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1 16: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唯物史观:认识汉武帝加强集权的背景、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两汉的时间及疆域、推恩令的作用。 史料实证: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及开疆拓土的史实、两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成就。 历史解释:理解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和教训。 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政治智慧、两汉灿烂的文化成就。 汉承秦制 推恩令 盐铁官营 儒学独尊 党锢之祸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文景之治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和刑罚,减少财政支出
表现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认识 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汉初的首要任务,这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
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汉初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
郡国 并行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认识 地方势力的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政治 措施 目的(作用)
中央 设立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 ① ;② ;③_______ 加强中央集权
选官 确立察举制 确立新的选官制度
经济 ①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抑制富商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思想 尊崇儒术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关系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__________________四郡;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增强 开拓了疆域,加强了各地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认识 汉武帝顺应时代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
图解历史 中外朝制度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并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的目的是什么?该主张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一 “无为”到“有为”——政治与思想的大一统
图说历史 汉初“无为”的弊端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解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黄老之学”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的现象,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
史料探究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②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③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④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的制度建设。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汉武帝时期国家治理的转变
(1)治国思想方面,从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到尊崇儒术。
(2)中枢机构方面,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体制。
(3)中央集权方面,从郡国并行制到颁布“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民族关系方面,从对匈奴处于守势到主动发起反击。
(5)对外关系方面,从交流较少到开通丝绸之路,交流增多。
1.(2022·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2.(2022·长沙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 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莽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最终灭亡
建立 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措施 政治 增强 的作用;严格控制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结果 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
东汉衰落 原因
表现 _______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认识 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重现了汉朝盛世景象。但中后期中枢权力异化,地方势力壮大,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思维点拨 外戚宦官专权与皇权的关系
外戚宦官专权从外在表现上看与皇权是对立的,但其实质是皇权的异化。外戚宦官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弄权,他们的势力不论膨胀到何种程度,总是被置于皇权之下,其命运是由皇帝的意志和皇位的更替决定的。
东汉时期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东汉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数学 大约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明 东汉
认识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文化,成就斐然,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趋同与统一
图解历史 纸张出现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
从文明演进与延续的角度,概括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影响深远,气势恢宏——汉代的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
名家论史 “大一统”
材料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史料探究 文化中的时代精神
材料 战国以来,民间在长期战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峭急骠勇之风。秦及西汉立国,战争中“攻城先登”与“趣攻战疾”者得以立功封侯的特殊背景对社会文化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汉武帝执政,以武力拓边,尚武之风益起,社会生活节奏更为骤急。战国至西汉,民间广泛流行称为“驰逐”的飞速驰车、争先竞胜的竞技项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孙膑以智谋帮助田忌驰逐取胜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到民间游戏有所谓“博戏驰逐”。高速驰车已经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狂热的嗜好。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驰逐”运动盛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两汉文化的特征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展开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1.(2022·衡阳高一期末)下面为考古发掘的汉代画像石拓片。这些画像石拓片(  )
A.说明汉代环保意识较为浓厚
B.可用来研究汉代体育活动
C.反映出汉代狩猎占主导地位
D.具有浪漫主义绘画的特征
2.(2022·禹州高一开学考试)《史记》成书得益于汉代制度,“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说明《史记》(  )
A.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
B.是记载赋税的著作
C.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唯物史观:认识汉武帝加强集权的背景、文化成就突出的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两汉的时间及疆域、推恩令的作用。 史料实证: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及开疆拓土的史实、两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成就。 历史解释:理解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和教训。 家国情怀: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政治智慧、两汉灿烂的文化成就。 汉承秦制 推恩令 盐铁官营 儒学独尊 党锢之祸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文景之治
原因 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措施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和刑罚,减少财政支出
表现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认识 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汉初的首要任务,这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
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
二、汉初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有所损益
郡国 并行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认识 地方势力的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政治 措施 目的(作用)
中央 设立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 ①颁布“推恩令”;②设置刺史;③任用酷吏 加强中央集权
选官 确立察举制 确立新的选官制度
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③推行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业者 抑制富商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思想 尊崇儒术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关系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增强 开拓了疆域,加强了各地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认识 汉武帝顺应时代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
图解历史 中外朝制度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并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的目的是什么?该主张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目的:发扬儒学;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原因:董仲舒的“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
主题一 “无为”到“有为”——政治与思想的大一统
图说历史 汉初“无为”的弊端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解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黄老之学”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的现象,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
史料探究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②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③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④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的制度建设。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制度建设:①颁布推恩令;②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③确立察举制;④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深化拓展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汉武帝时期国家治理的转变
(1)治国思想方面,从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到尊崇儒术。
(2)中枢机构方面,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体制。
(3)中央集权方面,从郡国并行制到颁布“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民族关系方面,从对匈奴处于守势到主动发起反击。
(5)对外关系方面,从交流较少到开通丝绸之路,交流增多。
1.(2022·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才干的不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反映刺史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
2.(2022·长沙高一阶段练习)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作为艺术作品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据图示不能看出“交流频繁”,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排除C项。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 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莽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最终灭亡
建立 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措施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结果 政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
东汉衰落 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
表现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认识 东汉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重现了汉朝盛世景象。但中后期中枢权力异化,地方势力壮大,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思维点拨 外戚宦官专权与皇权的关系
外戚宦官专权从外在表现上看与皇权是对立的,但其实质是皇权的异化。外戚宦官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弄权,他们的势力不论膨胀到何种程度,总是被置于皇权之下,其命运是由皇帝的意志和皇位的更替决定的。
东汉时期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家国情怀:太学生是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充满了热情,太学生议论朝政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东汉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大约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明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认识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文化,成就斐然,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趋同与统一
图解历史 纸张出现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
从文明演进与延续的角度,概括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意义:纸张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主题二 影响深远,气势恢宏——汉代的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
名家论史 “大一统”
材料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史料探究 文化中的时代精神
材料 战国以来,民间在长期战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峭急骠勇之风。秦及西汉立国,战争中“攻城先登”与“趣攻战疾”者得以立功封侯的特殊背景对社会文化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汉武帝执政,以武力拓边,尚武之风益起,社会生活节奏更为骤急。战国至西汉,民间广泛流行称为“驰逐”的飞速驰车、争先竞胜的竞技项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孙膑以智谋帮助田忌驰逐取胜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到民间游戏有所谓“博戏驰逐”。高速驰车已经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狂热的嗜好。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驰逐”运动盛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背景:汉代沿袭了战国以来勇武激进的社会风气;长期战争改变了民众社会文化心态;汉武帝时代开疆拓土,尚武之风盛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时代精神:开拓进取,昂扬奋发。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看两汉文化的特征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展开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1.(2022·衡阳高一期末)下面为考古发掘的汉代画像石拓片。这些画像石拓片(  )
A.说明汉代环保意识较为浓厚
B.可用来研究汉代体育活动
C.反映出汉代狩猎占主导地位
D.具有浪漫主义绘画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画像上有跳绳等运动,所以可以用来研究汉代体育活动,B项正确;据材料不能看出环保意识,排除A项;“狩猎占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画像石拓片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22·禹州高一开学考试)《史记》成书得益于汉代制度,“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说明《史记》(  )
A.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
B.是记载赋税的著作
C.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答案 A
解析 “天下计书(赋税文书),先上太史公”,这说明《史记》使用了国家原始档案,A项正确;《史记》不是专门记载赋税制度的著作,排除B项;材料与《史记》的体裁无关,排除C项;“思想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