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4 14: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1课
——士农工商的变化
课程标准:
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北宋的人口
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余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
疆域小而人口多 人们如何养活自己?

士农工商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占城稻↑ ↓棉花
1.土地利用率提高: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2.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等)
3.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的农户,自然经济结构有了突破。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技术新发展:宋代五大名窑和元青花
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
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
冰裂纹或无规则的蜘蛛网线
隐约有像螃蟹爪一样的细纹
青中带红、带紫,称为钧红
青花瓷
釉里红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2.矿冶业的发展
燃料的改进方便民众,并且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二: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
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南宋·庄绰
材料三: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生活
生产
世界领先
(二)手工业的发展
3.印刷业的发展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①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知识产权意识
“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宋人雕印发行的图书“牌记”选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才能使行商坐贾,进行各项贸易活动,只有农业提供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的繁荣

士农工商
——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海外贸易
国内贸易
商业贸易
材料一: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材料二:据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Ibn Khurdadhbih)《道理与诸国志》记载,当时泉州和交州、广州、扬州同为中国对外四大贸易港,与阿拉伯、波斯和东南亚各国往来频繁。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出现泉州等港口城市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海外贸易
国内贸易
商业贸易
官方互市
民间贸易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官方地区设置的边贸市场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海外贸易
国内贸易
使用纸币
城市繁荣
商业贸易
官方互市
民间贸易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很显然,以前那种森严的坊市界限已荡然无存,商业机构和商业活动已完全深入居民区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交易时间上看,交易可以从早到晚,甚至“通晓不绝”,有所谓“市”“早市”之称,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限制。
——薛平拴:《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
北宋每年铸造铜钱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商业繁荣的表现
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各政权之间贸易发展
3.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出现
4.海外贸易繁荣
5.城市的兴盛
①人口众多
②市场活跃,贸易频繁
③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酒 楼
外 卖
小 吃
捶 丸
蹴 鞠

士农工商
——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三、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其诸道州府举人试卷,各以逐路糊名,委封弥官于试卷上以在京师、逐路字,用印送考试官,其南省所放合格进士乞于在京、逐路以分数裁定取人。
——司马光《乞贡院逐路取人状》
科举取士为何出现南北分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靖康之变
魏晋南北朝
江南开发
永嘉之乱
中唐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安史之乱
三、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表现?
(一)经济重心南移
2.表现
①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材料一:从唐代中期开始,江南地区便担负起了较重的赋税。《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材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陆游集》
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开辟海运航线
三、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2.表现
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寡
安史乱前,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北方的河南道,其次是河北道;而以人口密度计,最集中的地方是都畿道,其次是河北道,分别是每平方公里58.7人和56.76人。南北人口的比例为4:6,此时中国北方的人口仍多于南方······北宋初年,南北户口之比大约为6:4。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①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表现?
三、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3.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归根结底是由三种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大量增加,使南方生产力构成中的主导力量大大增强······其次,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使林莽丛生的广大丘陵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第三,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的优点,从而使南方农业具备生产周期短、生产率高的优越性。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③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主要是优质钢铁工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二)文化重心南移
材料二:(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一: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科举取士
南北分卷
文化重心南移
为求公平
真的公平吗?
三、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

士农工商
——社会的变化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二:(北宋皇帝)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材料一: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1.科举取士更加公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的变化。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三: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随其贫富。 ——(宋)蔡襄《端明集》
材料二: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材料一:唐朝前期,虽然工商列入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取得了良人的身份,但仍然维持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规定······(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使许多农民从农业中分离或半分离出来,从事工商业活动,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官僚经商,士农和工商已很难严格区分。工商子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仕途的。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卷三
2.门第观念淡化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四: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一:“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
材料二:“今世所言奴婢,一概出自良家” ——(宋)罗愿《罗鄂州小集》
3.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一: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袁采:《袁氏世范》
4.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更加松弛
材料二:
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苏轼:《策别安万民》
土地买卖
百姓迁移住所
课堂小结
一、士农工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二、士农工商: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三、士农工商: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士农工商:社会的变化
1.制瓷业
2.矿冶业
3.印刷业
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各政权之间贸易发展
3.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出现
4.海外贸易繁荣
5.城市的兴盛
(1)人口众多
(2)市场活跃
贸易频繁
(3)娱乐活动
丰富多彩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一)经济重心南移
(二)文化重心南移
(1)过程
(2)表现
(3)原因
1.科举取士更加公平
2.门第观念淡化
3.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更加松弛
士人群体与市民阶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叶梦德
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和文化的下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