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后,秦汉时期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并巩固。
1.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文明奠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3.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4.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在思想上的反映。
5.中央集权: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产生的原因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清夏商周的政权更替、知道商周的势力范围。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材料(遗址、甲骨文、青铜铭文)和传世文献,认识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多元一体 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家国同构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
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含义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社会特征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文化遗存 元谋人和北京人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特点 分布具有多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渗透,走向多元一体
阅读教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阶段 时间 特征 认识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中期及以前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调整
母系氏 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思维点拨 原始农业的区域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和粟的国家。南方的稻和北方的粟,说明当时中国南北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别,各具特色。这也体现了中国原始文明的多样性。
主题一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名家论史 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
材料 在距今6 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或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又叫作“最初的中国”。——摘编自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史料探究 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据材料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理解”角度看中华文明的特点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3)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
(4)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与长久的生命力。
1.(2023·梅州高一阶段练习)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 )
A.人类已变成生产者 B.男子已居主导地位
C.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D.主要依靠采集为生
2.(2021·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联盟
三皇 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万邦时代 禅让制
邦国 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氏族部落间相互交融、认同,体现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趋势
1.先秦文献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多有追述。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国家产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统治状况
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认识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主要方式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概念阐释 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这种做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2.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概括材料中关于启继位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3·平顶山高一阶段练习)据传,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2.(2023·舟山高一期中)如图所示为二里头遗址墓葬的构成简况,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
B.青铜农具占主导地位
C.实证了传说中夏朝的历史文化
D.夏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一、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政治统治
文化 殷墟遗址;甲骨文——成熟文字;发达的青铜文明
影响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认识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状况,体现了商朝统治的神权色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商汤灭夏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统治是首要问题。结合所学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统治 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作用
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认识 分封制促进了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
三、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 地位 是主要生产部门
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认识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其兴衰决定了宗法分封制的发展状况
概念阐释 井田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河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2.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一块卜骨,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释为“协”,字形像三耒共耕。这块卜骨上的文字内容反映了什么现象?它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家国同构,血缘政治——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史料探究 分封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1.政治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甲骨文、祭祀);
(2)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2.经济
(1)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2)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井田制)。
3.文化
(1)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
(2)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敬天保民);
(3)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开始形成(礼乐文化)。
1.(2023·日照高一阶段练习)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2.(2021·1月浙江选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后,秦汉时期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并巩固。
1.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文明奠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3.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4.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在思想上的反映。
5.中央集权: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产生的原因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时空观念:了解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理清夏商周的政权更替、知道商周的势力范围。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材料(遗址、甲骨文、青铜铭文)和传世文献,认识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多元一体 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家国同构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
阶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含义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社会特征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文化遗存 元谋人和北京人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特点 分布具有多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渗透,走向多元一体
阅读教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信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基础。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阶段 时间 特征 认识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中期及以前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调整
母系氏 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思维点拨 原始农业的区域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和粟的国家。南方的稻和北方的粟,说明当时中国南北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别,各具特色。这也体现了中国原始文明的多样性。
主题一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名家论史 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
材料 在距今6 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或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又叫作“最初的中国”。——摘编自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史料探究 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据材料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价值:①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②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深化拓展 从“历史理解”角度看中华文明的特点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3)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
(4)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与长久的生命力。
1.(2023·梅州高一阶段练习)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 )
A.人类已变成生产者 B.男子已居主导地位
C.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D.主要依靠采集为生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可知,当时人类主要依靠采集为生,过着经常迁徙的生活,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才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排除A项;在采集为主的阶段,女子在部落中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C项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021·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联盟
三皇 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万邦时代 禅让制 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首领之位
邦国 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氏族部落间相互交融、认同,体现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趋势
1.先秦文献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多有追述。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信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环境恶劣;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类逐步走向文明社会。
二、国家产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统治状况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中央设有一系列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以外的地方进行间接统治
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认识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主要方式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概念阐释 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这种做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2.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概括材料中关于启继位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观点:《史记》认为是益让帝位给启,是禅让制。《战国策》认为启的帝位是通过战争夺得的。
看法:说法的不同和史料研究的角度、作者的立场和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文献史料还需和实物史料相佐证,才能得出更准确的认识。
1.(2023·平顶山高一阶段练习)据传,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由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D项正确;夏朝大禹将王位传给其子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B、C项。
2.(2023·舟山高一期中)下图所示为二里头遗址墓葬的构成简况,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
B.青铜农具占主导地位
C.实证了传说中夏朝的历史文化
D.夏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等级越高的墓葬有丰富的陪葬品,等级越低的墓葬随葬品越少甚至没有,说明在当时有明显的等级划分,可能出现了权贵阶层,A项正确;夏商时期生产工具以木器、石器为主,B项排除;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夏朝的历史文化,C项排除;内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D项排除。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一、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政治统治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
文化 殷墟遗址;甲骨文——成熟文字;发达的青铜文明
影响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认识 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状况,体现了商朝统治的神权色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商汤灭夏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统治是首要问题。结合所学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非常浓厚,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二、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统治 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作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认识 分封制促进了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
三、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 地位 是主要生产部门
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认识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其兴衰决定了宗法分封制的发展状况
概念阐释 井田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河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2.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一块卜骨,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释为“协”,字形像三耒共耕。这块卜骨上的文字内容反映了什么现象?它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现象:反映了井田制下农民集体劳作的现象。
价值:这块卜骨作为一手史料证明了井田制的真实存在,对研究井田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主题二 家国同构,血缘政治——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史料探究 分封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
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消极:地方拥有较大权力,容易对中央构成威胁。
深化拓展 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1.政治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甲骨文、祭祀);
(2)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2.经济
(1)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2)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井田制)。
3.文化
(1)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
(2)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敬天保民);
(3)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开始形成(礼乐文化)。
1.(2023·日照高一阶段练习)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人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对祖先和神的地位进行比较,排除A项;“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
2.(2021·1月浙江选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在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只是分封的依据之一,另外还有功臣和先代贵族等也是分封的对象,故C项错误;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西周建立是公元前1046年,东周灭亡是公元前256年,远远超过四百年,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