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1 16: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月迹》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
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丹凤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代表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等。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1.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累赘
余音袅袅
嫦娥
嫦娥
陶瓷
niǎo

嫉妒



妒火

cháng
é
léi

悄然
qiǎo
多音字

léi
lèi
lěi
积累
累赘
劳累

qiāo
qiǎo
悄然
静悄悄
词语解释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中堂:
款款:
慢慢地。
满盈:
全部占满,充满。
面面相觑: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
很快地,忽然。
近义词
踪迹---
踪影
累累---
重重
倏忽---
忽然
嫉妒---
妒忌
反义词
累累---
稀少
倏忽---
缓慢
嫉妒---
欣赏
粗糙---
精致
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中秋的夜里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奶奶、我、弟弟、妹妹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足迹。
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院子里月亮的样子:
“河中寻月”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兴——失望
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奶奶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
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一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迹
盼月:中堂里穿衣镜上的月亮匆匆来去
寻月: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里、彼此的眼睛里寻月的过程
议月:孩子们在沙滩上议月,心理得到了满足
美无处不在
创造发现美