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导体的电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导体的电阻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2 20: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章 电路及其应用
第2节 导体的电阻
教学内容分析
《导体的电阻》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必修3模块中“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I-U图像了解材料的电阻特性。《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课程的标准的解读为: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电阻定律及其表达式,在实验探究中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促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
本节包括电阻和电阻率两个概念。通过实验对导体两端电压U和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测量,发现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直线,说明导体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导体,该比值不同,这个比值表明了导体的导电性质,定义为导体的电阻。研究导体的电阻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科学方法,定量研究电阻与长度、导体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最后给出电阻率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说明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电阻的概念,对电阻概念熟悉。学生学习了很多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电阻的定义。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导体横截面积和材料因素时需用用到该方法。学生虽能把我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但具体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发展不足,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实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对新奇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超导的介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互联网资源,阅读文字或观看视频,为了解科学前沿打开一扇窗口。
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电阻的定义,体会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建立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体会物理学中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超导现象及其应用。
学生能根据伏安特性曲线分析不同导体的导电性能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的定义及电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金属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数据得到电阻定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投影电阻图片。
教师介绍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这种性质称为导体的电阻。电阻丰富多样,有的电阻的阻值与光照强度有关,称为光敏电阻;压敏电阻与施加于其上的压力有关。如何表征电阻?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定量研究电阻的影响因素?
新课教学
电阻
投影电路,用伏安法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教师介绍电路:当滑动触头P滑到位置a。电阻R被短路,电流和电压均为零。当滑动触头滑到位置b,导体R和滑动变阻器并联。滑动触头从a滑到b,导体的电压逐渐增大。
展示实验测量结果(见上方作图)。
问题1:对于金属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遵循什么规律?
问题2:你认为如何定义导体的电阻较为恰当?
问题3:导体U-I图像的斜率代表哪个物理量?下图是两个导体的U-I图像,哪个导体的电阻大?
归纳总结:
电阻定义为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电流I的比值,
R=
电阻由导体自身决定。
课堂练习 "练习与应用"第1题。
某同学对四个电阻各进行一次测量,将每个电阻两端电压与通过电阻电流在坐标系中描点,得到A、B、C、D四个点.试比较四个电阻阻值大小.
答案:RA>RB=RC>RD
思考与讨论:根据金属结构模型,导体对电流为何有阻碍?从微观角度如何理解导体具有电阻?
分析:自由电子在做定向运动时要与带正电的离子实频繁碰撞(每秒可达1014次),电阻反映的是因碰撞而造成的对电子定向运动的破坏作用。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 I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即
I=
实验表明:对于金属导体,化学电解液,欧姆定律成立,其他材料导体,欧姆定律不成立。
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问题:不同电阻的影响因素不同。光敏电阻的阻值与光照强度有强烈的依赖关系,热敏电阻与材料的温度有关。金属材料导体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境1:将滑动变阻器C端和B端接入电路,将滑动触头P向D端移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滑动变阻器改变阻值的原理是什么?说明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境2:将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实验发现灯丝较粗的灯泡较亮。灯泡的亮度由哪个物理量决定?这个现象说明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情境3:生活中导线大多是铜材料。铁的价格比铜的价格低,铁也是导体。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归纳:影响金属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材料。
问题1:金属导体电阻与多个因素有关。如何研究电阻某个因素的关系?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
问题2:研究导体电阻R与导体长度l的关系,对实验材料有何要求?哪些物理量相同?哪些物理量不同?
问题3:阅读教材“实验 研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内容,实验中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该实验算出电阻的具体数值了吗?
问题4:该实验使用一个电压表,将电压表依次与每个金属丝并联,测量电压,表征电阻的大小。若用四个电压表分别与每个金属丝并联,一次测量出四个电压数值。这种方案可行吗?若可行,试比较该方案与教材方案相比,有何优势和劣势?教材方案有何优点?
导体电阻率
实验表明: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与它的长度l 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这个结论称为电阻定律。写成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R=ρ
式中ρ为材料的电阻率,由材料种类决定。
展示不同材料的电阻率表格。
表1 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材料 电阻率ρ/Ω·m
银 1.6×10-8
铜 1.7×10-8
铝 2.9×10-8
钨 5.3×10-8
铁 9.7×10-8
镍铬合金 1.0×10-6
镍铜合金 5.0×10-7
锰铜合金 4.4×10-7
思考:观察表1中数据,你能解释为什么导线选择铜材料吗?银的电阻率小于铜的电阻率,为什么不选择银材料?
金属导体电阻率与温度有关。对于大多数金属,随着温度升高,金属材料电阻率增大。电阻率和温度之间存在定量的对应关系,人们根据这种关系制造了电阻温度计,可以测量较大的温度范围。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阻率近似不变,通常用于制作标准电阻,用于校准仪器。
温度降低,金属导体的电阻会减小。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时,汞的电阻突然跳跃式下降到仪器测不到的值,电阻变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在昂内斯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当温度很低时,很多金属和合金都会发生超导现象。科学家逐渐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而超导的实现温度也逐渐提升,在实际中发挥了重要应用。
昂内斯的实验结果 超导体的抗磁性(慈悬浮)
伏安特性曲线
以通过导体的电流I为纵轴,以导体两端的电压U为横轴,绘制的I-U图像称为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问题1:绘制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的斜率代表什么?
(
I I
a
b
O U O U
图1 图2
)
问题2:导体a和导体b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哪个导体的电阻大?
问题3:某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吗?若有关,随着电压增大,导体的电阻如何变化?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 3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二极管是一种电学器件。当加正向电压超过某一值时,电流随电压升高急剧升高,二极管电阻很小,可认为电阻为零;当加反向电压,不太大时,电流很小,几乎为零,电路中无电流,可视作断路。
课堂小结
电阻: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 电流的比值。R=。
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电阻与它的长度l 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R=ρ
电阻率。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增大。
伏安特性曲线
根据伏安特性曲线分析电阻随电压如何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通正向电压,当作短路处理;通反向电压,当作断路处理
作业:“练习与应用”写在教材上。
板书设计
§ 11.2 导体的电阻
一、电阻
R= 由材料决定.
欧姆定律:I=
适用条件:金属导体、电解液
二、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三、导体的电阻率
1.电阻定律 R=ρ
2.电阻率 ρ 金属导体电阻率随温度升高增大
四、伏安特性曲线
1.I-U图像
2.二极管:单向导电性
斜率表示
教学反思
由于初中学习过电阻概念,学生容易理念电阻的含义,根据定义理解金属导体U-I图像斜率表示电阻。但部分学生对电阻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电阻不变。这一错误的认识要通过演示实验更改,说明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增大。学生根据I-U图像计算阻值存在困难,要明确对于任何导体,电阻的定义均适用,R=,根据定义计算电阻。对于伏安特性曲线是曲线的导体,电阻随电压的变化可以看割线的斜率,割线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