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4 14: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五四运动是新民
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阶级;新思想;新组织;新觉悟、新篇章)
中共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21中共一大;1922中共二大)
国共第一次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
--------(1923中共三大;1924国民党一大; 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党内合作方式)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口号;东征;北伐、分共)
(失败原因\教训)
阶级、思想
干部、 组织
条件
中共幼小
工人力量弱
国共共
同领导
课前回忆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前期、后期)
中共开辟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教训:掌握武装
力量的重要性
-----政治:宁汉合流;二期北伐;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
专制统治(革命程序论:训政与宪政)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机遇(原因、表现);
官僚资本压榨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扩大
瑞金等一系列根据地的建设(结合选一16)
(政权、经济、文化)
围剿与反围剿
长征
1.根据地图: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贵州遵义会议(转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战略大转移)----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2.长胜利意义、长征精神
逻辑框架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前期
专制统治——形式统一
1.右图圈出的信息最终演变为哪一历史结果?发生于哪一年?这个历史事件对当时政局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c
c
宁汉合流、1927年、标志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为实现真正的“统一”和“专制”统治,国民政府建立后分别在政治和军事上采取了哪些行动?
军事:1928年,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加速日本制
造了“济南惨案”,造成了张学良宣布东北易
帜,至此国民党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政治: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中华民国国民政
府组织法》,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专制统治。
题1: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这两次“北伐”( )
A.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B. 为了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
C. 对象都有北洋军阀 D. 两者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C
题2.下面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砖上写着
“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
A.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B.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
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
A
不彻底的重建
国旗?
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后期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①、②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节选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15页“历史纵横”
(1)结合所学,材料中的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
概括①处的实质?
(2)国民党于何时开始②的施政实践?
专制统治——陷入困境
(1)训政、宪政;
剥夺人民权利,一党专政,以党代政,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战略性转移,革命转危为安

失利后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清晰明了的知识体系,理清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拓展历史视野和思维广度。
(1)观察左面“国共十年内战”思维导图,结合所学,完成①—⑤序号内容的填写。
(2)图中②确定了哪些革命的方针和思想?后来这些方针和思想在之后的十年内是如何践行的?这些实践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A
二、中共新道路开辟过程——工农武装割据
实践:
①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从1930年到1933年,先后打退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历史意义在于中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历史意义是广大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③1930年,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在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题3: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议案,指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反映当时( )
A. 革命路线出现了“左”倾错误
B. 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
C. 中共中央正确分析了革命形势
D.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走不通
A
B
C
D
E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5.1)
右图所示为长征路线图。
(1)根据所学和图中信息,填写图中英文符号所代表的地点名称:
A.____B.____C.___D.____E.____
(2)图中D代表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根据图片信息,指出中国共产党活动区域的空间发生了怎样的转移?促成这次战略转移到原因是什么?此次战略转移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D
三、中共新道路的挫折与转机——红军长征
题4: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 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 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2)历史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中国共产党活动区域由南方转向了北方;主要原因既有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因素,也有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红军北上抗日的因素;
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观察上面两幅图,请分别写出图1、2中★所代表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2)图1所反映的根据地在分布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根据地建设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3)与图1相比,指出图2的根据地分布特点。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及成因。
图1
图2
注:阴影部分代表的根据地的大小
注:阴影部分代表的根据地的大小
贡献:
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政权建设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创建人民政权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经济建设上,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不同:设立边区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精兵简政;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原因:维护和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需要。
材料二
从大革命失败到全民族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曾经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始终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沉着应对,埋头苦干,奇迹般地度过最黑暗的时刻,开创出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简史》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从大革命失败到全民族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达到政治上成熟的。(8分)
要求:从武装斗争、革命道路、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等4个角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武装斗争: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坚持开展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统一战线:为了建立和加强与农民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支持。局部抗战开始后,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正确路线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在党中央正确的领导下,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总之,从1927年到1937年的这十年,党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壮大了革命力量,探索了政权建设,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确立了正确路线的领导,这些都表明党在政治上达到了成熟。
武装斗争: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坚持开展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革命就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大大增强。
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统一战线:为了建立和加强与农民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支持。局部抗战开始后,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正确路线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在党中央正确的领导下,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总之,从1927年到1937年的这十年,党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壮大了革命力量,探索了政权建设,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确立了正确路线的领导,这些都表明党在政治上达到了成熟。
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革命纲领
革命力量
革命领导
革命道路
革命心理
主要矛盾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从照搬城市中心论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国共两党关系和土地政策
板书与问题设计
国民党:形式统一、专制统治、清党反共、训政纲领、夹缝生存
问题1:——理解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本质
共产党:总结教训、探索新路、走向成熟
问题2:——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城市中心——农村包围城市、依赖共产国际——独立自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