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1
《百年孤独(节选)》基础篇练习
【基础篇】
一、课内阅读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课文节选部分中,米考伯先生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小说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复活》课文节选部分要表现的主题体现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一是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她,虽然她刻意回避过往的事情,但聂赫留朵夫的热情和善意也多少感染了她,临别时答应再见他,为她情感的“复活”埋下伏笔。二是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良知的“复活”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不顾自己是陪审员的身份,不顾玛丝洛娃已经沦为妓女、“杀人犯”,决意去相认并帮助她。聂赫留朵夫的良知和人性开始“复活”。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应是复活人们的良知和人性,复活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C.象征是小说《老人与海》的一大艺术特点,主人公圣地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整个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者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海洋。人在自然面前,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是那么的渺小、无助,人类需要的正是海明威歌颂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D.《百年孤独》课文节选部分中,马孔多的“失眠健忘症”有集体性和传染性两个特点。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周而复始地贫困、落后、愚昧,永远在原地徘徊。原因何在?作者认为是健忘,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总结,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者用艺术概括和艺术夸张的方法加以表现,成了马孔多式的“失眠健忘症”。
二、名著阅读
2.《百年孤独》中人物的孤独处境是全书“孤独”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物的孤独也不尽相同。请在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费尔南达、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这四位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谈谈你对他/她孤独处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信的马尔克斯
申赋渔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他说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到处收集旧报纸和空酒瓶去换钱,或者去捡法国人不吃的肉骨头、猪下水,回来煮一煮。即便这样,他还得写作。因为写作才是希望。
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
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公园很近,离这里只有几百米。
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大——大——大师!”那人回过头,朝他挥挥手,回应到:“再见,朋友。”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相遇。
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在此刻,海明威竟然真的从他的眼前走过了。马尔克斯的激动,并不只是景仰,而是觉得他从他的手里接过了什么。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海明威的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虽然人们意识到这一切,还要再等十年,等马尔克斯写出《百年孤独》。
在小说里,上校已经卖掉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妻子怕别人知道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放了石头在锅里煮。可是上校仍然不肯把那只斗鸡卖掉。他要等斗鸡上场比赛,他认为斗鸡一定能赢。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妻子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地摇晃,“你说,吃什么?”上校活了75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75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那只宁可饿死也不肯卖的鸡,就是马尔克斯的文学梦。
离开巴黎二十多年后,马尔克斯重新回到他曾经居住的小旅馆。当年走的时候,他身无分文,付不了房租,好心的房东没有难为他,只是祝他好运。现在,他刚刚获了诺贝尔奖,就专门来还这笔房租和多年的利息。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
(摘自《高中生》2018年31期)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等信的马尔克斯”为题,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等待”的故事。这里的“等信”既是马尔克斯在等别人给他寄钱,更是在等待希望。
B.文章结尾交代二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专门回小旅馆还房租和利息的事,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
C.文章的主人公马尔克斯,与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主角上校,以及马尔克斯的偶像海明威,都是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一类人。
D.文章营造了三重“叙事空间”,包含现实空间、历史空间、虚拟空间,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使作品具有时空交织,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4.结合文本,请分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能成为马尔克斯自认写得最好的小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等信的马尔克斯》是申赋渔“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篇练习答案
一、课内阅读
1.【答案】A
A.“小说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表述不当。米考伯夫妇债务缠身,全家靠典当度日,生活困窘但不失善良,捉襟见肘中偶尔也乐观豁达。大卫虽然生活环境恶劣,但他善良、诚挚、聪明、不甘于堕落,在与米考伯先生一家的交往中,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怜悯,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顽强乐观地生活,所以小说并没有通过米考伯夫妇对大卫的不良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故选A。
二、名著阅读
2.【答案】
示例:乌尔苏拉的孤独:在爱情上,她是孤独的。她是一名合格的妻子,但是她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她和老布恩迪亚是表兄妹,所以导致了连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一种“共同的良心谴责”,甚至在结婚之后,都不敢同房。当丈夫沉迷于她所不理解的幻想世界并且与现实脱节后,她独自一人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所有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身上,在这里她是孤单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全文就是贯穿着孤独在描述,因为在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无论他们如何去对抗,最后都会渐渐走入孤独的深渊。为了抵抗孤独,布恩迪亚家族尝试了各种驱逐孤独的方法,从第一代布恩迪亚祖先建立了马孔多,到最后一代的子孙伴随着一场暴风雨和整个村庄的消失,孤独都如如影随形,成为了整个家族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对作品的了解,从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费尔南达、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这四位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情节和事件,表达对人物“孤独”处境的理解。
如:乌尔苏拉,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妻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阿玛兰妲的母亲。乌尔苏拉是随同丈夫一起建立并在马孔多定居下来的第一批开拓者,她毕生都在维系家族血脉的延续,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仍掩饰自己变瞎的残酷事实,继续自己的操劳和回忆,直到自己安静的死去。乌尔苏拉是全文里活得最清醒、通透的一个,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但比起这些优秀的品质,她的坚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更令人敬佩,她在全书中就是一个希望的象征,她永远充满活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她凭借自己的双手扩大了家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试图将这个各自孤独、一盘散沙的家族团结起来。但她始终没有明白的是:她自己都无法看透孤独,也无法摆脱孤独。就像面对儿子和孙子的事情无能为力,一个人对抗孤独带来的失望和困扰时,她也还是会去跟丈夫诉苦。
乌尔苏拉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活了很长的时间,看到了家族的崛起,也看到了家族逐步走向衰落,同时也能坦然地接受这样的结果,她见证了自己子孙后代的成长,也看到了村庄的繁荣昌盛。但同时,她也是不幸的,因为她的后代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继承了她的坚韧和踏实,同时她也是孤独的,因为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她都是一个人坚韧地、孤独地离开。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3.【答案】B
B.“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错,更是在展现马尔克斯的成功,从中也可见作者对马尔克斯坦荡性格的赞美,选项理解狭隘,过于片面绝对。
故选B。
4.【答案】
(1)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
(2)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
(3)这部小说承载着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
【解析】
结合第五、六两段分析“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经历和感受真实深切,是自我的一段生活写照。
结合第八、九段分析“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
结合第九段“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分析,可见这部小说承载者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专注写作。
5.【答案】
1.故事真实:
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
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
2.叙事精彩:
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
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
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
【解析】
(1)故事真实:
结合第三段“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分析,可见答案1.故事真实: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
结合“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分析,得出答案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
(2)叙事精彩:
结合“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分析,可见使用肖像描写,通过细节给读者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结合“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分析,得出答案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
结合第八段“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分析,得出答案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
结合“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分析,房东没等到收钱的日子,令人遗憾,房东夫人不收钱令人感动。得出答案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