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一4学习目标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能够了解中华文化在交流中的发展概况;能够掌握中华文化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影响;能够理解四大发明在欧洲的传播及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能够通过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能够立足时空观念,分析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能够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
【学习任务】
简述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基本历程。(4分,P8)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分,P8)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受佛教影响的表现?(3分,P8)
云冈石窟等石窟有何特点和价值?(特点1分:受佛教影响,价值:佛教建筑艺术结晶、中华文化的瑰宝)P8
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概况?(4分,P9)
19世纪中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的原因?(2分,P9)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 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19世纪中叶,西学传播的渠道有哪些?(4分,同文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P10
民国初年掀起的女权运动的背景(2分,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男女平等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女性争取参政权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曙光;学校、教育、培养;异议)P10
火药传入欧洲的时间、路径及影响?(1+1+3分,P12)
指南针的使用有何意义?(2分,P12)
印刷术的影响?(3分,P12)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表现?(4分,P12)
【教材问题参考】
1.教材P11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2.教材P12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
3.教材P13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4.教材P13学习拓展: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课堂作业】
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
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3.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4.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之久,仅次于朝鲜。由此可知,科举制
A.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 B.推动了中华文明传播
C.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 D.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5.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09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6.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
A.中国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西方文化全面超越中国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改变 D.中方借鉴西方先进文化
7.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8.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9.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维新运动
A.传播了西方先进启蒙思想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C.首开“向西方学习”的风气 D.迎合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
10.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胜……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
A.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提倡封建伦理观念
C.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
11.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29年,全国大学女教师276人,形成为一个职业群体。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说明
A.女性普遍获得平等就业机会 B.妇女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C.北京是中国女权运动发源地 D.传统伦理纲常受到了一定冲击
12.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什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13.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 ”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佛教传入中国
C.火药传入阿拉伯
D.徐光启编译《几何原本》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辉煌的译经事业,这一时期,翻译理论主要显现在佛经翻译方面。晚明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趋于衰微,出现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中国士大夫们面对外患内乱的国势,期望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
——摘编自何晶、申连云《明末清初翻译高潮成因分析》等
材料二 正是靠着一批留学生、一批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性文献,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才得以迅速提高。大量马克思主义译著的出现和有关苏俄问题的译介,尤其是早期共产党人的翻译和传播活动,给中国人带来了新思想的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理论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翻译内容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翻译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意义。(3分)
答案:(1)变化:由翻译佛经转向翻译西方的科学文化等书籍。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往增多;晚明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士大夫主动求索变革之道等。
(2)意义:传播俄国革命经验;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准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