 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 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 。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 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宫崎市定、蒋介石、毛泽东的思想主张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三人的思想主张 。(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战略目标的演进
—摘编自史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演进及中国工业的新使命》
选择一个时段,阐释一则新中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 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 点正确,史论结合 ;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英文中" 民族, 一词写作" nation, , 字面意思是" 出生、出身、起源地, 。 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按照四 个" 民族,划分教员和学生 , 每一个" 民族,群体来自于相同的地方 , 讲同样的语言 。 另外 , 文化、历史、 传统习俗、宗教被视为衡量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准 。18世纪 ,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对于民族的 定义是: "作为一个集合名词 , 民族指代的是相当大的一群人 , 他们居住在一片有明确限定的国家范围 之内 , 并且遵从同一个政府的命令。,法国大革命后正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的: " 所有主权在根 本上属于国民 。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 。这里的" 国民,二 字在 英文中使用的是" nation, , 当法国的革命者们使用它的时候 , 所指显然超过了国王与贵族的范畴 。此 时的民族意识与反对封建争取平等与自由的意识相一致 。法国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显示出极强的政治 影响力 , 并且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展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于欢呼法国革命 和反对革命法国的斗争中 , 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开明领袖痛感必须有某种统一 。普鲁士承担了这种责 任 , 同时也将" 强权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主义推向极致。
—摘编自陈乔一《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民族主义及民族历史书写》
材料二
第一 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 , 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 民族意 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 。十月革命后 , 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 求助于苏俄政府 , 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下 , 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 义团体或政党 。至20世纪20年代末 , 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 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与中世纪相比 , 18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特点 , 并分析法国民族
主义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点 。(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